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厂商背景与生产体系
- 自主生产模式
小米汽车采用 “前店后厂” 的垂直整合模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两座超级工厂,总规划产能达 30 万辆 / 年。工厂配备 700 余台机器人,实现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小米 SU7。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生产效率,还通过自研 9100 吨大压铸设备集群和泰坦合金材料,将车身零部件数量减少 40%,提升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
- 技术研发投入
截至 2024 年底,小米汽车研发投入累计超 300 亿元,团队规模突破 6000 人,覆盖自动驾驶、电池、电机等核心领域。其自研的 “小米超级电机” 系列(V6/V6s/V8s)转速达 21,000-27,200rpm,效率超过 98%,性能对标保时捷 Taycan。在智能驾驶领域,小米投入 47 亿元开发全栈技术,测试里程超 1000 万公里,计划 2025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量产。
二、产品矩阵与市场表现
- 核心车型
- 小米 SU7:首款车型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2024 年 3 月上市后迅速成为爆款。标准版售价 21.59 万元,Max 版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00 公里,售价 29.99 万元。截至 2025 年 3 月,SU7 累计锁单量超 24.8 万辆,交付突破 20 万辆,单月最高交付量达 2.9 万台。
- 小米 SU7 Ultra:2025 年 2 月推出的旗舰车型,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2.16 秒,售价 52.99 万元。上市 10 分钟大定突破 6900 台,首批交付车主反馈其智能驾驶和 “人车家全生态” 体验全面超越传统豪华品牌。
- 小米 YU7:首款纯电 SUV,2025 年 6 月上市,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691 马力,续航 820 公里,预售价 35 万元起,定位家庭用户市场。
- 市场定位
小米汽车以 “科技普惠” 为核心理念,主力车型定价 20 万 - 30 万元,覆盖中高端市场。通过复用手机供应链管理经验和 “铁人三项”(硬件 + 软件 + 服务)模式,其毛利率维持在 15% 以上,显著高于新势力同行。
三、供应链与全球化布局
- 供应链体系
小米汽车构建了 “头部供应商 + 生态投资” 的双轮驱动供应链:
- 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电池)、汇川技术(电机)、博世(ESP 系统)、蓝思科技(智能座舱屏幕)。
- 生态投资:通过小米智造基金投资超 100 家供应链企业,覆盖电池材料(瑞隆科技)、自动驾驶(深动科技)、车规芯片(黑芝麻智能)等领域,强化垂直整合能力。
- 全球化战略
小米计划 2027 年进入海外市场,首站选择欧洲、东南亚和中东。在欧洲,将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与 MediaMarkt 合作开设门店,并在波兰设立 KD 工厂降低关税成本;在东南亚,依托印度市场的成功经验,复制 “本地化生产 + 生态协同” 模式。为适配海外需求,小米已启动 4680 圆柱电池定制产线和 800V 碳化硅电驱系统研发,目标将充电效率提升至 15 分钟补充 400 公里续航。
四、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
- 核心技术突破
- 电池技术: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将电池包与车身底板整合,厚度仅 120mm,支持 150kWh 超大容量,续航突破 1200 公里。首创电芯倒置技术,提升碰撞安全性。
- 智能驾驶:搭载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 算法,配备 508TOPS 算力平台,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2025 年计划通过 OTA 升级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
- 智能座舱:小米澎湃 OS 车机系统实现五屏联动(中控屏 + HUD + 副驾屏 + 手机 + 平板),支持手机应用秒变车载原生应用,语音交互响应速度 0.8 秒。
- 用户生态
小米汽车深度整合 “人车家全生态”,支持米家设备免密连接、车辆与智能家居联动(如接近家门自动开灯),并兼容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降低用户迁移成本。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 当前挑战
- 产能瓶颈:尽管工厂双班生产,SU7 交付周期仍长达 25-28 周,2025 年 3 月交付量仅满足 50% 订单需求。
- 安全争议:2025 年 4 月湛江 SU7 事故引发电池安全性讨论,小米回应称火情由外部电动车电池起火引燃,自身电池设计符合 IP68 防水标准。
- 海外竞争:欧洲市场面临大众 ID.7(售价 3.2 万欧元)、特斯拉 Model 3(3.5 万欧元)的直接竞争,需在品牌溢价和本地化服务上突破。
- 未来规划
- 产品迭代:2025 年推出 SU7 Ultra 和 YU7,2026 年发布第二代平台车型,续航提升至 1000 公里,支持 800V 超快充。
- 技术研发:2025 年自动驾驶研发投入增至 80 亿元,测试车队扩大至 500 辆,目标 2026 年实现 L4 级技术落地。
- 全球化:2027 年海外销量占比目标 20%,计划在墨西哥、巴西等地建厂,年产能规划 50 万辆。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 “技术自研 + 生态协同 + 极致性价比” 的策略,已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其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若能达成,将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未来,如何平衡产能扩张与质量把控、突破海外市场品牌认知度,将是小米汽车持续增长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