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业务:SU7 系列交付量突破 13.6 万辆,年收入 321 亿元
- 销量与财务表现
小米 SU7 系列自 2024 年 3 月 28 日上市后,全年累计交付 13.68 万辆,平均售价 23.45 万元,贡献营收 321 亿元,占小米集团总营收的 8.8%。尽管每辆车仍亏损 4.53 万元,但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亏损收窄至 7 亿元,显示出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这一成绩在新势力品牌中表现亮眼,接近理想汽车 2023 年的销量水平(14.13 万辆)。
- 产能与供应链
小米北京亦庄工厂一期产能在 2024 年逐步释放,四季度单月交付近 7 万辆,生产节拍提升至 76 秒 / 台。供应链方面,小米与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电池)、博世(ESP10 系统)等 40 余家企业建立合作,自研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和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推动供应链升级。
- 市场定位与用户画像
SU7 以 “2 秒级加速 + 800 公里续航” 为核心卖点,定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精准切入 20-30 万元中高端纯电市场。用户群体以 30 岁以下年轻消费者为主,首次购车占比超 60%,男性用户占比 63.1%。
二、技术突破:全栈自研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 三电系统
- 超级电机:SU7 Max 搭载前后双电机系统,最大功率 673 马力,转速达 21000rpm,采用双向全油冷散热技术,实现 2.78 秒破百。
- 800V 高压平台:支持 5 分钟充电 220 公里,20 分钟补能 70%,充电效率较传统 400V 平台提升 1 倍。
- CTB 电池:体积效率 77.8%,通过倒置电芯和双大面冷却设计,电池包安全性提升 30%。
- 智能驾驶
- 硬件配置:SU7 Max 配备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1 颗禾赛激光雷达、12 颗摄像头和 12 颗超声波雷达,支持高速 NOA 和城市领航功能。
- 软件能力:自研 “Xiaomi Pilot” 系统,采用 BEV + 占用网络算法,实现异形障碍物识别精度 0.1 米,全国通用城市领航功能在 2024 年 10 月覆盖 10 城。
- 用户数据:截至 2024 年底,SU7 智驾系统激活率 88%,用户累计行驶超 933 万公里,事故率低于人类驾驶水平。
- 智能座舱
- 澎湃 OS 车机系统:16.1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HUD,支持手机、平板、车机无缝协同,应用启动速度 1.49 秒。
- 生态联动:与小米智能家居、穿戴设备深度融合,支持远程控车、家庭场景预设等功能。
三、市场表现:产品力与用户反馈的双向验证
- 产品竞争力
- 性能对标:SU7 Max 在懂车帝冬测中,-26℃环境下续航达成率 58.6%,排名纯电轿车第一;C-NCAP 测试综合得分率 93.5%,主动安全得分率 95.25%。
- 配置优势:全系标配前排座椅加热、矩阵大灯,高配车型可选空气悬架、车载冰箱,配置水平超越同价位的特斯拉 Model 3 和比亚迪汉。
- 用户评价
- 正面反馈:动力性能(59.2% 车主满意)、智能座舱(55.3% 车主满意)、续航表现(58.3% 车主满意)成为主要亮点。
- 改进空间:中控台塑料感(38.8% 车主不满)、后排空间局促(26.2% 车主反馈)、售后服务网点不足(35% 车主投诉)。
- 行业影响
- 价格战冲击:SU7 的上市加剧了 20-30 万元纯电市场竞争,倒逼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等车型降价。
- 技术标杆:小米在 800V 平台、CTB 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突破,推动行业技术迭代加速。
四、行业影响:生态协同与战略布局
- 供应链整合
小米通过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带动 40 余家供应商进入汽车领域,其中汇川技术(电机)、祥鑫科技(结构件)、中科创达(座舱系统)等企业订单增长显著。
- 政策适配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续、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SU7 在 2024 年享受单车约 1.5 万元的税收优惠,刺激终端销量。
- 未来布局
- 产能扩张:北京亦庄二期工厂 2025 年三季度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为 SU7 Ultra、YU7 等新车型铺路。
- 技术储备:预研 V8s 超级电机(转速 27200rpm)、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400Wh/kg)、端到端智驾系统,计划 2025 年量产。
- 生态延伸:构建 “车路云一体化” 体系,与百度 Apollo、小马智行合作开发城市智驾地图,探索 V2G(车网互动)商业化应用。
总结:科技巨头的跨界破局
2024 年小米汽车凭借 SU7 的热销,证明了科技企业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跨界竞争力。尽管面临售后服务短板、单车亏损等挑战,但其在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生态协同等方面的突破,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产能释放、新车型上市和技术迭代,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交付量 35 万辆的目标,并逐步向全球市场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