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决策层:雷军的 "战时指挥部"
作为小米集团创始人兼 CEO,雷军对汽车业务实施 "穿透式管理",直接掌控四大核心板块:
- 智能制造:由副总裁于立国分管,负责北京工厂产能爬坡及二期工厂(2025 年 7 月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的运营。于立国曾在北汽创下 18 个月完成极狐工厂建设的纪录,其团队需在 2025 年底将北京工厂产能利用率从不足 30% 提升至 80% 以上。
- 供应链与质量:副总裁黄振宇兼任双部门负责人,其麦格纳背景使其在供应商整合上具有优势。2024 年小米 SU7 交付量超 13 万辆,但产能不足导致订单积压达 15 万辆,黄振宇团队需解决供应链瓶颈。
- 产品研发:于锴接任产品部总经理,主导小米 YU7 等新车型开发。作为小米早期员工,于锴曾参与 MIUI 系统迭代,其 "互联网产品思维" 与汽车工程经验的结合,推动小米汽车在智能化功能上的创新。
- 智能座舱:刘黎负责用户体验优化,其团队开发的 "人车家全生态" 系统已实现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的无缝联动。2025 年计划推出的端到端智能驾驶功能,将进一步强化座舱与智驾的协同。
这种 "四巨头直接汇报" 的架构,与华为车 BU 的管理模式相似,旨在提升决策效率以应对激烈竞争。
二、关键职能负责人: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融合
小米汽车通过 "挖角 + 内部培养" 构建复合型团队:
- 技术研发:
- CTO 马晓辉:原北汽集团技术骨干,主导小米 SU7 的三电系统开发。其团队实现了 800V 碳化硅平台的量产,使 SU7 Max 版充电 5 分钟续航增加 200 公里。
- 自动驾驶负责人叶航军:清华大学博士,曾主导 Google 搜索引擎核心技术。其团队在 2024 年完成 4 代技术迭代,从高速 NOA 升级至无图城市 NOA,并计划 2025 年实现端到端全场景自动驾驶。
- 王乃岩:前图森未来中国 CTO,2024 年加入小米后推动技术路线向 "轻地图重感知" 转型,加速城市 NOA 开城进度。
- 生产制造:
- 工厂厂长季国伟:原北汽蓝谷麦格纳总经理,2023 年加入后将北京工厂周产能从 50 辆提升至 3000 辆,良品率稳定在 98.5% 以上。
- 智能制造专家赵鹏:同样来自北汽蓝谷麦格纳,主导工厂数字化改造,引入 AI 质检系统将缺陷检出率提升至 99.9%。
- 市场与销售:
- 周钘:原上汽大众销售总监,2023 年加盟后建立 "直营 + 授权" 混合渠道体系。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已在 65 城开设 235 家门店,覆盖 75 城,单店月均销量达 120 辆。
- 品牌总监秦智帆:小米第 11 号员工,主导 "技术普惠" 营销战略,通过 "纽北圈速" 等事件营销提升品牌溢价。
三、战略支撑层:生态协同与资本运作
- AI 与大模型:
- 张铎:清华系技术专家,领导万卡 GPU 集群建设,开发的道路大模型已应用于智能驾驶决策系统。
- 罗福莉:95 后 AI 天才,以千万年薪加盟后推动视觉语言大模型(VRM)能力提升,使其能识别消防栓、水坑等复杂场景。
- 资本与合规:
- CFO 林世伟:牛津大学工程学硕士,主导小米汽车 2024 年 328 亿元营收的财务管控,推动毛利率提升至 17.1%。
- 法务总监祁燕:原小米高级副总裁,负责全球知识产权布局,2024 年新增汽车相关专利超 700 项。
四、组织架构的深层逻辑
- 权力集中化:四大核心高管直接向雷军汇报,减少决策层级。这种 "战时机制" 在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压力下尤为关键。
- 技术路线转型:智能驾驶从模块化开发转向端到端大模型,研发预算增至 35 亿元,团队规模扩至 2000 人。
- 生态协同:将手机、AIoT 与汽车业务深度整合,例如通过小米澎湃 OS 实现设备间无缝切换,2025 年计划推出的 "家庭出行管家" 功能已进入测试阶段。
五、挑战与风险
- 产能瓶颈:北京工厂月产能 2.8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达 45 万辆,但需应对供应链波动(如电池供应)和员工疲劳管理(双班制导致离职率上升至 12%)。
- 质量管控:SU7 上市后累计投诉量超 3000 条,主要集中在车机卡顿和自动驾驶误判,黄振宇团队引入 "质量一票否决制" 并设立越级汇报通道。
- 人才融合:传统车企与互联网背景员工存在文化冲突,2024 年高管流失率达 18%,需通过股权激励(如小米汽车独立 IPO 预期)稳定团队。
总结
小米汽车的高层团队呈现 "技术驱动 + 生态协同" 的特点,雷军通过整合传统车企经验与互联网创新基因,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链条能力。然而,在产能爬坡、质量管控和人才融合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2025 年将是检验其 "三年造车" 战略能否持续成功的关键年,而高层团队的执行能力将成为破局的核心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