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产品矩阵与技术亮点
- SU7 系列
- SU7 标准版:2024 年 10 月上市,起售价 21.59 万元,CLTC 续航 700 公里,搭载碳化硅 871V 高压平台,支持超快充技术。实测市区通勤续航达成率 85%(约 595 公里),高速续航约 490 公里,动力系统高效节能。
- SU7 Ultra:2025 年 2 月上市,顶配售价 81.49 万元,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配备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续航 760 公里。其碳纤维车身覆盖件减重超 599kg,风阻系数低至 0.21,赛道级散热系统支持连续两圈极限驾驶不过热。
- YU7
-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中大型跨界 SUV,售价高于 SU7。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顶配版综合功率 508kW,续航 760 公里。内饰采用双色皮质方向盘、环视投影屏,支持人车家全生态联动,目标对标特斯拉 Model Y 中期改款车型。
二、市场定位与用户群体
- 核心用户:30-35 岁追求科技感的年轻群体,注重性价比与智能体验。SU7 Ultra 用户中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用户占比超 50%,女性用户约 20%。
- 竞争策略:
- 性价比优势:SU7 标准版起售价较同续航特斯拉 Model 3 低 20%,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起售,直接对标百万级豪车。
- 生态整合:小米澎湃 OS 系统深度集成手机、智能家居,支持语音控制家中设备,形成 “人 - 车 - 家” 闭环。
三、供应链与产能布局
-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
- 电机:汇川技术(V6s 超级电机)、联合电子。
- 智能驾驶:德赛西威(座舱域控制器)、几何伙伴(算法支持)。
- 产能建设:北京一期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二期工厂 2025 年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增长 159%。
四、销售渠道与售后服务
- 渠道模式:采用 “1+N” 模式,即自建交付中心(覆盖 58 城 200 家)+ 代理销售(与恒信汽车、元通汽车等百强经销商合作)。2025 年计划门店总数突破 2 万家,其中 500 家小米之家引入汽车业务。
- 售后服务:
- 整车质保 5 年 / 10 万公里,关键零部件 8 年 / 16 万公里。
- 提供上门补胎、取送车、免费喷漆等增值服务,400 热线 7×24 小时响应。
- 电池回收体系完善,与第三方合作建立拆解渠道。
五、市场表现与财务数据
- 销量:2024 年 SU7 累计交付 13.7 万辆,2025 年一季度销量 75869 辆,排名新能源车型第五。SU7 Ultra 上市 2 小时大定破 1 万辆,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
- 财务:2024 年汽车业务营收 328 亿元,毛利率 18.5%,净亏损 62 亿元(主要因研发投入 240 亿元)。2025 年目标营收超千亿,计划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盈利。
六、未来战略与挑战
- 技术迭代: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聚焦自动驾驶(端到端大模型)、电池技术(钠离子、固态电池)。
- 国际化:2027 年进军欧洲市场,计划五年内海外开设 1 万家小米之家。SU7 Ultra 已在欧洲亮相,获当地用户高度关注。
- 挑战:
- 品牌溢价不足,需提升高端市场认可度。
- 供应链管理压力大,需应对芯片短缺与电池成本波动。
- 智能驾驶技术需突破城市 NOA 等核心功能,缩小与特斯拉差距。
七、用户评价与行业影响
- 正面反馈:动力性能强劲、智能座舱体验流畅、生态互联便捷。
- 争议点:部分用户反映车机系统偶发卡顿,售后服务网点覆盖不足。
- 行业影响:小米以 “高配低价” 策略重塑 3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竞争格局,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与生态整合趋势。
小米汽车凭借技术整合能力与生态优势,已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其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若达成,将跻身新势力头部阵营,未来能否在高端市场与特斯拉、保时捷分庭抗礼,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