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车型定位与核心亮点
小米 SU7 Ultra 是小米汽车于 2025 年 2 月 27 日正式上市的旗舰级纯电轿车,定位为 **“赛道级性能科技旗舰”**,主打极致性能与智能科技,对标特斯拉 Model S Plaid、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等车型。其核心亮点包括:
- 超跑级性能: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前 1 后 2 布局),最大功率 1138kW(1548 马力),峰值扭矩 1770N・m,零百加速仅需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动力参数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2.3 秒)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2.1 秒)。
- 赛道级硬件:采用碳纤维车身覆盖件(减重超 599kg)、碳陶瓷制动盘(前 430mm / 后 410mm)、Akebono 六活塞卡钳、倍耐力 P ZERO 高性能轮胎,并配备主动尾翼(最大下压力 285kg)和主动扩散器(0-16 度自适应调节),实现赛道级操控性能。
- 智能驾驶升级:搭载小米 HAD 全场景智驾系统,配备 1 颗激光雷达、11 颗高清摄像头、3 颗毫米波雷达和 12 颗超声波雷达,结合双 NVIDIA Orin 芯片(算力 11.45EFLOPS),支持高速领航、城市领航、代客泊车等功能。事故后,小米优化了 BEV+Transformer 算法(时延<50ms),并接入 20 城 V2X 智慧交通系统,提升安全性。
- 续航与充电:搭载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CLTC 续航 630km,支持 800V 高压平台,5 分钟充电 220km,15 分钟充电 510km。
二、价格与市场表现
- 售价:标准版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含竞速套装)。
- 市场反响:
- 2024 年 10 月开启预售后,10 分钟订单突破 3680 台;2025 年 2 月上市 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3 月 2 日交付时订单已超 1.9 万台,提前完成年销 1 万台目标。
- 欧洲市场同步开启预售,海外用户对其性能表现高度认可。
三、争议与挑战
- 安全事故影响:
- 2025 年 3 月至 4 月,小米 SU7 系列发生两起严重事故(安徽铜陵高速 NOA 功能事故、广东湛江碰撞起火),导致人员伤亡。事故原因包括视觉方案夜间识别距离不足、NOA 预警时间过短(2 秒)、驾驶员接管延迟等。
- 事故后,小米股价一度下跌 33%,部分城市对高性能车展开安全排查,沈阳等地要求 SU7 Ultra 车主签署安全承诺书。
- 用户行为争议:
- 部分车主在社交媒体发布飙车、漂移等危险驾驶视频,引发公众对 “性能车安全使用” 的讨论。业内建议小米加强用户培训,强制完成安全培训方可解锁全功率模式。
四、技术突破与未来规划
- 技术预研:
- 四电机驱动:研发轮边四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1511kW(2054 马力),支持原地掉头、“太空步” 泊车等功能,对标比亚迪 “易四方” 技术。
- 全主动悬架:开发智能全主动车身控制系统,响应速度是传统空气悬架的 100 倍,可实现车辆 “原地起跳”。
- 车型布局:
- 首款纯电 SUV 小米 YU7 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受事故影响或推迟至 8 月,定位中型 SUV,续航 760km,搭载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系统。
- 未来将推出更多高性能车型,持续探索赛道技术与量产车的结合。
五、总结与建议
小米 SU7 Ultra 凭借超跑级性能和智能科技,成为国产高端电动车的标杆,但近期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系统的短板和用户教育的不足。对于消费者而言:
- 推荐人群:追求极致性能、注重智能科技、且能理性对待驾驶风险的用户。
- 注意事项:
- 谨慎使用智能驾驶功能,保持注意力集中。
- 参与官方安全培训,了解车辆性能边界。
- 关注后续 OTA 升级,优化系统稳定性。
小米汽车需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持续改进和用户沟通重建信任,方能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