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和翻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8-07 20:22:07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西塞山怀古全诗拼音

西塞山怀古

浩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岁月如梭尽悠悠。

昔日繁华今何在,山川依旧怀古愁。英雄豪杰伤往事,壮志未酬泪满头。

公元二八年间,晋朝大将王濬率军从益州启程,浩荡顺江而下,一举攻破吴疆。诗人李白登临此地,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写下此篇怀古之作。

首句点明历史重地,昔日辉煌如今烟消云散。铁锁沉江底,吴国往事历历在目。昔日的繁华犹如绚烂的梦境,而今只剩下历史的沧桑。

接下来两句描绘了吴国的历史环境与防御力量。吴国在长江边筑起坚固的天险,设置了铁锥暗藏江底,企图以长江为屏障。然而王濬楼船如虹,冲破铁锥,大火烧断铁锁,西晋大军如潮水般涌来。吴主孙皓只能无奈接受现实,降下降幡,民怨沸腾。这样的场景让人感慨万千,历史的兴衰如同江水东流,不可逆转。

诗中并未直接总结东吴灭亡的历史教训,而是通过怀古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作者用深沉而含蓄的语言,展现了历史的影子和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割据势力的憎恶和对统一安定的渴望。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显得深沉而蕴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从自然景观的角度来看,西塞山怀古同样具有独特之处。诗人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西塞山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形象。山形依旧、江景如画,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也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神秘。这种自然景观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才华,也让人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绘,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和感悟。诗人用细腻入微的刻画和流畅自然的笔触,将历史、人物、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深刻而感人的意境。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感悟。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和翻译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如下:

原文:

西塞山怀古

王濬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此形成长江弯道。

⑵王濬:指晋代蜀地的刺史,下益州即指灭吴之事。

⑶金陵:今南京,当年是吴国的都城。王气:指吴国的统治力量。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描述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投下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的情景,暗示战争的失败。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描述晋军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投降的情景。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感慨历史的沧桑变迁。

⑺枕寒流:描写西塞山山形依旧,秋风萧瑟的景象。

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晋灭吴的历史场景,表现了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颔联通过描绘战争形势的对比,表现出胜利者的辉煌和失败者的凄惨。尾联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和对其最终逃脱不了灭亡命运的讽刺。整首诗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

阅读题及答案:

1. 首联中用得好的两个字是“下”和“收”。这两字用得好在于渲染出西晋灭吴的速度之快和气势之盛。通过地理形势的描写,将西晋攻下东吴的壮阔场面展现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胜利者的自豪和胜利后的自信。同时,“收”字也暗示了东吴的败落和衰败。

2. 颔联描绘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形象地描绘。从形象上看,横竖分明,一边是胜利一边是失败;从色彩上看,烧毁铁锁的火光冲天,显示战争的激烈;从气氛上看,晋军得胜趾高气扬,而东吴兵败凄惨悲凉。手法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强弱、胜败之势来展现战争双方的强弱对比。

3. 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悲鸣作结,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它讽刺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寓意深刻、讽刺入木三分的写法让人深思。

4. 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了史实手法,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下”与“收”分别指代灭吴的时间与结果,“沉”与“出”分别描述了晋军的攻势与胜利,“金陵王气”指代吴国的统治力量。“对比手法”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典故表达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和历史必然的主题思想。

5. 结尾一句“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描写了西塞山秋风萧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和对国家统一、江山美丽的赞美之情。这种苍凉意境营造出一种沉郁顿挫之感。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江山美丽的赞美之情和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诗人巧妙地将史实、景致和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