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共享出行虽好,近八成年轻人还是想有辆自己的车
- 2、网约车市场发展前景怎么样?
- 3、2022车联网市场景气度分析及车联网行业报告
- 4、共享汽车数量有多少
- 5、充电桩的前景怎样?
- 6、亿欧智库:汽车ADAS供应链研究报告
- 7、共享汽车威胁石油需求,共享经济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 8、电动车行业分析报告
- 9、汽车后市场的行业现状与分析是什么
- 10、网约车复苏难:订单降八成,司机收入不够交车租
共享出行虽好,近八成年轻人还是想有辆自己的车
[汽车之家?行业]? 2017年,“共享”一词热度暴增,作为共享经济下的出行产物,以长短租业务、分时租赁和网约车为代表的的共享汽车业务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滴滴出行、神州租车等App活跃在大部分年轻人的手机里。汽车之家行业频道牵手德勤,对Young频道用户线上行为进行观察,并采集了超2000份调研问卷,数据分析后发现:Z世代对新型共享出行方式接受度高于非Z世代,月均使用频次以1-5次为主。
尽管如此,更多年轻人还是希望有台属于自己的车。调研数据显示,近八成的Z世代用户有购车意愿。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汽车驾驶人数量3.97亿,18-25岁占比12%,约4800万。且Z世代中多数为有本无车的“本本族”,未来五年随着该群体步入社会,消费能力增加,将逐步释放汽车销售增量。
Z世代意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未来5至10年,他们将全面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成为消费主力。基于此,汽车之家联手全球咨询公司德勤推出《2020中国Z世代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对Z世代群体汽车消费态度进行线上线下调研,并发布“这一届的年轻人”系列文章。
此次线上调研问卷共收获有效样本量2017份,用户年龄覆盖11岁至25岁;男女比例为52:48;包括26%的车主用户和74%的潜在车主用户;用户居住地覆盖了一至五线城市(包括新一线)等。与此同时,为了解Z世代与其他世代群体在汽车消费态度上的差异,此次调研同时补充了非Z世代样本128份,作为对比分析数据使用。
对共享出行方式接受度高
“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等资源。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而如今互联网企业通过共享平台将资源闲置方和需求方相连接,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将共享经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国,出行也是共享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且越来越被更多年轻人接受。调研数据显示,Z世代对以网约车为代表的新型共享出行方式接受度高于非Z世代。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相对而言Z世代人群年龄较小,拥有车辆的比例不多;另一方面原因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较高。
在汽车共享的大概念里,包括顺风车、网约车、分时租赁、P2P租车,以及传统的经营性租车等业务模式,他们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比流行许久的出租车叫车模式,网约车的成功率更高。数据显示,出租车扬招打车的成功率大概60%,而以滴滴快车为代表的网约车招车成功率在90%左右,这也是更多年轻人爱上共享出行的原因。长短租、分时租赁业务等则是在政策及资本的双加持之下,一度成为“吸金”新风口。
不过,共享出行形式目前来看,并非十分成熟。网约车虽然已经有了成熟的运营体系,并给予用户较好的使用感受,但不时爆出的安全问题依然牵动人心;分时租赁市场不仅存在用车不便停车困难等痛点,在平台运行、用户体验习惯和安全系数问题上仍需要不少努力和突破。与此同时,汽车牌照、充电桩、停车位等配套资源的不足,也制约着共享汽车的发展。
近八成年轻人计划买车
尽管Z世代消费者习惯使用网约车服务,但并没有因此放弃购车意愿。从汽车之家与德勤的调查数据来看,近八成年轻用户有购车意愿,其中23%的用户计划一年以内买车。年轻人并不认为共享出行短期内会给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改变。对于未来随用随取的出行服务,他们多表示愿意接受,但对实现时间没有过高期望。
上述21%的不计划购车用户,也并非全部主观不愿意。60%是因为经济能力不允许,未来如果有足够的资金,他们大概率还是会考虑买车。15%不会开车也不想学,这部分用户对于未来无人驾驶技术充满了期待。另有14%是因为用车需求不多;7%因为共享出行便利而不需要购车;4%因为停车位、号牌资源受限等。
在多数Z世代消费者看来,买车可以降低出行时间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幸福感。有调研用户表示,虽然车辆使用成本不低,但买来了更自由的出行方式,也扩展了生活半径。因此,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多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车辆。
不同区域/性别购车意愿有差异
在购车意愿这件事上,男女生也有一定的差异,男生买车意愿更强烈。数据显示,84%的男生都有购车意向,且其中27%计划一年以内买车;而女生只有75%想要买车,一年以内计划购车比例为19%,均低于男生。
区域方面,二线城市的购车意愿占比达84%,高于二线城市的81%,这很大程度源于没有限行限购等政策制约。不过一线城市计划一年以内购车的比例为28%,高出二线城市六个百分点。三线及以下城市购车意愿最低,为78%,其中计划一年内购车用户为22%。
不同性别、区域的用户购车意愿受到了政策、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车企针对不同Z世代群体需要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不过毫无疑问,Z世代将逐渐成为汽车消费主力,且购车意愿高、消费潜力大,面对未来五年近5000万年轻车主的首购需求,车企需提前布局抢占未来市场。
全文总结
总体来看,更年轻一代用户购车意愿依然旺盛,对于共享出行等也有着很大需求。实际上,在电动化、共享化、智能化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车企向出行公司转型。到底谁能抢占年轻人购车乃至更广泛的出行需求,目前还不可知,但车企们都正在尝试摆脱纯制造企业的刻板印象,一场大出行之战,已悄然开始。(文/汽车之家 章涟漪)
欲获取《2020中国Z世代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完整版,敬请关注8月18日由汽车之家举办的“中国汽车新消费论坛”的重磅首发。
相关阅读:
《保守or激进?一文读懂Z世代的购车态度》
《中德日稳居三强 解析Z世代的车系偏好》
《不信偶像信朋友?Z世代购车选择大公开》
《仅仅看高颜值?Z世代选车比想象更务实》
《有车之后 Z世代更愿意为这些项目付费》
《渠道五花八门 Z世代购车还是更爱4S店》
《油车还是新能源 Z世代购车更偏好哪个?》
网约车市场发展前景怎么样?
1、中国网约车行业竞争派系
我国网约车行业主要参与者可分为三类,包括享道出行、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等传统车企入局者,哈罗出行、携程用车、百度地图等互联网企业入局者,以及滴滴出行、万顺叫车、神州专车等其他入局者。
从区域分布来看,行业内主要企业大多位于北京、上海 、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北京分布最为密集,拥有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嘀嗒出行等多家领先企业。
2、中国网约车行业市场排名
根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2年3月31日,全国共有26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2022年3月订单量超过3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共18家,按订单合规率(指驾驶员和车辆均获得许可的订单量占比)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享道出行、阳光出行、蓝道出行、妥妥E行、携华出行、T3出行、及时用车、如祺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风韵出行、招招出行、曹操出行、万顺叫车、帮邦行、美团打车、滴滴出行、花小猪出行。
3、中国网约车行业市场集中度
目前我国网约车企业数量较多,但大部分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中又以滴滴出行市场份额最高。从月活人数上看,截止2021年4月,滴滴月活人数达7384万人,远超其他网约车平台,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哈啰出行和嘀嗒出行,月活人数超过1600万人。
4、中国网约车行业企业布局及竞争力评价
从业务概况来看,滴滴出行无疑是我国网约车行业龙头企业,除快车、专车等业务外还拥有对外公开的AI基础平台。2022年3月,曹操出行、享道出行和花小猪出行订单量环比上升,其他平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享道出行和T3出行背靠传统车企,自有运力充足,以B2C模式为主,因此订单合规率相对较高。整体而言除滴滴出行稳居行业第一外,其余平台竞争力基本相当。
5、中国网约车行业竞争状态总结
从五力竞争模型角度分析,目前我国网约车行业竞争情况如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网约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
感觉快要玩不下去了吧!听说有部分出租车司机的滴滴后台已经可以接快车单了。可是我不会接快车单!不能打表计费坚决不接快车单
第一个原因,这是违反规定的!
第二个原因,我的车是纯油车,如果按照快车单计费,再减去抽成,估计得白玩[捂脸]
根据我国网约车管理有关规定,合规网约车驾驶员是指通过背景核查、考核合格、符合城市人民政府规定条件且获得《网络预约出租 汽车 驾驶员证》的驾驶员;合规网约车车辆是指已安装应急报警等装置、技术性能符合运营安全相关标准、登记为预约出租 汽车 客运且获得《网络预约出租 汽车 运输证》的车辆。
行业监管政策不断完善
网约车在带来共享经济红利、新型就业机会和交通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挑战。在中国,网约车往往被现有监管规则界定为非法运营,这使其长期处于政府监管的灰色地带。顺风车有很强的社交属性,这使其容易诱发乘客安全问题。与此同时,网约车的大量涌入也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并对传统巡游出租车的经营者和从业者构成利益威胁。
为更好地满足 社会 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促进出租 汽车 行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规范网络预约出租 汽车 经营服务行为,保障运营安全和乘客合法权益,国家层面不断出台行业法律、行政法规来完善监管制度。
地方上,各地也相继出台政策法规遏制非法营运,促进行业稳定有序发展,特别是在各省各地“十四五”交通规划陆续发布的当下,对客运市场的专项整治显得尤为重要。
服务供给端不断壮大
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1年2月28日,全国共有222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29.1万本、车辆运输证122.9万本。各网约车平台公司2月份共新注册合规驾驶员5.8万人,新注册合规车辆2.2万辆。
市场需求增长较快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资料,2016-2019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快速增长,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稍有下滑,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5亿,较2020年3月增长298万,占网民整体的36.9%。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从企业竞争来看,2021年2月,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共收到订单信息5.6亿单。其中,当月订单量超过100万单的网约车平台公司中,按双合规完成订单率从高到低的分别是享道出行、T3出行、曹操出行、首汽约车、如祺出行、滴滴出行、美团打车、万顺叫车、花小猪出行。
从36个中心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情况来看,按2021年2月订单量排名前5名的分别是北京、成都、上海、重庆、广州;排名后5名的分别是银川、呼和浩特、石家庄、西宁、兰州。按网约车车辆许可数量排名前5名的分别是成都、广州、杭州、重庆、深圳;排名后5名的分别是大连、兰州、沈阳、银川、石家庄。按网约车驾驶员许可数量排名前5名的分别是杭州、深圳、重庆、广州、成都;排名后5名的分别是大连、西宁、昆明、兰州、银川。按双合规完成订单率排名,前5名的分别是厦门、杭州、贵阳、广州、南宁;后5名的分别是昆明、北京、沈阳、银川、石家庄。
整体来看,在全国范围内,杭州、成都、广州、重庆等城市的网约车市场供需较大,发展较为领先。
——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网约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
目前网约车在特大一线城市才能约到,很多中小城市根本没有开通,所以潜力是巨大的,市场是不饱和的,一旦放开政策,网约车市场前景是广阔的,所有本人特别看好
冢中枯骨
网约车的市场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网约车也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是未来出租车市场的主要有生力量,这个百乐鱼的认为了。不过目前来看网约车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大概这是些问题吧,自己的小见解。
第一就是网约车走向规范化还有很长路要走。和传统的出租车不一样,网约车更多的采用了司机自愿加入,人员控制不力的问题,大多网约车司机都是相当优秀的人,是生活向上的人,但是少数坏人也进来了,并且对于这个市场造成极坏的影响。
第二就是司机收入的问题,现在网约车已经比较凉了,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没有了竞争,现在网约车是滴滴一家独大,没有了竞争,滴滴抽成过多,造成司机的收入太低,很多人都不跑了,再一个原因就蛤人为因素太多,滴滴人为的控制派单,让司机看不到出租车市场的职业化,所以更少人参与网约车,也造成现在打车市场不好发展。
现在的主要情况应该就是这些了,网约车的出现,为传统出租车市场提供了竞争,提升了一定的出租车服务质量,但是总体上来监管的水平也是需要提升的。但是网约车的发展非常不错,它提升了 汽车 的利用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一些 汽车 司机的收入,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减少了出行成本,提升了出行体验。
——预见2022:《2022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展前景等)
网约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众交通(600611)、外服控股(600662)、云南旅游(002059)、天迈科技(300807)等
本文核心数据:网约车平台数量、驾驶员数量、车辆规模、用户规模等
行业概况
1、定义
网约车,即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的简称。根据2016年7月27日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委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定义,网约车经营服务,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整合供需信息,使用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
2、产业链剖析
网约车产业链包括上游车辆及技术服务供应商,中游网约车服务商以及下游应用场景。上游的车辆供应商主要为网约车平台提供业务开展所需的车辆工具及服务,如整车销售、汽车租贸等;中游的网约车服务商主要分为第三方网约车平台和聚合网约车平台,为下游网约出租车、网约快车、网约专车、拼车/顺风车等分配订单、规划路线和提供车辆相关的组合服务等。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网约车行业兴起自2010年,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格局多次调整。2010年5月,易到用车在北京成立,率先推出“专车”服务,易到用车也成为中国网约车行业鼻祖。随后,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先后上线。2014年Uber正式进入中国。2015年2月,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合并,市场完成初步的洗牌,行业进入市场启动期间,国家政策频出,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随着2015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并,2016年8月滴滴出行并购优步,网约车市场逐渐形成滴滴出行一家独大的局面。2017年起,网约车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行业合规化进程加快,各平台积极配合监管,安全规范成为重要评价因素。
行业政策背景: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国家政策频出,整体而言国家政策对网约车行业持鼓励态度,同时通过不断更新规范和标准保障行业有序发展。主要政策如下:
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网约车平台数量不断增长
根据交通运输部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中国获得许可证的网约车平台数量从2020年底的214家增长至2022年3月底的267家,网约车平台数量不断增长。
2、驾驶员数量增加
从网约车驾驶员累计数量看,2020年12月-2022年3月同样呈现增长趋势,截止2022年3月底,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407.3万本,环比增长0.5%。
3、车辆规模扩大
根据2016年交通运输部等7部委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拟从事网约车经营的车辆必须符合相应标准,并申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获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的车辆才能从事网约车经营。截止2022年3月底,中国网约车车辆运输证共计颁发163.4万本,环比增长0.2%。
4、用户规模扩大
根据CNNIC数据,2016-2021年,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止2021年年底,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已达到4.53亿人,较2020年增长23.9%。
从渗透率看,2016-2021年中国网约车渗透率波动上升,截止2021年底,网约车渗透率达到43.90%,较2020年12月增加近7%。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东部地区发展较好
网约车行业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是廉价公共交通的替代品,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等息息相关,东部地区是网约车行业发展的摇篮。
行业内主要企业大多位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其中北京分布最为密集,拥有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嘀嗒出行等多家领先企业。
2、企业竞争:行业集中度较高
我国网约车行业主要参与者可分为三类,包括享道出行、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等传统车企入局者,哈罗出行、携程用车、百度地图等互联网企业入局者,以及滴滴出行、万顺叫车、神州专车等其他入局者。
从业务概况来看,滴滴出行无疑是我国网约车行业龙头企业,除快车、专车等业务外还拥有对外公开的AI基础平台。2022年3月,曹操出行、享道出行和花小猪出行订单量环比上升,其他平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享道出行和T3出行背靠传统车企,自有运力充足,以B2C模式为主,因此订单合规率相对较高。整体而言除滴滴出行稳居行业第一外,其余平台竞争力基本相当。我国网约车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发展趋势: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商业模式多样化、行业发展数字化
我国网约车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商业模式多样化,以及行业发展的数字化和专业化是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
2、发展前景:政策加持下发展前景向好
根据威尔森汽车智能决策发布的《2021出行行业市场洞察》报告,202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预期将达到4341亿元,2022-202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复合增速约为10%。随着行业规模的增长,市场竞争的充分化,2026-2027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市场规模增速或将下降,但仍有保持增长趋势,预期增速在5%-7%之间,至2027年市场规模预期将达到4878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网约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
2022车联网市场景气度分析及车联网行业报告
2023-2029全球商用车联网行业市场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据调研机构恒州诚思(YH)研究统计,2022年全球商用车联网市场规模约 亿元,2018-2022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 %,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接近 亿元,未来六年CAGR为 %。
从核心市场看,中国商用车联网市场占据全球约 %的市场份额,为全球最主要的消费市场之一,且增速高于全球。2022年市场规模约 亿元,2018-2022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随着国内企业产品开发速度加快,随着新技术和产业政策的双轮驱动,未来中国商用车联网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预计到2029年中国商用车联网市场将增长至 亿元,2023-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2022年美国市场规模为 亿元,同期欧洲为 亿元,预计未来六年,这两地区CAGR分别为 %和 %。
从产品类型方面来看,按收入计, 2022年解决方案市场份额为 %,预计2029年份额将达到 %。同时就应用来看,运输和物流在2029年份额大约是 %,未来几年CAGR大约为 %。
全球市场主要商用车联网参与者包括Cartrack、Daimler Fleetboard GmbH、Fleet Complete、Geotab Inc和Microlise等,按收入计,2022年全球前3大生产商占有大约 %的市场份额。
本文调研和分析全球商用车联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核心内容如下:
(1)全球市场总体规模,按收入进行了统计分析,历史数据2018-2022年,预测数据2023至2029年。
(2)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全球范围内主要生产商商用车联网及市场份额,数据2018-2022年。
(3)中国市场竞争格局,中国市场主要商用车联网收入及市场份额,数据2018-2022年,包括国际企业及中国本土企业。
(4)全球其他重点国家及地区商用车联网市场竞争格局,如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和印度等核心参与者及其2022年份额。
(5)按产品类型和应用拆分,分析全球与核心国家/地区细分市场规模。
(6)商用车联网行业产业链上游、中游及下游分析。
本文重点关注如下国家或地区:
北美(美国和加拿大)
欧洲(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
亚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印度等)
拉美(墨西哥和巴西等)
中东及非洲地区(土耳其和沙特等)
按产品类型拆分,包含:
解决方案
服务
其他
按应用拆分,包含:
运输和物流
保险业
医疗保健
媒体和娱乐
车辆制造商/经销商
政府机构
其他
全球范围内商用车联网主要厂商:
Cartrack
Daimler Fleetboard GmbH
Fleet Complete
Geotab Inc
Microlise
Masternaut Limited
Mix Telematics
Navistar Inc
Omnitracs
TomTom International BV
Trimble Inc
Verizon Connect
Zonar Systems
车联网行业前景,车联网行业现状如何?车联网是国家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突破口。车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 汽车 和信息通信产业创新发展,构建 汽车 和交通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车联网推动自动驾驶创新和应用,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车联网行业前景,车联网行业现状如何?车联网是国家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突破口。车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 汽车 和信息通信产业创新发展,构建 汽车 和交通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车联网推动自动驾驶创新和应用,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车联网在给用户带来更加良好驾乘体验的同时,车联网也对车联网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022车联网市场景气度分析及车联网行业报告
我国已经批复16个国家级智能网联 汽车 测试示范区,前不久刚公布的第二批双智试点有10个城市。虽然各相关城市都有自己的实践路径,但其发展阶段、产业基础、经济实力皆有不同。
车联网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云平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内等全方位网络链接,主要实现了“三网融合”,即将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进行融合。车联网是利用传感技术感知车辆的状态信息,并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交通的智能化管理,以及交通信息服务的智能决策和车辆的智能化控制。
车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保持高增长速度,由于2020年5G技术的推广应用、V2X技术发展、用户增值付费提升等因素,车联网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增速超过60%。
2020年车联网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6500亿元,渗透率达20%;
2021 年车联网市场规模达 2126 亿元(+29.87%),2022年 车联网 预计将超过 2700 亿元,同增超过 30%;远期方面,预计 2021-2026 年车联网市场 CAGR 有望达到 30.36%
至202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接近万亿级别,车联网市场渗透率高于70%。
车联网市场景气度分析
当前,全球车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智能化引领,全球车联网服务需求逐渐加大。目前中国、俄罗斯、西欧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70%以上的新组装车辆都已配备互联网接口。
车联网行业的崛起当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针对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同时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传统车企纷纷转型, 车联网 产业链景气度持续高涨。 当前全球联网车数量约为9000万辆,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3亿辆左右,到2025年则将突破10亿辆。
从车联网平台应用规模来看,目前已形成数百家规模厂商,典型厂商安吉星全球用户已突破700万人。未来,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融合将加快车联网市场渗透。
车联网企业市场分布情况分析
车联网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 汽车 电子和零部件产业集聚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北京因互联网产业优势和数量较多科研单位, 车联网 产业资源也较为丰富。5G和LTE-V2X技术进展顺利,助推中国车联网产业加速发展。车载通信芯片、定位芯片、通信模组等将进一步加强国产化,市场潜力较大。
《2022-2026年中国车联网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我国车联网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车联网行业的发展挑战、车联网行业的发展建议、车联网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车联网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车联网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货车行业现状是爆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商的兴起,国内物流需求不断增长,货车运输量也相应增加。虽然货车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需求与供给结构失衡,一些地区和行业的货车运力仍然紧张,导致一些货车运输价格上涨。
国内车联网行业主要上市企业:四维图新(002405)、东软集团(600718)、启明信息(002232)、高鸿股份(000851)、易华录(300212)、银江股份(300020)、千方科技(002373)
定义
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云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云平台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
从结构层次来看,车联网系统是一个“端管云”三层结构体系:第一层是端系统,第二层是管系统,第三层是云系统。
从应用分类来看,车联网可以从联网技术、应用对象和需求对象等角度来划分,无论哪种分类方式都基本涉及到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息服务类应用、以车辆驾驶为核心的汽车智能化应用和以协同为核心的智慧交通类应用。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中国车联网行业发展三大趋势
目前汽车产业已形成共识,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生产方式向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演进,服务模式呈现信息化、共享化的趋势,带有鲜明跨界融合特征的智能网联汽车正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载体。
2、渗透率: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用户规模进一步成长
未来几年我国仍然是全球汽车消费大国,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我国车联网用户的规模也将逐年提升,行业渗透率将进入进入加速增长阶段。根据亿欧智库对于中国车联网行业渗透率的预测,前瞻测算,2026年我国车联网用户规模将超过4.6亿辆。
3、市场规模:2026年车联网市场规模有望超过8千亿元
我国车联网行业不断壮大的优势在于汽车市场规模大,互联网技术升级速度快,以及通信产业发达。这为行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需求、技术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发展优势的作用下,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继续迅猛增长。
未来几年我国仍然是全球汽车消费大国,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我国车联网用户的规模也将逐年提升,行业渗透率将进入进入加速增长阶段。经过初步估算,车联网市场规模有望在2026年达到8千亿元,2021-2026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36%。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1章:车联网产业综述及数据来源说明
1.1 车联网的界定
1.2 车联网相关概念辨析(车联网、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
1.3 车联网专业术语说明
1.4 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说明
1.5 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
1.5.1 本报告权威数据来源
1.5.2 本报告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第2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
2.1 中国车联网产业政策(Policy)环境分析
2.1.1 中国车联网产业监管体系及机构介绍
(1)中国车联网产业主管部门
(2)中国车联网产业自律组织
2.1.2 中国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国家/地方/行业/团体/企业标准)
(1)中国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2)中国车联网现行标准汇总
(3)中国车联网即将实施标准
(4)中国车联网重点标准解读
2.1.3 国家层面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指导类/支持类/限制类)
(1)国家层面车联网产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2)国家层面车联网产业规划汇总及解读
2.1.4 31省市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指导类/支持类/限制类)
(1)31省市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
(2)31省市车联网产业发展目标解读
2.1.5 国家重点规划/政策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
(1)国家“十四五”规划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
(2)“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
2.1.6 政策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2.2 中国车联网产业经济(Economy)环境分析
2.2.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2.2.2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2.2.3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2.3 中国车联网产业社会(Society)环境分析
2.3.1 中国车联网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2.3.2 社会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2.4 中国车联网产业技术(Technology)环境分析
2.4.1 车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1)数据采集技术
(2)定位技术
(3)通讯技术
(4)地图技术
2.4.2 中国车联网产业科研投入状况(研发力度及强度)
2.4.3 中国车联网产业科研创新成果(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等)
(1)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申请
(2)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公开
(3)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申请人
(4)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技术
2.4.4 技术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第3章: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及市场趋势洞察
3.1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历程介绍
3.2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3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4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及趋势前景预判
3.4.1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
3.4.2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前景预测(未来5年数据预测)
3.4.3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判(疫情影响等)
3.5 全球车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及重点区域市场研究
3.5.1 全球车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3.5.2 美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5.3 日本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5.4 韩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5.5 欧盟车联网产业发展分析
3.6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6.1 全球车联网企业兼并重组状况
3.6.2 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格局
3.7 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第4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痛点分析
4.1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历程
4.2 中国车联网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4.3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主体类型及入场方式
4.3.1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主体类型
4.3.2 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入场方式(自建/并购/战略合作等)
4.4 中国智能网联(车联网)示范区建设现状
4.5 中国车联网市场渗透率
4.6 中国车联网用户规模体量
4.7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测算
4.8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发展痛点分析
第5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状况及融资并购分析
5.1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布局状况
5.1.1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入场进程
5.1.2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省市分布热力图
5.1.3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战略布局状况
5.2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5.2.1 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竞争集群分布
5.2.2 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5.3 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5.4 中国车联网产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5.4.1 中国车联网产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5.4.2 中国车联网产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5.4.3 中国车联网产业新进入者威胁
5.4.4 中国车联网产业替代品威胁
5.4.5 中国车联网产业现有企业竞争
5.4.6 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状态总结
5.5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兼并与重组状况
5.5.1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发展状况
(1)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概述
1)车联网产业资金来源
2)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主体构成
(2)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事件汇总
(3)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规模
(4)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解析(热门领域/融资轮次/对外投资等)
(5)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趋势预测
5.5.2 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状况
(1)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事件汇总
(2)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类型及动因
(3)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
(4)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趋势预判
第6章:中国车联网产业链全景梳理及配套产业发展分析
6.1 中国车联网产业结构属性(产业链)分析
6.1.1 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结构梳理
6.1.2 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生态图谱
6.1.3 中国车联网产业链区域热力图
6.2 中国车联网产业价值属性(价值链)分析
6.2.1 中国车联网产业成本效益分析
6.2.2 中国车联网产业价值链分析
6.3 中国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市场分析
6.3.1 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概述
6.3.2 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市场现状
6.3.3 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发展趋势
6.4 中国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市场分析
6.4.1 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概述
6.4.2 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6.4.3 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6.5 中国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市场分析
6.5.1 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概述
6.5.2 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6.5.3 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6.6 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分析
6.6.1 云计算服务概述
6.6.2 云计算服务市场现状
6.6.3 云计算服务发展趋势
6.7 配套产业布局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第7章: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产品及服务市场发展状况
7.1 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市场结构
7.2 中国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车载终端)市场分析
7.2.1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概述
(1)汽车电子
(2)T-Box
(3)C-V2X
(4)智能芯片
7.2.2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市场现状
7.2.3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发展趋势
7.3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前装及后装
7.3.1 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市场概述
7.3.2 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市场发展现状
7.3.3 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发展趋势前景
7.4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
7.4.1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市场概述
7.4.2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市场发展现状
7.4.3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发展趋势前景
7.5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运营服务
7.5.1 车联网运营服务市场概述
7.5.2 车联网运营服务市场发展现状
7.5.3 车联网运营服务发展趋势前景
7.6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软件系统
7.6.1 车联网软件系统市场概述
(1)车载操作系统
(2)整车OTA系统
(3)车联网信息安全
(4)车载计算系统等
7.6.2 车联网软件系统市场发展现状
7.6.3 车联网软件系统发展趋势前景
7.7 中国车联网市场分析: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
7.7.1 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市场概述
7.7.2 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市场发展现状
(1)智能座舱
(2)车联网平台等
7.7.3 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发展趋势前景
7.8 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市场战略地位分析
第8章: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应用场景需求潜力分析
8.1 中国车联网产业下游应用场景/行业领域分布
8.1.1 中国车联网应用场景分布
8.1.2 中国车联网应用领域分布(主要应用于哪些行业领域?)
(1)车联网应用行业领域分布
(2)车联网应用市场渗透概况
8.2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2.1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市场发展现状
8.2.2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市场趋势前景
8.2.3 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2.4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2.5 中国智慧城市交通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3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3.1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市场发展现状
8.3.2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市场趋势前景
8.3.3 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3.4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3.5 中国智慧高速公路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4 中国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4.1 中国智慧出行市场发展现状
8.4.2 中国智慧出行市场趋势前景
8.4.3 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4.4 中国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4.5 中国智慧出行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5 中国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5.1 中国智慧港口市场发展现状
8.5.2 中国智慧港口市场趋势前景
8.5.3 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需求概述(特征、产品类型等)
8.5.4 中国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8.5.5 中国智慧港口领域车联网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6 中国车联网行业细分应用市场战略地位分析
第9章:全球及中国车联网企业案例研究
9.1 全球及中国车联网企业布局梳理与对比
9.2 全球车联网企业布局分析(不分先后,可定制)
9.2.1 微软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产品生产布局
(4)企业车联网在华业务布局
9.2.2 谷歌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产品生产布局
(4)企业车联网在华业务布局
9.2.3 苹果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产品生产布局
(4)企业车联网在华业务布局
9.3 中国车联网企业布局分析(不分先后,可定制)
9.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3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5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6 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7 博泰车联网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8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9.3.10 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1)企业发展历程
2)企业基本信息
3)企业股权结构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车联网业务最新布局动向追踪
1)车联网业务科研投入及创新成果
2)企业投融资及兼并重组动态追踪
3)车联网业务其他相关布局动态
(5)企业车联网业务布局与发展优劣势分析
第10章: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
10.1 中国车联网产业SWOT分析
10.2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潜力评估
10.3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前景预测(未来5年数据预测)
10.4 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判(疫情影响等)
第11章: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发展建议
11.1 中国车联网产业进入与退出壁垒
11.1.1 车联网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11.1.2 车联网产业退出壁垒分析
11.2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风险预警
11.3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价值评估
11.4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11.4.1 车联网产业产业链薄弱环节投资机会
11.4.2 车联网产业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11.4.3 车联网产业区域市场投资机会
11.4.4 车联网产业空白点投资机会
11.5 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资策略与建议
11.6 中国车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1:车联网专业术语说明
图表2: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
图表3:本报告权威数据资料来源汇总
图表4:本报告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说明
图表5:中国车联网产业监管体系
图表6:中国车联网产业主管部门
图表7:中国车联网产业自律组织
图表8:中国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图表9:中国车联网现行标准汇总
图表10:中国车联网即将实施标准
图表11:中国车联网重点标准解读
图表12:截至2022年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政策汇总
图表13:截至2022年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汇总
图表14:31省市车联网产业政策规划汇总
图表15:31省市车联网产业发展目标解读
图表16:国家“十四五”规划对车联网产业的影响分析
图表17:政策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图表18: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图表19: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图表20: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图表21:中国车联网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图表22:社会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图表23:车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图表24:中国车联网产业科研投入状况
图表25: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申请
图表26:中国车联网产业专利公开
图表27: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申请人
图表28:中国车联网产业热门技术
图表29:技术环境对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结
图表30: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环境概况
图表31:全球车联网产业技术环境
图表32:全球车联网产业政策环境
图表33: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
图表34:全球车联网产业市场前景预测(未来5年数据预测)
图表35: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判
图表36:全球车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图表37:全球车联网产业重点区域市场分析
图表38:全球车联网企业兼并重组状况
图表39:全球车联网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图表40: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历程
图表41:中国车联网发展阶段
图表42: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主体类型
图表43:车联网产业利益相关方
图表44: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入场方式
图表45: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供给水平分析
图表46: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规模体量测算
图表47: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发展痛点分析
图表48: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入场进程
图表49: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区域分布热力图
图表50: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者发展战略布局状况
图表51: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战略集群状况
图表52:中国车联网产业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图表53: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竞争态势
图表54:中国车联网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图表55:中国车联网产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图表56:中国车联网产业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图表57:中国车联网产业新进入者威胁
图表58:中国车联网产业替代品威胁
图表59:中国车联网产业现有企业竞争
图表60:中国车联网产业竞争状态总结
图表61:中国车联网产业资金来源
图表62: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主体
图表63: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事件汇总
图表64: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规模
图表65:中国车联网产业投融资发展状况
图表66: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事件汇总
图表67: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动因分析
图表68: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案例分析
图表69:中国车联网产业兼并与重组趋势预判
图表70: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结构
图表71:车联网产业链构成
图表72:车联网产业链全景
图表73:中国四大车联网产业链雏形
图表74:中国车联网产业链生态图谱
图表75:车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图表76:中国车联网产业链区域热力图
图表77:中国车联网产业成本效益分析
图表78:中国车联网产业价值链分析
图表79:中国车联网参与主体收费模式
图表80:中国车联网基本价值链
图表81: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市场现状
图表82:通讯运营服务(公网/专网)发展趋势
图表83: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图表84:车联网内容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图表85: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市场现状
图表86:车联网定位服务供应发展趋势
图表87:云计算服务市场现状
图表88:云计算服务发展趋势
图表89:中国车联网产业细分市场结构
图表90: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市场现状
图表91: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硬件发展趋势
图表92:中国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市场发展现状
图表93:中国车联网前装及后装发展趋势前景
图表94:中国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市场发展现状
图表95:中国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发展趋势前景
如需完整目录请联系客服
共享汽车数量有多少
近年来,共享经济理念不断渗透,绿色出行也是大家倡导的出行方式之一。所以两者的结合是大家相当期待的,所以就有了共享汽车。最近汽车编辑看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共享汽车有多少?目前,共享汽车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共有多少辆共享汽车:简介
EVTank在研究报告中给出了共享汽车的广义和狭义定义。广义而言,EVTank认为汽车共享是指多人共享一辆汽车,包括传统租车模式、P2P汽车共享模式、汽车共享出行供给模式以及新兴的分时租车模式。但狭义的合租车伙伴需要参考分时租车模式,即同一辆车在不同时间被不同用户使用,时间或行程是计量单位。《2017中国共享汽车研究报告》中,EVTank聚焦以分时租赁为代表的狭义共享汽车产业。
共享汽车的数量:政策
从产业政策来看,EVTank在研究报告中认为,以分时租赁为代表的共享汽车正在迎来政策红利。在国家层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mdash2020年),令人鼓舞&ldquo探索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业务模式,通过发展变革,成为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rdquo2016年,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ldquo支持共享经济发展,鼓励个人有效利用闲置资源,有序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有汽车租赁、民宿租赁、旧物交换。&rdquo一系列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共享产业的法规、政策和规范。,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关于促进汽车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ldquo鼓励分时租赁规范有序发展&rdquo。在地方层面,北京、上海、天津等32个省市出台的政策也提到了电动汽车分时相关政策,其中上海、合肥、湖南等省市对分时新能源汽车的运营和购买给予补贴。
共享汽车的数量是多少?
EVTank从市场发展的角度,在研究报告中梳理了1948年以来全球共享汽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智能钥匙、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共享汽车不仅有了技术保障,还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
在中国市场,EVTank在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汽车共享市场正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截至Q1,,EVTank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运营的共享汽车数量已经达到4.5万辆,主要是新能源汽车。EVTank预测,到2020年,国内共享汽车总数将达到2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共享汽车市场。
总的来说,全球车享、重庆熊猫、EVcard、微型车运营的车辆超过5000辆,现在暂时在第一阵营。第一款车Gofun,绿狗租车,其次是E香天凯,数量在2000到4000之间;数易驾驶、二手车、途歌、长安出行等。约为1000辆,其中戴姆勒子公司Car2go目前仅在重庆试点。考虑到其分时租赁业务在华盛顿、柏林、多伦多等29个城市已有成熟的运营经验,并背靠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优势,不排除在积累国内运营经验后会开始更全面的布局。EVTank分析认为,由于共享汽车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市场竞争格局仍不稳定,行业处于早期的重资产行业,未来获得资本支持并快速扩张的企业有望在竞争中领先取胜。
今天对边肖汽车的简单介绍到此结束。以上是边肖汽车简要介绍的共享汽车数量。关于共享汽车行业的问题,EVTank在调研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共享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电动车充电设施不完善、不能随意租车退换车、服务网点少、违规用车处理不方便、汽车保险等问题。
百万购车补贴
充电桩的前景怎样?
2023-2029全球电动车共享充电桩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据调研机构恒州诚思(YH)研究统计,2022年全球电动车共享充电桩市场规模约 亿元,2018-2022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接近 亿元,未来六年CAGR为 %。
从核心市场看,中国电动车共享充电桩市场占据全球约 %的市场份额,为全球最主要的消费市场之一,且增速高于全球。2022年市场规模约 亿元,2018-2022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随着国内企业产品开发速度加快,随着新技术和产业政策的双轮驱动,未来中国电动车共享充电桩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预计到2029年中国电动车共享充电桩市场将增长至 亿元,2023-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2022年美国市场规模为 亿元,同期欧洲为 亿元,预计未来六年,这两地区CAGR分别为 %和 %。
从产品类型方面来看,按收入计, 2022年直流充电桩市场份额为 %,预计2029年份额将达到 %。同时就应用来看,乘用车在2029年份额大约是 %,未来几年CAGR大约为 %。
全球市场主要电动车共享充电桩参与者包括ABB、BYD、Xuji Group、TELD和Star Charge等,按收入计,2022年全球前3大生产商占有大约 %的市场份额。
本文调研和分析全球电动车共享充电桩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核心内容如下:
(1)全球市场总体规模,分别按销量和按收入进行了统计分析,历史数据2018-2022年,预测数据2023至2029年。
(2)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全球范围内主要生产商电动车共享充电桩销量、收入、价格及市场份额,数据2018-2022年。
(3)中国市场竞争格局,中国主要生产商电动车共享充电桩销量、收入、价格及市场份额,数据2018-2022年,包括国际企业及中国本土企业。
(4)全球其他重点国家及地区电动车共享充电桩市场竞争格局,如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和印度等核心参与者及其2022年份额。
(5)按产品类型和应用拆分,分析全球与核心国家/地区细分市场规模。
(6)全球电动车共享充电桩核心生产地区及其产量、产能。
(7)电动车共享充电桩行业产业链上游、中游及下游分析。
本文重点关注如下国家或地区:
北美(美国和加拿大)
欧洲(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
亚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印度等)
拉美(墨西哥和巴西等)
中东及非洲地区(土耳其和沙特等)
按产品类型拆分,包含:
直流充电桩
交流充电桩
按应用拆分,包含:
乘用车
商用车
全球范围内电动车共享充电桩主要厂商:
ABB
BYD
Xuji Group
TELD
Star Charge
Chargepoint
Schneider Electric
Nitto Kogyo
Panasonic
Toyota Home
Webasto
Efacec
Leviton
Siemens
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充电需求不断上升,充电桩对区域电网的冲击也日益显著。“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即“光伏+储能+汽车充电”,被视为解决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理想方案。
通过储能电站与电网协同供电,实现削峰填谷,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和不稳定等问题。那么,储能充电站作为电动汽车关键的充电设施,其安全性、智能化和高效性就成为保障电动汽车发展的当务之急。
借助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配套,储能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将环保电力储存于电池中,以供充电站使用,使其可独立运行而不依赖于电网。降低对电网的依赖性,实现充电站的零排放,并大幅推动绿色运营。
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的运营涵盖能量输入、储存、输出等多重复杂过程。可应用轻量化智慧储能充电站数字孪生监控系统,帮助用户全面监控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运行状态,准确了解换电站储备的电池数量、运行健康状况、用户全程换电时长等,并基于数据监测提供精准决策支持。从而降低能源损耗,大幅提升充电站的运行效率,确保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搭建储能充电站环境,对电站内储能能源出入流程、储能电池箱内部构造、电动汽车充换电等业务进行模拟动画展示。同时在三维场景两侧和光伏阵列等模型上辅以二维数据图表,对电站内海量充放电数据以及设备状态进行可视化实时的监控,用户即使足不出户依旧可以获取到电站各项业务流程以及充放电实时情况。
在搭建的三维场景和充电桩等模型基础上,支持针对实际业务流程制作模拟仿真动画,如电车换电流程、储能电池风/光储能流程、电车充电流程等。通过搭载感知元件获取充足数据,动画效果与实际业务进程同步,实现数字孪生的精准呈现。
电动汽车换电数字孪生
根据实际业务流程制作电动汽车换电流程动画:电动汽车进入换电站—卸下电池—移动托盘取新电池—电池安装完成。流程动画旨在提前让用户了解电车换电过程,以提高现场换电工作效率。调度运营中心通过 HT 可视化平台远程运维,了解换电站发生的一切。一旦监测到异常关键指标,系统会及时预警告警和定位追踪。打通由虚向实和由实向虚的双向通道,大幅提升作业感知质量。
风光储能业务数字孪生
通过设备间流光线条等动画形式,展示风力发电储能和光伏发电储能的能源流向效果。将实际看不到的能量流效果通过不同颜色的流线和箭头动画进行表现示意。在增添了场景科技感的同时,也体现出各能量流之间传输业务流程。
充电桩充电数字孪生
场景制作由电车行驶—识别进站—支付确认—电车充电整个流程动画,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展示车主去往充电站进行充电的全过程。
用户可结合动态充电桩实时看板,多层次智能信息跟踪查看当前充电电量、充电电流、充电电压、充电金额、充电时长等数据信息,以及实时充电价格、有线充电、无线充电等多样化充电站信息。
基于Hightopo构建的储能充电站三维可视化场景,精准呈现客户关注的充放电关键信息。有针对性制作一致风格的二维数据图表和弹窗内容,辅以场景两侧或模型上方进行展示呈现。
风光储能设施详情
场景内重点监测呈现风机阵列和光伏阵列的发电量、状态等关键数据,还对储能电站内电池容量、充放功率等基础信息进行统计展示。点击具体点位,场景中以悬浮窗形式在对应设备上方弹出面板,实现 2D 与 3D 在三维空间的无缝融合展示,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使用体验。
通过动态图表和趋势分析形式,协助用户识别数据的周期性、趋势和模式。动态效果充分激发数字活力,提高了图表的视觉吸引力,使数据更生动易懂,同时增强了运维人员与图表的交互性,灵活地探索数据。
以上详细展示了储能充电站二三维可视化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案例。希望借此案例展示储能充电站可视化系统的运营效果和潜在价值,为企业在充电站运营管理和维护工作中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
储能充电站数字孪生监控系统的应用案例,强调了一屏全景可视化在优化运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作为连接电动汽车与新能源的关键纽带,不仅关系到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也对整个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产生深远影响。
——预见2022:《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特锐德(300001)、国电南瑞(600406)、万马股份(002276)、易事特(300376)、科陆电子(002121)、科士达(002518)等。
行业概况
1、定义
电动汽车充电桩是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提供电力保障的充电设备。
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1、利用率提高、充电智能化、服务综合化、创新研发、车桩协同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爆发式增长,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快速发展。但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还存在整体利用率不高、成本回收周期长、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政策规划的引导下,未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存在如下趋势:
2、预计至2027年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需求量或超过2283万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于2020年9月29日在海口参加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第三期时表示,未来15年汽车电动化将加速发展,市场占有量会快速提升。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会超过8000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在30%到40%;2035年保有量会超过1.6亿辆,销量占比50%到60%,纯电动车占比在90%以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预测,2022年将新增190万台随车配建充电桩,随车配建充电桩保有量达到337万台。新增公共充电桩54.3万台,其中公共交流充电桩24.4万台,公共直流充电桩29.9万台;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69万台,其中公共交流充电桩92.2万台,公共直流充电桩76.8万台。
国内车桩比短期内将基本保持目前3:1的比例,充电桩增量速度会逐渐赶上新能源汽车增量,到2025年前后增量上实现反超,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27年车桩比应达到2:1。
前瞻推算,202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4567万辆左右,根据车桩比为2:1的比例估计,2027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累计需求量将超过2283万台,预计2022年至2027年的复合增长将率达到35%左右。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亿欧智库:汽车ADAS供应链研究报告
如何打造一条稳定高效的“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已然成为中国车企共同的命题作文。
题图来自“原创图片”
“智能电动汽车ADAS”注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未来3-5年的关注重点。
据亿欧智库测算,2021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约为160万辆,中国汽车ADAS渗透率约为60%;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713万辆,中国汽车ADAS渗透率达到95%。随着汽车销量与渗透率的提升,如何打造一条稳定高效的“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已然成为中国车企共同的命题作文。
基于上述理解,亿欧智库撰写了《2021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现状研究报告》(链接: https://www.iyiou.com/research/20211129928 )
报告从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供应链ADAS环节入手,对其现状进行结构前后对比与产品横向对比,并从产业价值分布出发,绘制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图谱,定量分析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关键能力环节,总结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创新动力与创新路径,得到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商综合实力TOP20名单。
当下,汽车由单一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的转变,助力感知、决策层硬件打入ADAS供应链;软件定义汽车浪潮的兴起,使得代码成为智能电动汽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产业生态的重塑以及Tier1.5、Tier0.5的出现,促进了集成层的模式创新。
整体来看,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主要由Tier2/Tier1.5、Tier1/Tier0.5以及OEM组成,横跨供应、制造、装配、分销、零售与用户;信息流、产品流/服务流以及资金流在其中运转不停,加快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的“新陈代谢”。
亿欧智库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进行梳理发现,雷达传感、芯片半导、软件算法、控制执行及智能整车是其中的关键环节。5个关键环节环环相扣,共同形成了完整的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基于此,亿欧智库决定从包括“生活多样性”、“个体生命力”、“资本支持力”三个维度出发,对五大环节进行定量分析。
整体而言,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强于智能整车、控制执行与雷达传感,弱于芯片半导、软件算法;之于“生命多样性”和“资本支持力”,智能整车环节处于领先地位,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中国新造车运动以及智能网联创业潮;之于“个体生命力”方面,控制执行环节的单个企业体量更大,这主要是因为控制执行层的企业多为大型规模制造企业,发展相对成熟。
从区域分布角度看,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市、江苏省这“两省两市”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集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与“两省两市”的经济实力基础与汽车产业基础息息相关。
基于用户需求、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这3股创新动力,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呈现整合化、递进化、低碳化与数字化4种创新路径。
整合化方面,依靠模块化、标准化与通用化,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得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复杂度与生产管理成本,实现系统整合与升级迭代。
之于主机厂,培育核心ADAS供应商是第一步,与之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模式是第二步。此外,利用先进信息技术重组ADAS业务流程也必不可少,其可以完善业务流程、提高技术水平、焕新企业品牌。
递进化方面,传统Tier1只负责前期技术研发的模式,在新型Tier0.5出现后被打破。以 华为 为代表的新型Tier0.5,以新型合作模式与项目分工机制,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到营销、服务的车企流程全覆盖,并递进成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的内核。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正在发生供应商“递进化”创新变革,车企“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新型供应链结构中不复存在,而供应商与车企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复杂。
低碳化方面,随着绿色能源电动车的普及,预计未来排放的主要环节将由使用阶段向生产阶段转移。因此,对于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低碳化而言,“前期重使用、后期重生产”的逻辑基本确立。
聚焦到ADAS供应链低碳化上,在研发、生产、使用及回收四个环节,整车系统集成化、零部件低碳化、辅助驾驶高效化、动力电池循环化将成为ADAS供应链低碳化的四条主要措施。预计ADAS功能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带来的降碳效果将由2021年的总计6%提升至2027年的总计15%,降碳效果十分显著。
数字化方面,借助新型ADAS供应链系统,数据得以在数字开发、智能供应、智能工厂、客户交互与售后服务、同步计划、动态履约及数字开发六个环节无缝流转,并支撑起更有高效的ADAS功能开发、生产、运营效率。
数字化是预防ADAS供应链风险、提升供应链效率的一大有效路径,具体来看,包括人工智能、高级深度分析等数字化技术,可以从供需变化、产业迁移、风险控制与个性生产四个方面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起到赋能效果,并助力其转型升级,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
基于以上洞察与研究,亿欧智库面向100家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商,从中筛选综合实力最突出的20家企业,旨在为行业梳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领域最值得关注和依赖的伙伴。入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商综合实力TOP20》的企业有:保隆科技、德尔股份、 地平线 、 德赛西威 、福瑞泰克、禾赛科技、黑芝麻智能、宏景智驾、极目智能、经纬恒润、均胜电子、智驾科技、佑驾创新、宽凳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芯驰科技、一径科技、纵目科技、知行科技。
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2021中国智能电动汽车ADAS供应链现状研究报告》正文(链接: https://www.iyiou.com/research/20211129928 )。 @2019
共享汽车威胁石油需求,共享经济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沙特高管亚西尔·穆夫提说,对于石油市场而言,共享汽车是更加迫切、紧要的干扰因素,威胁超过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汽车。他说:“我认为共享汽车是比另外两个更潮的趋势。”穆夫提认为,共享汽车同样可能改变将来的燃油零售模式。能源企业可能把油和电大宗出售给共享汽车运营商,而非直接出售给消费者。不过,沙特阿美依然希望能从发展中经济体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中获益。这些经济体正处于经济扩张期,比以前富裕。
全球最大石油企业沙特阿美公司认为,共享汽车对石油需求的威胁甚于电动汽车。尽管电动车销售风生水起,但沙特阿美认为,无论电动车还是混合动力车,在今后多年将仅占很小市场份额,在最乐观情况下,到2040年这一比例可达10%至20%。英国《金融时报》12月10日援引沙特阿美首席执行官阿明·纳塞尔的话说:“电动车(使用)将增长,我们现在对此毫无疑问。但是我们得现实。”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5年,路上将行驶5000万辆电动车;到2040年,路上将行驶将近3亿辆。这一数字现在为将近200万辆。国际能源署说,在上述时间段内,电动车将减少全球2%的石油需求。这一比例佐证了沙特阿美的推测。
共享经济抛弃了旧的“所有权”经济概念,而是以共享“使用权”作为目标,讲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提高了各种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过去几年,共享经济对各个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很多搭建共享平台的企业由此获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大量用户从共享经济的模式创新中获益。据统计,与共享经济相关的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共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人。共享经济塑造了新格局,打破了既往的垄断,让资源分配更加高效;从个人来说,共享经济加上新技术,更是大大降低了用户使用的门槛。
除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电动车、共享充电宝,共享运动仓、共享雨伞,甚至共享纸巾等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轮番登场。
1.5年前,北京市民陈海很难想象,在北京的街头道路两侧会出现一排排橙色、黄色、蓝色的共享单车,只需扫码就可以骑走的情景。近两年,共享经济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都被覆盖。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经济重塑了一种商业模式,重塑了消费者相互之间,甚至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关系。尽管当前共享经济的发展,被质疑还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解决,但不可否认,近年来,共享经济的发展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满足消费者需求
2.说起共享经济,消费者感触最深的可能就是共享单车的发展。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享单车市场中摩拜和ofo两家企业优势比较明显。如今,共享单车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普遍存在。这种自行车共享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分时租赁模式,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实现随借随还。
3.“一夜之间满大街都是共享单车了,很方便,也很新奇。”北京市民陈海说,以前上班去地铁或者从地铁出来去单位,都会发愁最后一公里怎么解决,自从有了共享单车,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4.2016年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火爆了起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低碳出行的理念,并且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5.同样,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也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我在北京东三环的一家商场内吃饭,手机快没电了,发现店内提供共享充电宝,扫码就可以拿出来用,吃完饭正好充满电;还有共享雨伞我也使用过,确实很方便。”消费者王琳琳说。她认为共享经济的发展能解决一些消费者的需求,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
6.今年5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的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
方便市民生活
7.除了共享单车,共享出行还涵盖网约车、汽车分时租赁等模式。目前我国共享出行日活跃用户已超过1000万。共享出行对公共交通起到了补充作用,满足了消费者出行需求,同时提供了多元选择并创造了新型就业机会。
8.与此同时,有关网约车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消费者高度关注出行方式性价比和安全性。由于当时网约车发展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法律上和政策支持上还存在空白点,受到了各方质疑和关注。
9.2016年7月28日,交通部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定于11月1日起实行。自此,网约车的合法地位终获明确。
10.今年2月28日,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了《中国共享经济消费者调研》报告。该调研在我国40个城市近2900名消费者中展开,聚焦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三大行业——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和共享技能。
11.调研结果显示,网约车是最为普及的一种形式,且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2/3的受访者使用网约车后对比使用前,平均每次出行节约了17分钟。“确实很方便,外出的时候打不到出租车,可以约快车,还可以约顺风车,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更方便了消费者的出行。”上海市消费者王睿说。
在规范中发展
12.共享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也存在野蛮生长、投放和停放无序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地铁和公交车站、重要交通枢纽、大型商圈等区域,出现共享单车过度投放、堆积占道等现象,给城市交通秩序、市容环境和市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对此,各地纷纷出台措施。9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下发通知,暂停新增投放共享单车。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11个城市也已暂停共享单车新增投放,加强共享单车总量调控和秩序管理。
13.共享雨伞的发展也面临问题和压力。共享雨伞频遭丢失的新闻不时出现。市场小、需求伪、频次低、赚钱难、容易丢,这是外界经常诟病共享雨伞的几点。与共享雨伞一样,共享充电宝也广受占用公共资源、消费者使用率不高的质疑。而共享汽车,其安全性和续航里程等问题也备受关注。
14.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享经济是分享经济,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一种经济形态。分享经济作为新业态,在各方面还有不少处于现行法律和政策的“空白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符合分享经济的发展大潮,通过不断改革发展共享经济,可以让消费者更加受益。“这些都体现出分享经济的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是由无序慢慢转向有序,由无法可依变成有法可依。”朱巍说。
15.在共享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借助互联网,开始尝试进入各个消费领域。如旅行领域,出现了分享住宿。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旅游分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可达到89.4亿元,相比2015年交易额增长80.6%,分享住宿市场规模持续上升。
16.“共享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新的消费形式正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作为消费者,我觉得一些共享的模式,虽然本质上是互联网+租赁的模式,但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北京市消费者王琳琳说。
电动车行业分析报告
去产业经济门户前瞻网,有大量的行业分析研究报告,有大部分历年的免费。
——预见2024:《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对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情况;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情况等
行业概况
1、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对比
2020年10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正式发布。《路线图》从“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三个角度出发,对纯电与插电混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路线做出对比与规划。其中,纯电动与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机电耦合技术以及整车集成四大模块,而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系统、动力系统与整车集成、氢基础设施四大模块。
3、产业链剖析: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电池环节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总体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电池性能方面,因此,上游电池制造环节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政府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各项产业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往标准化、高端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在私人及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应用,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行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增长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事件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2020年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持续退坡,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城市公交、道路客运、出租(含网约车)、环卫、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公务领域符合要求的车辆,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20%。2023年起,新能源汽车将不再享受补贴。2022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05.8万辆,同比增长96.9%。
2、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回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2012-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2年的688.7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27.6%,较2021年大幅上升。
4、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从市场销售规模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Statista统计,2017年至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由307.7亿美元增长至1604.3亿美元,按对应年份的平均汇率,折合人民币约为2077.0亿元至10778.9亿元。其中,2020年至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增速达150.13%。2021年至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端与消费端均表现欠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增速放缓,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增速为7.85%。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东部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居前
从各省市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情况来看,2022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多,达到75.30万辆,其次为浙江,销量为62.14万辆。江苏省排名第三,为48.22万辆。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居前,西北地区销量相对冷淡,这些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企业竞争格局:比亚迪市场份额最大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为比亚迪,市场份额达到31.7%,远超其他品牌。上汽通用五菱与特斯拉中国份额均为7.8%。造车新势力方面,蔚来、小鹏、理想三家企业市场份额合计达到6.9%,占比仍然较低。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根据2023年9月工信部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计划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争取达到900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行业发展进入新国标阶段
我国两轮电动车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1995年清华大学研制出第一台柱式无刷直流电机的轻型电动车,标志着我国电动车产业的开端。2000年以来,随着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整车性能的提升,我国电动车产业进入初步规模化阶段。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电动自行车确定为非机动车合法车型,电动自行车得以更广泛地应用,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4年以来,受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两轮电动车行业发展速度放缓,同时,小牛等新兴互联网电动车品牌诞生,行业步入成熟阶段,产品多元化发展。2019年,随着《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发布,行业进入新国标阶段,电动车市场迎来换购大潮,产销量及市场规模实现高增。
近两年两轮电动车产量增速放缓
2021年,中国电动两轮车总体产量达到5443万辆,同比增长12.6%,增长幅度较2020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其中电动摩托车产量为251万辆,同比增长21.3%,电动轻便摩托车产量为64万辆,同比下滑41.6%。2022年,中国电动两轮车总体产量达到5904万辆,同比增速仅为8.5%,增长幅度连续两年呈现下滑趋势。主要系我国共享电动两轮车的投放遭遇政策阻力开始收紧,美团和滴滴等运营商放缓甚至停止投放共享电动车;同时国内部分地区推行新国标政策缓慢,大部分城市均推迟1-2年执行,导致非国标车的替换放缓。
2022年两轮电动车销量再创新高
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自2013年至2019年已处于成熟阶段多年,其特点是增长较慢而市场集中度较高,餐饮外卖、电商及按需配送以及智能技术初步兴起。尽管如此,由于2019年新国标的通过推动淘汰不合格车辆并刺激巨大的替换需求,并标志着更新及转换阶段开始,中国电动两轮车的总销量由2017年的30.5百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49.8百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13.0%。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和中国摩托车商会统计数据,前瞻初步统计,2022年中国两轮电动车销量约为5670万辆,再创新高。
两轮电动车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中国电动两轮车的总销量由2017年的3050万辆增长至2022年的600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超14%。近两年,随着各地两轮电动车的过渡期期限陆续截止,两轮电动车行业换购需求将趋于平缓。秉持着绿色发展、低碳出行的发展宗旨,消费需求升级和电池技术的不断更新,两轮电动车的产品朝着高品质、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前瞻预计,未来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随着电动车换购需求下降和即时配送等行业的逐步饱和,两轮电动车行业的发展增速将会有所下降,前瞻预测2023-2028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将以7%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8年,中国两轮电动车销量达8400万辆。
两轮电动车行业朝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驱动及消费升级需求推动下,两轮电动车产品向高质量、高性能、智能化发展。产品工艺、电池续航能力等进一步提升,车型设计更加符合细分用户骑行场景需要;智能化技术应用水平提升,使用体验升级,满足更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动车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汽车后市场的行业现状与分析是什么
受汽车行业大环境影响,以线下服务为主的汽修门店受到的影响更甚,尤其是经济重点区域,上海、重庆、长春等地的汽修门店正在经历着濒临关店、转型的现状。
据网站公开信息及汽车服务世界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超5000家汽服门店公布转让信息
疫情还没结束,已经有汽修门店倒在了疫情封控期间,在资金链比较薄弱的城市,一旦经营叫停,结果也可想而知,许多门店被迫无奈发出了门店转让信息。
对汽修门店的生意而言,疫情对门店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持续,随之而来的是流量、业绩持续下滑。
根据一项调研数据显示:相较2021年,2022年一季度进厂台次同比下滑9.4%,其中3月份下滑18.8%;相较2021年,2022年一季度产值同比下滑5%,其中3月份下滑11.4%。
刚公布的4月份产值同比下滑幅度最大,相较去年同期降幅达26%,且降幅超3月。流量、业绩双重下滑,汽修门店生意实在不太理想。
闭门停止营业、人流稀少,生意一落千丈,经营情况惨淡,再加上房租、员工工资等成本,不少门店面临窘迫困境,一筹莫展。
那活下来的汽修门店又在面临着哪些难题,“哀嚎声”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今年后市场依旧是“涨声一片”。
据不完全统计,一季度就有二十多家润滑油厂家及分公司先后公布了涨价函,其中包括统一、长城、胜牌等大牌润滑油,更有甚者连续三个月进行价格上调,目前一线大品牌润滑油润滑脂厂商涨价幅度均在20%以上。
不止是机油,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今年轮胎、电瓶等都面临着涨价。
据日本媒体报道,德国马牌、普利司通等品牌相继公布涨价,
对于处于终端的汽修门店,有部分门店直接指出:未来市场上就很难有便宜油了。随着进货成本提高,修理厂提供给车主的维保产品和服务成本都会相应上升,价格竞争也更为激烈。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显示:3月,居民消费显著下滑,同比增速下滑到“-3.5%”,整个一季度消费增长则下滑到1.3%。
年后受疫情影响,加上国际局势引发的油价上涨压力,在出行方面,车主减少了汽车上路时间。车主消费能力下滑,汽修服务需求降低,这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持续性的进厂台次下降,修理厂产值下滑超出预期。
随着车辆的淘汰更替,配件需求和维修需求锐减,传统汽修单店生意越来越难做。
加上今年政府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汽车维修数据综合应用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把深化汽车维修数据综合应用作为推动汽车后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行数字管理、协同联动,建设开放共享的汽车维修数据综合应用体系。
政府正在着力推动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升级,小型维修厂将由于趋严的政策管制而遭淘汰;夫妻店和未认证店被整合或被淘汰的可能性更大。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汽车金融:上汽集团(600104)、福田汽车(600166)、广汇汽车(600297)、江淮汽车(600418)、广汽集团(601238)等;汽车租赁:神州租车(00699.HK)、强生控股(600662)、大众交通(600611)、申华控股(600653)等;二手汽车:浩物股份(000757)、大东方(600327)、优信二手车(UXIN.美国上市)、开心汽车(KXIN.美国上市)等;汽车用品:德联集团(002666)、明新旭腾(605068)、旷达科技(002516)、苏奥传感(300507)、常熟汽饰(603035)等;汽车养护与维修:元征科技(02488.HK)、道通科技(688208)、南华仪器(300417)等;报废汽车回收:华宏科技(002645)、天奇股份(002009)、格林美(002340)、浙商中拓(000906)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国电南瑞(600406)、奥特迅(002227)、许继电气(000400)、国电南自(600268)、易事特(300376)等。
本文核心数据:市场规模、注册企业相关数据
行业概况:汽车后市场覆盖范围广
1、定义:行业涉及范围十分广阔
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它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汽车后市场是汽车从售出到报废的过程中,围绕汽车售后使用环节中各种后继需要和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总称。
中国现在的汽车后市场大体上可分为汽车金融、汽车租赁、汽车用品、二手车、汽车养护与维修、报废汽车等几类,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也被列为汽车后市场行业。在服务内容方面,汽保行业和汽车养护行业存在着交叉,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同时,目前国内许多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的业务范围也有向汽车养护拓展的趋势。
2、产业链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上游主要为汽车消费市场,主要由以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为代表的汽车生产厂商,以及如分销商等各种汽车行业销售渠道共同组成。汽车后下游市场则主要为汽车车主提供相关细分市场服务。
行业发展历程:进入“互联网+”阶段
汽车美容、养护业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轿车拥有量特别是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汽车美容、养护业开始被有车族所熟知,“七分养,三分修”,以养代修的爱车新理念逐步被广大有车族所接受。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较晚,汽车后市场从形成到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情况:规模超5万亿,发展空间巨大
通过对本文定义的汽车后市场细分市场的市场规模进行详细测算后,前瞻大致估算出了现阶段我国整体市场规模情况,从估计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早在2016年就已经超过了3万亿元。2016-2020年,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成熟,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达到5.2万亿元,同比增长7.77%。
根据“1:8”惯例推算2020年我国汽车后规模约为65.25万亿元,而实际测算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后市场规模仅为5.3万亿元,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仅占国际惯例测算市场的8.12%,由此可见,我国汽车后市场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2、细分市场一:汽车金融行业
——三大因素共同推进汽车金融行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持续稳定上升,人们对于汽车金融的消费认知也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汽车金融的行业壁垒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汽车金融行业。随着行业发展,国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行业相关政策,推动了汽车金融行业进一步规范化发展。
——2020年市场规模或已超过2万亿元
根据自2008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来,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对风险管控的认识有所提升,遏制住了坏账率持续走高的不良势头,进入有序发展阶段。2013年后,随着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新模式的涌现,市场进入创新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十多年来,中国汽车金融行业保持了年均24%的高速增长。虽然2017年后汽车销量出现震荡,汽车金融市场增速有所放缓(年均约20%),但势头仍远远领先于汽车销量变化趋势。
根据罗兰贝格2020年发布的汽车金融报告,2019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总体规模达到约1.7万亿元,其中持牌汽车金融公司约占一半份额。前瞻估计2020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或已超过2万亿元。
3、细分市场二:汽车租赁行业
——互联网巨头布局汽车租赁行业
BATJ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四大巨头,其投资方向具有风向标作用。BATJ近年来都在进行各自的汽车金融布局,在互联网巨头们的汽车金融布局中,汽车融资租赁作为汽车金融领域的“蓝海"被广泛关注。易鑫获得了百度、腾讯和京东等资本的多轮融资,融资总额达15亿美元,并且于2017年在香港上市;弹个车获阿里两轮领投,金额达9.1亿美元;优信获得百度和腾讯约2亿美元的投资;花生好车和美利车金融分别获京东2.7亿美元和1亿美元注资;专注于商用车融资租赁的狮桥租赁获得百度10亿人民币的投资。
——疫情冲击使得2020年市场规模增幅下降
汽车租赁作为中国新兴的交通运输服务业,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需求和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交通方式,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汽车租赁行业对于传统运输业、旅游业以及汽车工业、汽车流通业等相关行业起到十分显着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汽车金融渗透率快速提升,带动汽车租赁市场快速增长,尽管2018年中国共享汽车市场遭遇寒潮,但融资租赁市场整体依然保持增长。
根据国际知名研究机构Fastdata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汽车租赁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中国租车市场规模预计下滑12.4%,达到903亿元。
4、细分市场三:2020年二手车市场受到疫情影响较大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2-2019年我国二手汽车交易量从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二手车交易量有所下降,2020年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为1434万辆,同比下降3.91%,2021年1-5月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为544.52万辆,同比增长74.58%。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2-2019年我国二手汽车交易额从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二手车交易额有所下降,2020年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额为8888.4亿元,同比下降5%,2021年1-5月我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额为4271.67亿元。
5、细分市场四:汽车用品行业2020年市场规模约为8400亿元
我国汽车用品行业包含细分产品众多,因此生产相关产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局势变化,行业整合步伐开始加快,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2019年德勤发布了《2019中国汽车后市场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为7200亿元,过去三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8%,以此可以推算出2016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约为4400亿元。2018年时德勤对于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未来成长性预测评级为一般,主要是因为我国汽车用品行业囊括范围较广,竞争较为激烈,整体发展态势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因此市场成长性或将维持现状。
前瞻认为,汽车用品作为汽车保有的刚需产品,几乎每辆新增汽车车主都会不同程度的购买汽车用品,因此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增长或会受到我国每年汽车保有量增速的较大影响。基于此逻辑,前瞻估计2018年之后汽车用品市场规模增速或将与每年汽车保有量增速大致相符,由此估算得到2020年我国汽车用品市场规模约为8400亿元。
6、细分市场五:汽车养护与维修行业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现阶段,中国从事汽车维修保养服务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术人オ。据专家表示,美国从事汽车维修保养服务工作的群体中,高级技师比例超过30%。
而根据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从事汽修行业的高级技师比例仅为5.7%。汽车维修保养人员判断的准确程度与操作熟练度直接影响到服务的效率及质量。在汽车维修保养领域,高级技师需在掌握机械维修与电子维修技术的同时,经过系统化学习并了解先进的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
——按指数估测2020年市场规模超过1.2万亿元
基于中保协公布的常用配件负担指数和保养指数,前瞻将其分别与交通事故中汽车交通事故起数和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结合,对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进行了简单测算。
从数据来看,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市场规模2016-2020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汽车养护与维修市场规模约为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4%。
7、细分市场六:报废汽车回收行业
——目前我国共有三种报废汽车回收模式
目前我国报废车辆回收共分为第三方负责回收模式、生产商负责回收模式和生产商联合体负责回收模式三种模式。
第三方负责回收模式指生产商在销售产品后,自己并不直接参与对产品的回收工作,而是选择一个专门的回收企业负责回收工作。在该模式中,产品由第三方回收企业负责回收并将其转交给生产商处理。
生产商负责回收是指汽车制造商为废旧汽车回收工作的主体,通过一定的回收渠道回收废旧汽车,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汽车再利用的后续环节,最大限度完成废旧汽车全部使用价值并获取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包括制造商直接回收和经销商回收——制造商处理两种形式。
生产商联合体负责回收模式是指生产同类汽车产品的制造商,成立一个联合责任组织,由该组织负责这些汽车制造商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回收处置工作。
——2020年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0)》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报废机动车市场将呈现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增幅将在5%左右。通过每年商务部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报废机动车回收额2017年之后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报废机动车平均回收单价也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我国报废机动车总额为154.14亿元,每辆机动车平均处理单价为6428元。
8、细分市场七:202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显示,2015-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每年至少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率。截止2021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87万台,同比增加43.9%;各省份充电站保有量6.5万座,换电站保有量644座。
2021年1-5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8.9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增量同比上涨125.2%,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142.9%。
结合我国历年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设备数量,以及2020年能源局公布充电桩均价2万元/个,充电站300万元/座,结合计算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2020年市场规模估算为1240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行业研究院《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网约车复苏难:订单降八成,司机收入不够交车租
作者|张俊 来源|新浪 科技 (ID:techsina)
“坚持不住了太难了,每天跑滴滴只有几十块钱,都不够交租金的。准备把车退了但还得交违约金。”一位滴滴司机抱怨道。
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但网约车行业的需求并未完全复苏。不少网约车司机反映,订单相比春节前大幅下滑,每天的流水不足以支撑租金、油费等成本。
网约车平台也很难。易观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网约车市场日活跃用户大幅下滑,每日直接订单损失超5.8亿元。
网约车市场何时迎来复苏?疫情又会给网约车行业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司机收入锐减 难以覆盖成本
疫情期间,出于减少人员流动的考虑,全国大量城市宣布暂停网约车运营。
对于以私家车的方式从事网约车的兼职司机而言,暂停运营的影响尚可以承受。但对于以租车方式从事网约车的专职司机来说,仍然要承担每月高达上千元的租金,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广州的王师傅晒出了自己3月底一天的滴滴后台数据,在线时长7.4小时,接单数为1,流水为32.6元。他表示,按照这个时长和流水来计算,远远不够缴纳每月4000元的租车租金。但如果向租赁公司提出退车,按照租车合同需要缴纳巨额的违约金,“我现在已经进退两难了,只希望能够有办法少赔点违约金”,他无奈地说。
邹师傅是一名在北京跑滴滴的外地人。“每月要给车老板交车租金,多在家里休息一天就赔钱100—200元,真的扛不住。”他于2月中旬返京,隔离一满14天后便开始出车。
不过他也遇到了与王师傅同样的状况。第一天在线时长17个小时,流水只有300多元,而第二天第三天仍旧坚持出车十几个小时,流水甚至越来越少。“春节前没有疫情的情况下,17个小时跑1000块钱没问题”,他说,300多元的流水也只能够负担车租和油费,如果再算上房租,可能要入不敷出。
实际上,不只是滴滴,众多网约车平台司机都面临类似的困境。上海一名首汽约车司机顾师傅表示,3月21日在上海市中心出车近7个小时,完成3单,收入也只有53.4元。
上述邹师傅向新浪 科技 分析称,一方面是有些企业还没完全复工,出行需求还没复苏;另一方面,即使已经复工的员工,基于安全考虑,有车的会选择自己开车,没车的可能会骑共享单车。
复工之后,确实不少共享单车企业宣布骑行量出现了大幅增长。哈啰单车、滴滴青桔和美团单车甚至发起了领取免费骑行卡等促销来吸引用户,这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网约车用户的出行需求。
今年3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曾透露,疫情发生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受疫情的影响很大,客货运输量显著下降。其中出租 汽车 (包括网约车)接单量、运输量下降了85%。货车司机、出租 汽车 司机群体的收入大幅下降。
网约车平台也不好过 自救求生
受到疫情影响的除了司机,还有网约车平台。
根据调研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滴滴出行App的日活跃用户为573万,相比2019年春节下滑59.7%。而整个出行相关行业的用户规模也出现大幅下滑。
另一家机构易观的数据则显示,2020年春节以来网约车业态短期内遭遇重创,呈现断崖式下降。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网约车市场每日直接订单损失超5.8亿元。
首汽约车CEO魏东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1月22日开始到1月底到2月初,首汽约车的订单量下滑接近80%。首汽约车一方面内部严控支出,保存实力;同时还在尝试跨界合作,与美团、盒马生鲜等企业展开联合配送业务。
还有首汽约车司机透露,由于订单减少收入下滑,当地的分公司甚至在向司机收车然后出售,以充实公司的现金流。
滴滴也尝试了众多措施。
对于司机收入减少仍然需要承担车辆租金的问题,滴滴在今年2月倡议全国范围内的租赁公司,为小桔车服合作租赁公司的在租车辆顺延一个月的租金,司机暂停缴纳2020年2月份租金,车辆租期相应顺延一个月。滴滴称,与3000多家租赁公司进行了一对一沟通,大部分租赁公司伙伴在疫情期间为司机师傅提供延租的帮扶方案,少部分伙伴也在响应倡议陆续跟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这是倡议,租赁公司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另一方面是顺延2月租金,这意味着司机3月的压力会更大。
更严重的是,租赁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据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仅在2020年2月4日至17日的两周时间内,已有约85%受访 汽车 租赁公司遭遇司机退租或欠贷现象。
此外,为了保证司机收入,滴滴甚至在今年3月跨界上线了同城取送件和跑腿两个新业务。根据滴滴方面的介绍,首批滴滴跑腿员由滴滴代驾司机担任,未来还会扩大跑腿服务的城市范围,并面向网约车司机以及 社会 招募跑腿员。
监管加强 合规化再加速
为了落实防疫工作,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的交通主管部门纷纷加强了对网约车企业的监管。
今年3月,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集中约谈滴滴、美团、享道、首汽等网约车平台企业,要求严格落实车辆消毒、驾驶员 健康 管理、全量信息接入、书面台账管理等防疫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要求网约车企业必须严格落实订单信息全量接入工作。这一方面是落实疫情防控,比如一旦发现确诊患者乘坐网约车,可通过订单信息掌握其活动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进网约车司机和车辆的合规工作,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表示,如果发现网约车平台为无运营资质车辆提供召车信息、订单信息未全量接入,将实施暂停发布、下架App等措施。
日前,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通报,在对滴滴出行和享道出行开展的“回头看”检查中发现,虽然两家企业采取了一些防疫措施,但仍暴露出“车辆未消毒、驾驶员未测温、车辆违法运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将依法严格督促企业整改并处罚。
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也在近期将省际客运“黑车”、“巡游黑车”等作为执法打击重点。其中万顺叫车平台在京未取得网约车经营许可,疫情防控期间,擅自在京从事网约车和跨省经营活动,被处以3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在昆明,有首汽约车司机表示,疫情期间突然无法接单,询问客服之后才得知,没有双证,即《网络预约出租 汽车 运输证》和《网络预约出租 汽车 驾驶员证》,平台将不予派单。
监管加强对网约车企业的司机数量影响有多大?或许可以将神州专车作为参考。
根据神州优车发布的历年财报数据,2017年其自有司机数为33247人,2018年骤降至5841人,而到了2019年上半年仅剩下3134人。
当然,这一方面与监管加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神州专车推进自营司机转向U+第三方司机的结果。
后疫情时代 行业或再迎变局
易观认为,新冠疫情虽短期内扰乱网约车市场节奏,但疫情稳定后,在庞大共享出行需求推动下,中国网约车市场有望迎来较快增长。不过行业格局或将发生新的变化。
在延期复工开学、网约车司机退车潮在内的诸多因素之下,将导致部分资金实力弱,过度依赖金融机构借贷的区域性中小型 汽车 租赁公司企业,遭受资产停滞的生存打击,从而加速离场。易观在报告中指出,疫情之后的网约车供应侧,将更多得向资金实力强、风险抵御能力大、司机管控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中。
首汽约车CEO魏东此前向媒体表示,过去企业的发展更多是考虑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而这次疫情让他更多思考如何应对不确定性,保持充足的现金储备十分重要。“公司目前在做全方位的准备,希望市场能在4月份开始回暖。”他说。
滴滴也在筹划疫情过后的新动作。
在3月底的一封内部信中,滴滴宣布了“0188”的新三年目标:做一家注重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每天服务超过一亿单,国内全出行渗透率超过8%,全球服务用户MAU超8亿。
滴滴在内部信中称,普恵事业群是实现战略的重要支撑,也即是两轮车(单车、电单车)、代驾、企级业务。这意味着单车业务、代驾业务和企业级市场,将是未来滴滴的重点业务方向。
不过在网约车业务上,滴滴也需要进一步有效防守。
过去一年,一方面美团打车、高德打车等聚合平台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不少主机厂也跨界进入网约车市场,比如东风 汽车 、中国一汽、长安 汽车 等联合打造的T3出行。
T3出行CEO崔大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车辆、司机、服务都实现合规化后,B2C模式和C2C模式将站在同一起跑线。“当下情况让网约车行业暂时归零,一定程度上为B2C模式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不过这对于目前仍未完全复苏的网约车行业来说,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