
一、核心职责与战略角色
黄振宇主导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与质量管控,具体包括:
- 供应链全局把控:负责全球零部件采购、供应商管理及物流体系。例如,小米 SU7 采用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双电池供应商策略,碳化硅芯片进口依赖度高达 87%,黄振宇需平衡地缘政治风险与产能需求。
- 质量体系搭建:引入麦格纳的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流程品控机制。2025 年武汉工厂投产前,他主导制定的 VMI 中央仓模式使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18 次 / 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产能攻坚:面对雷军提出的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黄振宇将工作重心转向制造端,统筹武汉工厂(2000 亩规划用地)与北京工厂的产能爬坡,通过自研 9100T 压铸机将后地板零件从 72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23%。
二、关键履历与行业资源
- 麦格纳时期:
- 作为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主导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合资车型的量产,积累了高端制造经验。例如,北汽极狐阿尔法 T 的钢铝混合车身技术即由其团队开发,该技术将车身重量降低 15% 的同时提升扭转刚度 20%。
- 推动麦格纳与华为的智能驾驶合作,参与极狐阿尔法 S HI 版的供应链管理,为小米汽车后续引入华为 ADS 2.0 技术埋下伏笔。
- 小米汽车阶段:
- 2023 年 6 月加盟后,迅速重构供应链团队,将原负责人李肖爽调至市场部,组建由汽车行业老兵主导的供应链核心班子。
- 2024 年工业工程与管理技术创新年会上,提出 “科技赋能质效一体” 理念,推动 AI 预测模型在供应链风险预警中的应用,使零部件供应中断响应时间从 48 小时缩短至 12 小时。
三、管理风格与行业影响
- 铁腕与创新并重:
- 对供应商实施 “ABC 分类管理”,A 类供应商(如宁德时代)每月现场审计,C 类供应商季度淘汰率不低于 5%,确保供应链韧性。
- 引入手机行业的 “供应链生态反哺” 模式,通过投资 104 家产业链企业(如参股速腾聚创、黑芝麻智能)深度控制激光雷达、芯片等关键环节。
- 产能突围策略:
- 武汉工厂采用 “模块化生产 + 柔性产线” 设计,可兼容 SUV、轿车、MPV 等多车型混流生产,单班产能达 30 万辆。
- 推行 “双工厂协同” 机制,北京工厂专注高端车型 SU7 Ultra(月产能 2.2 万辆),武汉工厂主攻走量车型,预计 2025 年 Q3 实现月产 5 万辆。
四、挑战与争议
- 供应链本土化压力:
- 碳化硅芯片、车规级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依赖进口,需在 2025 年前完成国产替代。黄振宇主导的 “芯火计划” 已投资 3 家国内碳化硅企业,但技术突破仍需时间。
- 质量口碑建设:
- 小米 SU7 初期交付出现座椅异响、车机卡顿等问题,黄振宇推动 “质量归零” 行动,建立用户问题 24 小时响应机制,2025 年 1 月质量投诉量环比下降 67%。
- 产能与品控平衡:
- 武汉工厂试生产阶段因赶工导致车身焊接合格率仅 89%,黄振宇果断暂停量产,投入 2 亿元升级焊接机器人,使合格率提升至 99.5%。
五、行业对标与未来展望
黄振宇的管理模式与特斯拉供应链负责人 Katia Martin 有相似之处,均强调 “垂直整合 + 科技驱动”。但小米更注重生态协同,例如将手机制造的 ±0.01mm 精度标准应用于电控单元生产。未来,随着小米汽车进入全球化阶段,黄振宇或将主导欧洲供应链布局,复制其在麦格纳时期的国际化经验。
关键数据
- 供应链效率:库存周转率 18 次 / 年(行业平均 12 次)
- 质量指标:整车 PPH(百车故障数)从 128 降至 65
- 产能爬坡:2025 年 Q1 月产能 2.2 万辆 → Q4 目标 5 万辆
黄振宇的操盘直接影响小米汽车能否在 2025 年跻身新势力前三,其 “铁腕 + 创新” 的风格正在重塑小米供应链的行业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