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产品矩阵与市场定位
- 小米 SU7(轿车)
- 价格与配置:提供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21.59 万)、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24.59 万)、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29.99 万)三个版本,覆盖 20 万 - 30 万元主流市场。
- 性能参数:
- 动力:后驱版最大功率 220kW,四驱版综合功率 495kW,零百加速最快 2.78 秒,最高时速 265km/h。
- 续航:CLTC 续航 700-830km,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5 分钟补能 510km。
- 智能驾驶:搭载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配备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3 颗毫米波雷达,支持高速领航、城市记忆泊车等功能,2025 年下定用户可享终身免费 HAD 增强版权益。
- 设计亮点:0.195 超低风阻系数、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电池包厚度 120mm)、Brembo 四活塞卡钳、五连杆独立悬架等。
- 小米 YU7(SUV)
-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起售价或下探至 23 万元。
- 性能: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CLTC 续航 820km,支持 800V 高压快充,配备 PHUD 抬头显示与贯穿式屏幕,搭载高阶智能驾驶功能。
- 上市计划:2025 年 6-7 月上市,填补小米在 SUV 市场的空白。
二、技术创新与生态整合
- 动力与电池技术
- 自研 V8s 电机:转速 27,200 转 / 分钟,功率密度 6.78kW/kg,三电机布局车型(如 SU7 Ultra)综合功率超 600kW,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
-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电池包电压 871V,支持 5.2C 超快充(11 分钟充至 80%),冬季续航衰减减少 30%。
- CTB 电芯倒置技术:全球首创,提升电池安全性,释放车内空间 10%。
- 智能驾驶与座舱
- 智能驾驶:采用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SR 路面感知系统,支持端到端全场景驾驶(车位到车位),城市领航辅助功能逐步开放。
- 智能座舱: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运行 Xiaomi HyperOS 系统,支持手机 - 车机 - 家居无缝互联,例如远程控制座椅加热、车机操控家用机器人等。
- 制造工艺
- 一体化压铸:使用 9100 吨自研压铸机,将 72 个零部件整合为单一压铸件,焊点减少 840 处,车身减重 17%,生产效率提升 30%。
- 泰坦合金材料:高强高韧,提升车身强度与安全性。
三、市场表现与产能规划
- 销量与订单
- 2024 年:全年交付 13.5 万辆,SU7 连续 4 个月单月交付破 2 万辆。
- 2025 年:1-3 月累计锁单 18.38 万辆,3 月交付量超 2.9 万辆,全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覆盖 SU7、SU7 Ultra 及 YU7 三款车型。
- 订单波动:近期锁单量有所下滑,但存量订单充足,生产满负荷运转,二期工厂预计年中投产(产能 15 万辆 / 年),武汉工厂规划 2026 年实现百万辆产能。
- 竞争格局
- 国内:与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争夺中高端市场,凭借 “智能生态 + 性价比” 差异化竞争。
- 国际:对标特斯拉 Model 3/Y,以更低价格提供 comparable 性能与智能化体验。
四、用户服务与渠道布局
- 售后服务
- 质保政策:整车 6 年 / 10 万公里,电池及电机 8 年 / 16 万公里,零部件供应保障 10 年。
- 服务网络:全国已布局 235 家门店(覆盖 65 城)、127 家服务网点(覆盖 75 城),4 月计划新增汕头等 7 城门店,支持移动维保、道路救援及 400 专属服务群。
- 用户反馈
- 优点:外观设计、动力性能、智能座舱获高度认可,城市通勤续航表现稳定(13kWh/100km)。
- 不足:高速续航偏差(实际续航较官方数据减少约 200km)、后排头部空间局促。
五、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正通过 “技术 + 资本” 双轮驱动加速扩张:
- 技术:2026 年计划推出四电机驱动车型(综合功率 2054 马力),探索 “原地掉头”“圆规转向” 等功能。
- 生态:深化 “人车家” 全场景互联,例如通过车机控制智能家居、小米 Pad 与车辆无缝联动。
- 市场:依托供应链整合(投资近百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和渠道下沉,进一步渗透二三线城市。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凭借技术创新、生态协同和性价比优势,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能否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在智能化与全球化竞争中持续突破,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