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叫胰岛素抵抗?
- 2、胰岛素抵抗是什么意思
- 3、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 4、胰岛素抵抗指数正常范围
- 5、如何逆转胰岛素抵抗
- 6、什么是胰岛素抵抗,它的机制是什么?
- 7、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 8、有关胰岛素抵抗的概念正确的包括( )
什么叫胰岛素抵抗?
问题一:胰岛素抵抗是什么意思 你好,胰岛素抵抗是指正常数量的胰岛素不足以产生对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细胞的正常的胰岛素响应的状况。在脂肪细胞内,胰岛素抗性导致储存的甘油三酸酯的水解,进而提高血浆内自由脂肪酸的含量。在肌肉细胞内,胰岛素抗性降低葡萄糖的吸收;而在肝细胞内,降低葡萄糖的储备,两者共同导致血糖含量的提高。胰岛素抗性引起的血浆中高胰岛素和高糖含量经常导致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
1、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家族史者;
2、腰围、臀围比大于0.85;
3、高血压;
4、高三酰甘油;
5、高尿酸血症;
6、脂肪肝。
问题二:胰岛素抵抗是什么意思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2型糖尿病的首要的问题就是胰岛素抵抗。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或受体太少,即胰岛素与受体无法结合,使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而大量滞留在血液中。这是机体无法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
糖尿病是由于自身不能利用胰岛素,对胰岛素产生排斥,最终导致对自身产生胰岛素的能力逐渐消失所至。
预防需从饮食入手,饮食宜清淡,平时需锻炼身体,还应控制体重。除此之外也可以服用一些保健品,如三多易平在目前市场上比较不错的。
问题三:遭遇胰岛素抵抗应该怎么办?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指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 2型糖尿病的首要问题就是胰岛素 正常情况下,食物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后,大部分转变为葡萄糖。随后,葡萄糖在小肠内被吸收,随血液循环达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如心脏、大脑、肝脏和肌肉组织)。这时,胰腺开始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与葡萄糖相会。细胞中有专门与胰岛素结合的接收器,称为“受体”。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葡萄糖就能顺利的进入细胞,转换成身体维持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在发生胰岛素抵抗时,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或受体太少,即胰岛素与受体无法结合,使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而大量滞留在血液中。这是机体无法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另一方面,因为血糖升高,胰腺茁细胞就会“努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造成胰岛素血症,久而久之,胰腺茁细胞因疲惫衰竭而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发生典型的2型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是由于自身不能利用胰岛素,对胰岛素产生排斥,最终导致对自身胰岛素的能力逐渐消失所至。80%至9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岛素抵抗,所以说,胰岛素是高血糖的根源。 胰岛素抵抗也会引起很多并发症 专家指出,胰岛素抵抗不但是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也是引起多种心血管并发症的罪魁祸首。因为胰岛素抵抗还可以造成高血压、高血脂、血糖高、血液粘稠度高、血脂代谢异常、血小板功能不正常,这些都很容易形成血管管腔的狭窄、闭塞,导致血液流通不畅。 胰岛素抵抗处理方法 一、更换胰岛素剂型。换用高纯度胰岛素或人胰岛素。 二、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大多数有较高胰岛素抵抗水平的患者疗效较好。可用强的松40到80毫克/日或其他相当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几日后胰岛需要量就会减少。有效后强的松可逐渐减少5到10毫克/日,作为维持量,用胰岛素抵抗未得以控制,须停用。 三、加服降糖药,磺脲类以及双胍类药物均可选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用基因工程合成人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用动物胰岛素治疗,可能会诱导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加。此时只要更换人为胰岛素就可以恢复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抵抗是什么意思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杨建梅-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吗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2型糖尿病的首要的问题就是胰岛素抵抗。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或受体太少,即胰岛素与受体无法结合,使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而大量滞留在血液中。这是机体无法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
糖尿病是由于自身不能利用胰岛素,对胰岛素产生排斥,最终导致对自身产生胰岛素的能力逐渐消失所至。
预防需从饮食入手,饮食宜清淡,平时需锻炼身体,还应控制体重。除此之外也可以服用一些保健品,如三多易平在目前市场上比较不错的。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目前认为,IR 不仅是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更是贯穿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主线,是连结它们的纽带,为这些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中医药对 IR 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研究渐趋活跃,并逐渐成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科研的热点。
胰岛素抵抗的成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人体内胰岛素的接收器出现了问题,所以如果不彻底修复胰岛素的接收器,而单纯的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是无法从根本上治疗胰岛素抵抗的。
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金钥匙,这已被多项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证实。
目前能够降低胰岛素抵抗的方法主要有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
二甲双胍作从1995年起开始在美国使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加强餐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胰岛素增敏剂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可增强肝、肌肉对胰岛素敏感性,但禁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这些药物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各有不同,疗效也有所不同,而其中使用最多,研究经验最丰富的就是二甲双胍。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病之前多年就可存在,常常与肥胖、年龄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相伴随。肥胖是引起胰岛素抵抗最常见的原因,换句话说肥胖症者几乎都存在胰岛素抵抗。因此,医学专家们将肥胖症视为导致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目前将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的组合,统称为“代谢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促使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原因。如果要控制好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就必须消除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指数正常范围
正常范围0.5至1.5。胰岛素抵抗指数正常范围为0.5至1.5,其正常值使用空腹血糖值乘以空腹胰岛素再除以22.5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大于2.69,可以诊断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数异常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基因影响、生活习惯及药物、肿瘤坏死因子a(TNF-a)增多、身体疾病等。
如何逆转胰岛素抵抗
一、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细胞上的门锁,让细胞开始吸收营养物质(糖原),细胞吸收了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血糖水平也就自然下降了,所以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现代人们进食大量的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胰腺会紧急加班分泌大量胰岛素指挥细胞吸收糖原,细胞经常被大量胰岛素浸泡,久而久之“钥匙孔”就开始“生锈”,胰岛素“开门“越来越难,细胞的门打不开或只开个小缝,只有少量的糖原被吸收进细胞,这就造成两个问题:
第一、血液中有大量糖原无法被细胞吸收,造成高血糖的症状.
第二、细胞无法从血液中吸收糖原,处于饥饿状态,无法有效给身体器官提供养料。
尽管血液里有大量胰岛素和糖原,细胞却无法正常接受胰岛素的指令来运输糖原,形成血液糖分超高,细胞却营养不良的状况,就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往往会出现以下症状:
* 嗜甜
* 餐后没有饱腹感
* 餐后很快就饿
* 进食极大提高情绪水平
* 餐后困乏
* 餐后脑雾
* 记忆力减退
* 腹部肥胖
* 脂肪肝
* 易疲劳
* 易怒
* 高血压
* 水肿
* 夜间尿频
* 女性高发多囊卵巢综合征
这些都是由于细胞无法将营养运输到大脑或其他器官造成的,身体处于热量超标但营养不良的情况。
二、是什么导致了胰岛素抵抗
第一、长期进食大量的糖及精制碳水化合物
现代食品加工企业为了调整口感,会在食物中添加大量的白砂糖,你可以去超市购物的时候留意一下食品配料表,看看有多少食物配料表的第二位是白砂糖,看看能找到多少不含白砂糖的食物。
而我们日常的食物,大多也进行了精制,属于精制碳水化合物,这类食物在精制以后,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消耗殆尽,仅剩下超高的能量,进入体内会迅速消化,提升血糖,激发胰腺大量分泌胰岛素。
第二、频繁进食
包装食物、方便食品及外卖的发展,让人可以在起心动念间迅速从任何渠道便捷方便的购买到任何食物,桌边、手头、茶水间到处都有小零食,每次进食,都会激发胰腺分泌胰岛素,我们每天工作8小时,胰腺却是从早6到23点随时待命、随叫随到、随时加班。而我们的血糖水平一直在涨涨跌跌,细胞每天被胰岛素打开数次,长期浸泡在高浓度的胰岛素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对胰岛素的信号产生抵抗。
三、如何逆转胰岛素抵抗
逆转胰岛素抵抗,要从激发过量胰岛素分泌的因素以及频繁激发胰岛素的生活习惯入手。既然糖及精制碳水化合物会大量激发胰岛素的分泌,我们可以在饮食中尽量选择粗粮或者低升血糖指数的食物,采用完全断绝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例如生酮饮食。
应对频繁激发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我们可以采用间歇性断食的方法,减少进食频率,尽量延长空腹时间,让胰腺少工作,获得更多休息及修复的时间。
如果采用以上两种方式,一般3-8个月可以逆转胰岛素抵抗的症状。
对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症状,生酮饮食的贡献率大约为20%~30%(所以你也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其他低糖低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间歇性断食的贡献率大约在60%左右,加在一起大约是80%。
如果你使用健康版的生酮饮食(净酮),饮食的贡献率还可以增加10个百分点,因为净酮饮食本身就及其关注维生素、钾、镁、铬等微量元素的摄入,这些营养素有助于加快胰腺及细胞的修复。
剩余的10%~20%,来自于适度运动、减少压力、充足良好的睡眠。
四、胰岛素抵抗改善的信号
第一、饥饿感减轻及消失。
你可以维持更长时间的空腹状态,餐间没有饥饿感,可以顺利过渡到下一餐。
第二、腹部脂肪减少
你可以明显感觉到腰围的减少,因为腹部,尤其是肝脏周围的脂肪正在分解消失,脂肪肝的症状明显改善。
第三、血压下降
当你处于高胰岛素及高血糖状态中时,动脉会变得非常僵硬而缺乏弹性,当上述问题改善之后,血管会慢慢恢复弹性,血压得到改善。但血管恢复是个缓慢的过程,往往需要一年左右才会有非常明显的改善。
第四、血糖水平改善
对大多数人来说,血糖水平的改善会是立竿见影的,但如果你患二型糖尿病很多年,可能需要一年左右才能真正的控制血糖水平。
第五、精力水平提升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指标,无论是在你工作过程中,还是在餐后,精力水平会有明显改善。尤其是餐后嗜睡,大脑雾气昭昭的情况会逐渐消失。
第六、记忆力及专注力改善
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增加,使得细胞携带营养的能力增加,大脑神经可以得到更多的滋养,同时,净酮饮食所摄入的优质不饱和脂肪酸,也有助于脑神经传导和突触的生长,使得记忆力及专注力得到改善。
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配合间歇性断食,加入适量的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胰岛素抵抗的症状,是可以逆转的。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它的机制是什么?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的降糖激素,胰岛素抵抗的意思是,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降糖作用下降,表现为高血糖。一般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肥胖,但并不是说所有胰岛素抵抗都是超重的。症状同其他糖尿病人,典型可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部分患者,尤其肥胖,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症状可很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查体时发现。
一般来说,二型糖尿病需要注意五大方面:心理药物饮食运动并发症的预防 ,不能单独看你血糖控制得好就觉得糖尿病没什么了,还要注意糖尿病的并发症这个才是关键。
“胃转流手术”是当前国际上治疗糖尿病最先进的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改变食物的流向,影响糖尿病患者内分泌机制,最终达到治疗2型糖尿病的目的。即让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直接进入空肠中下段,刺激L细胞产生类胰岛素物质。“胃转流手术”改变的是内分泌机制,先降血糖,再降体重。
目前武警重庆总队医院糖尿病中心和武警广西总队医院都在开展这项手术。
----深圳东港蜂疗医院
我来补充:高果糖玉米糖浆( 简称HFCs )的副作用可能会损害身体器官,引起体重增加,并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
这种流行甜味剂的致命真相
食品制造商喜欢玉米糖浆,因为它便宜,而且可以具有更长的保质期。但遗憾的是它进入身体后,对健康没有任何好处。这种糖扰乱代谢,并造成患糖尿病的高风险。
曾经有一个时期,医生曾经建议糖尿病人食用这种果糖,因为身体对它的吸收很缓慢。它也不会造成高血糖。但事实证明,这些好吃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险性。
身体吸收玉米糖浆慢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由肝脏代谢的,这一点不同于可以被身体每一个细胞吸收和使用的葡萄糖。由于它只是在肝脏代谢,所以不会触发胰腺生产胰岛素。因此,不是被细胞使用,它通常储存在脂肪里。玉米糖浆实际上可以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而其中一个这种疾病的并发症是胰岛素抵抗。
为了使用高果糖浆,身体必须贡献出镁,铜,铬等一些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的消耗,特别是铬,会干扰胰岛素的生产和使用,这也就是糖尿病的第一步。这种果糖还损害胰岛素受体细胞的功能。这导致胰岛素抵抗,并大大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最后,当你吃氢氟碳化合物时,它不会让你感觉饱。因此,消费含有高果糖浆食物可能会导致摄入更多的热量,引起超重或肥胖。而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如何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正如你所看到的,玉米糖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形成糖尿病,它耗尽体内对保持胰岛素生产很重要的矿物质,它损害肝脏并导致体重增加,甚至直接引起胰岛素抵抗。
想降血糖就看看这个,
http://hi.baidu.com/zuudlatuc48/blog/item/89ef4881505e0954d0135e49.html
胰岛素抵抗 ( 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I R)是指胰岛素的外
周靶组织 ( 主要为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对内源性或
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生理剂量的胰
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由于长期胰岛素抵抗和高
胰岛索血症所引发的一系列密切相关的临床异常如糖耐量
低减 (( i m p m r e d~ u e o s e t o l e r a n c e ,I G T)或 Ⅱ型糖尿病、
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微量蛋白尿、多囊卵巢综合征、高
凝血症等统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又被称为代谢综合征
( m 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 e ) 。
胰岛素抵抗的产生有着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特别是与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I R的病因学涉及膳食因
素、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吸烟、肥胖、运动、妊娠等等。
I R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各种 I R均与胰岛素靶组织在细
胞受体、受体后和分子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的缺陷以及胰岛
素作用调控激素异常等环节的障碍有关。 1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现状
1 . 1 胰岛素抵抗的诱发因素 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复杂的表
现型,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胰
岛素抵抗的发生及发展。与 I R有关的候选基因包括编码
甲一肾上腺素受体、糖原合成酶、激素敏感脂酶、脂蛋白
脂酶和胰岛素受体底物的基因。即使在非糖尿病及非肥胖
患者中,对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及脂质代谢异常关系的研
究表明,胰岛素抵抗至少部分与遗传有关。
环境因素对胰岛素抵抗亦起重要作用。肥胖被认为是
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因素,在2型糖尿病中,7 5 %患
者伴有肥胖。
生活方式亦可影响胰岛素的活性,即非遗传性的胰岛
素抵抗。高糖、高脂饮食等高热能饮食和活动量少是导致
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对于超重者,限制热能摄入,降
低体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而运动锻炼则可通过增加肌肉
组织的超氧化酶、葡萄糖转运蛋 白4( G L U T一 4 )和毛细 血管数量,以及减少腹部脂肪组织来增强机体对胰岛索的
敏感性 ,从而改善患者的胰岛索抵抗[ 3 】 。
1 . 2氧化应激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氧化应激是指 机体内活性氧 ( R O S )的生成增加和 ( 或)清除能力降
低,导致 R O S的生成和清除失衡。R O S具有重要的生理
作用,但过量则会引起分子 、细胞和机体的损伤。胰岛素
抵抗 ( I R )是指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
应的一种状态,也就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退,主要
表现为胰岛素敏感组织 ( 肌肉、脂肪组织)葡萄糖摄取减
少及抑制肝葡萄糖输出作用减弱。大量研究表明,I R状态
下氧化应激的水平增加 ,R O S 作为功能性信号分子激活细
胞内多种应激敏感性信号通路,而这些信号通路与 I R密
切相关。
1 . 2 . 1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底物 胰岛素受体 ( i n s u l i n r e c e p -
t o r ,I n s 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 ( i n s u l i n r ec e p t o r s u b s t r a t e ,
I F , S )家族中丝氨酸/ 苏氨酸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会降低其
酪氨酸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削弱胰岛素的作用。丝氨酸/
苏氨酸位点的磷酸化抑制 I R S、I n s R及下游分子结合 ,尤
其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 ( P I 3 K) ,导致胰岛素的作用包括
胰岛素活化蛋白激酶 B的激活和葡萄糖运输减弱。另外 ,
氧化应激可使酪氨酸磷酸酶类 ( P T P a s e s ,具有磷酸化和
去磷酸化双重作用)失活。这些酶在调节信号转导包括应
激活化信号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酪氨酸磷酸化/ 去磷酸
化循环与脂肪细胞及肌肉中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密切
相关。虽然选择性可逆抑制某些 P T P a s e s ,例如 P T P一1 B ,
可以增强胰岛索敏感性 ,但是由于酪氨酸磷酸化需要 P T -
P a s e s 的催化活性 ,因此可能导致 I R。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能改变 I R S蛋白磷酸化位点 ,降低丝氨酸磷酸化水平,增
加酪氨酸的磷酸化。基因剔除研究显示 I R S一1杂合突变
鼠 ( I R S一1+ /一)表型正常 ,I l l S一1纯合突变鼠 ( I R S
…
I / )出现轻度的 I R,而 I I I 8 R和 I R S一1 双杂合突变
鼠 ( I n s R+ /一,I R S一1+ /一)则出现 m 和糖尿病口 。
有研究表明,I R S一1 基 因及蛋白的表达在 I R和2型糖尿
病患者中均有下降 J 。长期体育锻炼可促进I R S一1的表
达 ,而长期高脂饮食则使其表达降低。I R S一1 基因剔除大
鼠的胰岛组织表现出明显的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分泌
减少 2倍。结果表明,I R S—l 不仅是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 中间体,而且对胰岛的分泌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1 . 2 . 2 I K K / N F~K B依赖途径 核转录因子 N F— K B存在
于人体绝大部分细胞,与许多基因的表达调控。参与免疫
反应的早期和炎症反应各阶段的许多分子都受 N F—K B的
调控,包括:T N F— 、I L一 1 B 、I L一 2 、I L一 6 、I L一 8 、I L
一
1 2 、i N O S 、c o x 2 、趋化因子、粘附分子、集落刺激因
子等。此外,锌指蛋白. 4 2 0 、血红素加氧酶 一1( H O一1 )
等一些抗炎和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受
体相关因子 一1( t u m o u r —n e c r o s i s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a s s o c i a t e d
f a c t o r一1 ,T R A F一1 ) ,抗细胞凋亡的蛋白 一1和 一2( i n —
h i b i t o r o f a p o p t o s i s 1 / 2, I A P 1 /l A P 2 ) ,T N F受体相关因子
( r e c e p t o r—a s s o c i a t e d f a c t o r s,T R A F 1/ T R AF 2) ,B c l 一2
同源体 A 1 / B f l一1 和 I E X—I L也都受 N F—K B的调控。
在静息状态下,无活性的 N F—K B以异源性三聚体
( P S 0 ,1 : ' 6 5 ,I K B c ~ )形式存在于胞浆中。当细胞受到应激
时,I K K ( I K B K i n a s e )复合体被磷酸化;I K K复合体包含
两个催 化亚单 位 ( I K K c t ,I K K f 3 )和一 个 连接 亚单 位
( I K K ~ / N E MO) 。磷酸化的 I K K复合体继而在 S 和 S 3 6 两
位点磷酸化 I K B o t ,I K B ~ x降解 ,N F—K B( 1 : ' 5 0,P 6 5 )转核
活化,从 而引 起 靶基 因的 表达M j j 。大量 研 究 发 现, I K K ( x / J 3 介导细胞因子 ( T N F一旺 ,I L一 6等) 、化学趋化因
子、黏附分子 ( I C A M一1 ,V C A M一1 ,E—S e l e c t i n等)和
促凋亡基因等表达参与了高糖诱导血管内皮胰岛素抵抗和
内皮功能失常的调节,且 I K K o / 1 3此调控作用是 N F—K B
依赖的 ,即 I K Ka /[ 3 / I K B a /NF—K B ’ 。
1 . 3脂肪源性细胞因子引起 I R 脂肪组织内分泌功能失调 是连接肥胖、I R和糖尿病问的重要桥梁,脂肪细胞源因子
表达异常是参与或加重 I R及损伤 B细胞功能从而诱发糖
尿病的重要 的分子机制 J 。瘦 素 ( 1 e p t i n )和瘦 素受体
( O B— R)是由肥胖基因 o b表达、脂肪细胞分泌的产物。
作为脂肪源性细胞因子,有研究发现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发出信号给脂肪细胞,使脂肪释放瘦素,瘦素与来 自胰
岛上分泌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的细胞上的 O B—R结合,
通过激活胰 岛 B细胞上的 A T P敏感 K 通道 ,减少依赖
C a 2 的蛋白激酶 ( P K C )的活动,抑制基础及葡萄糖刺激
的胰岛素分泌。同时使胰岛素储存脂肪作用减低 ,从而诱
发 I R,促进 Ⅱ型糖尿病发展。而瘦素缺乏 ( 瘦素基因变
异)和瘦素作用障碍 ( O B—R缺陷)都将导致高胰岛素
血症,使机体的脂肪增多,肌肉内发生 I R。
肿瘤坏死因子 ( T N F— d )和抵抗素 ( r e s i s t i n )的作
用机制是其与在胰岛素敏感组织上的受体结合 ,对胰岛素
信号通路的一个或几个位点起作用。基因重组的抵抗素能 使正常小鼠的糖耐量受损,并降低胰岛素激发的脂肪细胞
的糖摄取及胰岛素的敏感性。脂联素通过脂联素受体增加
脂肪酸氧化 ,减少肝脏和肌肉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等作用
最终都涉及到细胞核内的氧化应激反应 。在人类 ,脂
联素与全身的胰岛素敏感性成正相关。而脂联素基因自身
和 ( 或)编码脂联素调节蛋白的基因的突变 ( 如 P P A R一
)与低脂联素血症、I R和Ⅱ型糖尿病均有关。而 P P A R s是核激素受体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的超家族。其中 P P A R
一
富含于脂肪组织,并对维持人类胰岛素敏感性,葡萄
糖稳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对基因打靶技术造成 P P A R缺
陷的基因敲出小鼠研究显示,这种小鼠外周组织和肝脏的
胰岛素敏感性均增强。而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在葡萄糖耐
量试验时,其胰岛素的浓度较低。被激活的 P P A R一 能
通过脂肪细胞分化及增加脂质和糖代谢中基因转录来增强
胰岛素的活性。当P P A R一 基因突变或受其他因素如 I N F
一
抑制时,可致 I R 。此外有研究显示,P P A R一 的配体
不仅能增强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减轻炎症反应 ,同
时能逆转 I R的主要缺陷,抑制动脉粥硬化的发生及改善
内皮功能。因此,P P A R一 的配体可能在阻止 I R进程方
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2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
2 . 1 I K K ( x / [ 3 介导的 N F—K B非依赖机制 I K K ~ r 3 介导的
N F—K B依赖机制引起细胞内多重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引
起胰岛素抵抗在前面已经介绍。但 I K K a / ~是否存在 N F—
K B非依赖机制来调控高糖诱导血管内皮胰岛素抵抗和内
皮功能失常?许多研究表明,R a f 与 I K K a / ~可相互作用并
磷酸化 I K K o / 1 3 ,也就是说,R a f 可能是 I K K a / f 3 上游激酶 。 那么,与 R a f 同为丝氨酸激酶且有相似结构的 I K K a /
B是否也可磷酸化 R a f ,从而调控 MA P K通路?换句话说 ,
I K K c d~ 3 除了经典的 N F—K B通路 ( I K K a / [ 3 / I K B a / N F—
K B )外,是否存在 N F—K B非依赖途径,如 I K K a / B / I R s
~
1 / P I 3 K / A k t 或/ 和 I K K a / B / R a f 一1 / MA P K ?前一途径虽
然 G a o z等曾有过报道,认为 I K K [ 3 在 T N F—o c 作用下也
能直接磷酸化 I R S一1( S e t 3 1 2 ) ,阻碍了 I R S一1与 I K
的结合和激活,从而影响到其下游的信号转导,产生胰岛素抵抗 。
N F—K B非依赖机制又包括两条通路,即 I K K a / B / I R s
一
1 / P I K / A k t / N O和I K K o / 1 3 / R a f ~1 / MA P K / E T一1 。具体
地说,I K K p激活使 I R S一1 丝氨酸残基磷酸化,阻碍了
I R S一1与 I P 1 K的结合和激活,从 而抑制下游 P I 3 K / A k t /
N O通路;同时活化的I K K a / i ~ 可磷酸化 R a f 一1 ,激活 R a f
一
1 /M A P K / E T一1通路,此消彼长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
I R S一1 / P I , K / A k t / N O和 R a f 一1 /MA P K / E T一1间失衡,造
成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失常。这一新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 ,为寻找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防
治的新分子靶点和治疗策略拓展新的思路。2 . 2多重功能蛋白 B—a r r e s t i n 2的调控 裴钢 “ 在 H型糖 尿病模型小鼠肝脏样品中的研究发现 B—a i T e S—t i n 2的表
达水平显著下调 ,暗示了其在 I I 型糖尿病中的潜在作用
1 3 一a r r e s t i n 2介导了胰岛素信号通路中新的信号复合物的
形成,这一复合物包含 I R / A k t / 1 3一a r r e s t i n 2 / S r c ,并对胰
岛素信号的传递以及胰岛素代谢功能的行使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B—a r r e s t i n 2在这个复合物中起到了支架蛋白
的作用,它将 A k t 、S r c与 I R联系在一起 ,将上游的胰岛
素受体和下游的激酶信号分子偶联起来 ,从而促进了机体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1 3一a r r e s t i n 2水平的降低或功能缺失致使该 1 3一a r r e s t i B 2的缺失或功能异常直接导致复合物的
解聚、胰岛素信号的阻滞并最终导致胰岛素耐受。有关专
家认为,该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发生
的新机制,并且为胰岛素抵抗及 2型尿病的治疗提供了可
借鉴的新策略,提示 8一a l T e S 蛋白及 1 3一a r r e s t i n 2蛋白/ 胰
岛素受体复合体有望成研发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性疾病治
疗药物的新靶点
2 . 3微量元素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窦梅 在其综述 中
阐述,微量元素如镁、铬在葡萄糖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状态下存在着镁、铬等微量元
素缺乏现象。镁作为高能磷酸化代谢途径酶的必需辅助因
子参与能量代谢、蛋 白质合成和调节细胞膜的葡萄糖转
运。近年发现,镁与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细胞 内镁离子浓度太低可导致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下
降,并抑制 G L U T一4的转位,引起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
取能力下降。同时由于细胞内镁缺乏,对 P K C的抑制作用
减弱。P K C的活性增加可以通过促进 I R S一1 丝/ 苏氨酸磷
酸化使其与胰岛索受体结合能力下降,并抑制其对下游
P B—K的激活作用。细胞内镁缺乏还可导致细胞 内葡萄
糖利用降低,由此促进了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另外,
胞内镁离子浓度的下降必然导致胞内钙浓度增加,细胞内
钙离子的增加也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因素。低血镁与
血清中T N F— 和 C反应蛋 白浓度升高也存在很大关联,
表明镁缺乏也参与了轻度慢性炎症综合征的发生、发展,
并通过这个途径导致了葡萄糖代谢紊乱。
I R作为人类多种复杂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共同环节而备
受重视 ,但 I R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相互联系的过程。随
着已经报道了的诸多分子调控机制,如 I R信号转导机制, 炎症因子机制等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而关于 I R新的思
路如I K K ~ 1 3介导的 N F—K B非依赖机制;多重功能蛋白
B—a r r e s t i n 2的调控以及微量元素的参与等也在逐步完善,
虽然其具体机制 目前尚不能完全明了,但相信在不久的将
来能从根本上揭示 1 R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新型治疗途径
和新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病情分析:饮食治疗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基本方法。低热卡饮食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肥胖患者更是如此。要注意每天摄入的能量有多少,既要保证机体需要的营养又不因摄入过多而使得体重增加。饮食中要注意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比例适当,应避免过多的进食糖及含糖食物(特别是果糖类),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应少食多餐而不是暴饮暴食。减少食物中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动物来源的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快餐食品、爆米花等常含有此类脂肪酸),对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利。
其次,运动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空腹胰岛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成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将降低胰岛素水平。提示运动可改善胰岛素的作用。运动不仅使能量消耗增加,同时使机体细胞利用葡萄糖的效率提高,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增加机体肌肉组织含量,促进有氧代谢,但这些作用在停止锻炼数天后消失,故应坚持锻炼。糖尿病患者运动方式的选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个体化、安全、有效的原则。
指导意见:药物治疗。研究表明,许多药物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使得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改善机体血糖水平。目前常用的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主要有双胍类药物及噻唑烷二酮类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近年来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较为新型的药物,常用的制剂有马来酸罗格列酮和盐酸匹格列酮。许多中药如人参皂苷、田七、桔梗、六味地黄等,亦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特别是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治疗时,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危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掌握好使用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饮食和运动治疗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基础,适当加用胰岛素增敏剂可获得更好的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效果,更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及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关胰岛素抵抗的概念正确的包括( )
【答案】:A、B、C、D、E
P75;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期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IR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空腹胰岛素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发展成2型糖尿病或I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