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量产进度:产能快速爬坡,刷新行业纪录
- 关键节点突破
- 第 10 万辆下线:2024 年 11 月 13 日,小米 SU7 第 10 万辆正式下线,用时 230 天,创下新势力品牌最快 10 万辆下线纪录。
- 第 20 万辆下线:2025 年 3 月 9 日,小米 SU7 累计交付 19.1 万辆,第 20 万辆预计在当周下线,平均月产能达 2.5 万辆,接近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的极限。
- 产能瓶颈:尽管产能持续提升,SU7 订单积压严重,标准版交付周期已延长至 42 周以上,顶配 Ultra 版订单积压超 11 万台,部分车型生产计划排至 2026 年。
- 工厂布局与扩建
- 北京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双班生产模式实现单日 833 辆的极限产量,支撑 2024 年 13.7 万辆的交付量。
- 北京二期工厂:2024 年 10 月封顶,预计 2025 年 6-7 月投产,重点生产新车型 YU7,年产能规划 15 万辆。
- 武汉工厂:规划中,总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助力小米实现百万辆年产能目标。
二、市场表现:销量亮眼,用户需求旺盛
- 交付与销量
- 2024 年成绩:全年交付 13.7 万辆,单月交付量从 2024 年 6 月的 1.4 万辆攀升至 10 月的 2.07 万辆,连续 5 个月突破 2 万辆。
- 2025 年目标:雷军宣布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单月交付量已突破 2.5 万辆,叠加新车型上市,产能与需求形成双支撑。
- 用户反馈与市场定位
- 核心优势:SU7 以 21.59 万元起售价,将 800V 高压平台、智能驾驶等配置带入 20 万级市场,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 和小鹏 P7i。
- 用户画像:一线城市销量占比 60%,家庭年收入 50 万 + 用户占比 41%,但通过分期付款,20-30 万收入群体购车占比超 60%。
- 口碑与争议:
- 正面评价:外观设计、智能化体验(如小米澎湃 OS 车机系统)、动力性能(零百加速 2.78 秒)获得高度认可。
- 待改进点:座椅舒适性(颈部支撑不足)、氛围灯亮度、极端工况下的智能驾驶可靠性(如 AEB 系统不识别锥桶等障碍物)。
三、技术突破:自研与生态协同
- 核心技术
- 三电系统:自研 V8s 超级电机(转速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800V 高压平台(15 分钟补能 50%)、CTB 电池技术(电芯倒置设计提升安全性)。
- 智能驾驶:
-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Xiaomi HAD):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车位的全程辅助,2025 年 2 月全量推送,需用户完成 1000 公里安全里程后启用。
- 硬件配置:双英伟达 Orin 芯片、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实现无图导航和拟人化轨迹规划。
- 生态整合:车机系统深度联动小米手机、家居设备,支持停车场导航、充电桩共享等场景。
- 研发投入
- 小米汽车累计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2024 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占集团总研发支出的 45%。
- 重点布局 AI 大模型(万卡 GPU 集群)、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共建超级工厂)、智能制造(大压铸工艺)。
四、挑战与未来规划
- 当前挑战
- 产能瓶颈:尽管二期工厂投产在即,2025 年交付缺口仍可能达 15 万辆,需依赖供应链协同与现有产线挖潜。
- 供应链风险:芯片短缺、电池成本波动(2024 年电池成本占比约 35%)可能影响交付节奏。
- 品牌信任度:2025 年 4 月的高速碰撞事故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质疑,小米股价单日蒸发 800 亿港元,需通过透明化调查重建信心。
- 未来战略
- 产品矩阵:
- SU7 Ultra:2025 年下半年推出三电机版本,零百加速 1.97 秒,定位超高性能市场。
- YU7: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预计 2025 年 8 月上市,起售价 30-40 万元,补充 SUV 市场。
- 渠道扩张:2025 年门店总数目标突破 2 万家,通过 “交付中心 + 城市展厅” 模式提升服务效率。
- 全球化布局:计划 2026 年进入东南亚、欧洲市场,首款出口车型或为右舵版 SU7。
- 产品矩阵:
五、政策与市场环境
- 补贴政策
- 2025 年中央及地方新能源汽车补贴延续,最高 2 万元(如深圳置换补贴 1.5 万元、上海报废补贴 2 万元),小米 SU7 全系车型符合补贴条件。
- 政策向中高端车型倾斜,SU7 的 20-30 万元定价区间受益显著。
- 行业竞争
- 新势力对手:理想、蔚来等品牌通过多车型布局抢占市场,小米需在 2025 年推出 SUV 车型以应对竞争。
- 传统车企转型:比亚迪、吉利等加速电动化,小米需通过技术迭代(如固态电池、L4 级智驾)维持差异化优势。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 SU7 的快速量产与市场认可,已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普惠(如 800V 平台下沉)、生态整合(人车家全场景)及供应链效率(230 天 10 万辆下线)。然而,产能瓶颈、智能驾驶安全性争议及行业内卷仍是其短期挑战。若能在 2025 年顺利推出 YU7 并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小米有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成为智能电动车领域的重要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