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求5篇中考阅读(3篇记叙文,2篇说明文)有原文,答案,题目,标清省份和年份
- 2、语文阅读题?
- 3、语文阅读答案?
- 4、小学六年级说明文阅读。急急急,范文及问题、答案。
- 5、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5单元测试卷
- 6、共享时代
- 7、说明文阅读题目和答案
- 8、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 9、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求5篇中考阅读(3篇记叙文,2篇说明文)有原文,答案,题目,标清省份和年份
记叙文
1.(2011?四川省眉山市)
母亲的病友名单
朱成玉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老姐妹好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有一天,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喂,老姐姐,你好吗?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
(摘自《青年文摘》2010年8月下,有改动)
17.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2分)
18.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1)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吗?”
(2)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19.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3分)
照应句子:
表达作用:
20.常言道:做人要诚实。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都说了假话,对此,你赞同她们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3分)
21.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3分)
【答案】
17.后来:开朗(或舒畅),近来:乐观(或豁达,若答“坚强”等不得分)
18.(1)“颤巍巍”反映了母亲的病情严重,(1分),依然接听病友的电话,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1分)。(2)运用夸张性比喻,把“通讯录”比喻成“巨额财产”,表明通讯录的重要性,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动力,有了彼此的问候、鼓励,生命就有了新的希望,这是无价之宝。(修辞1分,含义理解1分,意同即可)
19.示例1:“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
示例2:“我现在忙着……再聊吧”照应“喂,老姐姐……气喘吁吁啦”;作用:杨姨用善意的谎言把乐观传递给母亲,母亲接过杨姨生命散发的火光,把坚强、乐观传递给另外的病友,把无限的希望与美好送给对方。
示例3:“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问候”照应“告诉我们不能关机……打不进来电话”;作用:前句体现了母亲与其他病友间的相互关心,深厚友谊;后句体现了杨姨为给病友们传达希望和乐观,死后也不让后人关机,体现了杨姨的高尚品质。
(找准照应的句子1分,作用2分,意近即可,若未找准照应句子,则该小题不得分。)
20.要点:赞同;围绕谎言目的作答,如“善意的谎言,给病友鼓励,让病友看到希望”等,言之成理即可;若答不赞同,理由充分给满分,理由一般,给1分,不充分,不给分。(赞同或不赞同1分,理由2分)
21.示例:因为母亲乐观坚强,生命危在旦夕时,却以关爱和鼓励传递着生命的快乐,让短暂的时光更有价值,所以值得崇敬(1分,意近即可)。我作为一个健康(或健全)的人,也许平时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畏缩不前,如今想来真惭愧,今后,我一定要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相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把更多的爱和快乐带给别人。(2分,意近即可)
2.(2011?四川省内江市)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 明
1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2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3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4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5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6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7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3分)
10、第4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11、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12、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9、文章以味道为线索,记叙了朋友爱点“糖醋排骨”和自己爱吃咸花生两件事。(线索1分,两件事各1分。共3分)
10、“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说明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前一问1分,后一问两层意思各1分。共3分)
11、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烙有人的记忆,也渗有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承上启下”1分,点明“上承什么”1分,“下启什么”1分,共3分。)
12、“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蕾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的“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点明主题”“统领全文”各1分,“爱的赞美”2分,共4分)
(2011?福建省南安市)
悠悠寸草心
⑴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⑵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⑶“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⑷“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⑸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我10块钱。”
⑹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⑺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⑻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⑼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⑽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⑾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⑿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4.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4分)
15.大公司选聘职员,社长为什么希望大学生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3分)
16.第⑼段运用哪一种记叙顺序?请说说它的作用。(3分)
17.题目“悠悠寸草心”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有何作用?(4分)
18.下面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爱是理解的别名。 B.百善孝为先。
C.儿行千里母担忧。 D.百学须先立志。
【结合《一厘米》相关链接材料】,完成19—20题。
陶影把小也的头发往下捺,仿佛拨去浮土触到坚实的地表,她摸到儿子柔嫩的头皮,像是塑料制成,有轻微的弹性。那地方原有一处缝隙。听说人都是两半对起来的。对得不稳,就成了豁豁嘴。就算对得准,要长到严丝合缝,也需要很多年。这是一道生命之门,它半开半合,外面的世界像水样,从这里流进去。每当抚到这道若隐若现的门缝,陶影就感觉到巨大的责任。是她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19.“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许多情节表现了她为此做出艰辛的努力。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陶影为什么要这样做?(4分)
20.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悠悠寸草心》文中替人做佣的母亲艰难地培养儿子长大成人。请你结合这两篇文章,谈谈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14.(4分,每点2分)(1)“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了”(2)说明青年在给母亲洗脚之前,并不了解母亲为养育他所受的辛劳。
15.(3分,意思对即可)因为不爱父母者,不会热爱企业。
16.(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1)插叙。(2)交代青年的家庭背景、帮助事件展开,丰富叙述的内容。
17.(4分,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题目化用了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此为题,更生动地表达了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子女长大成人;子女不应该忘记父母的恩情,要好好孝顺他们,报答他们的养育恩情。
18.(3分)D
19.(4分,意思对即可)因为她爱小也,是这种爱,使她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她要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正因为这些,才使这位母亲在平凡中显出伟大。
20.(4分,意思对即可)示例:(1)中国母亲陶影,家境拮据,夫妻都是蓝领工人,为让儿子出人头地,省吃俭用,竭尽全力培养儿子;(2)日本母亲靠替别人帮佣,拼命挣钱,把儿子送进名牌大学。(3)虽然不同国度,但爱孩子都是普天下所有母亲的共同特点,这就是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4)做为子女,应该理解长辈的辛苦,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说明文:
2010年浙江金华卷
最佳饮料——自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昧,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②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升/升,自来水为20-30毫升/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升/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l~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
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11.为什么说白开水是生活中的最佳饮料?(3分)
12.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从科学角度来看,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B.只要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就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C.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其他饮料的人,一定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
D.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
14.请拟写一则倡导喝白开水的公益广告语。(2分)
【答案】
(二)(10分)
11.(1)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
(2)它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
(3)白开水可以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白开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是最适宜的。
12.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水中矿物质含量的角度说明了白开水对人体是最适宜的。
13.A
14.示例一:喝白开水,走健康路。示例二:给你一杯白开水,愿你一生都平安。
四.(09浙江丽水)(13分)
鸟儿为什么歌唱
从玉华
①英国大提琴演奏家哈里森每天都会在小树林练琴,有一天,一只夜莺突然飞来,与她的琴声合奏,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夜莺加入其中。1924年,BBC录下这些人与鸟的二重奏,在广播里播放,80多年过去了,这段录音成为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如今,人们把自然界的鸟儿组成一个交响乐团——键盘手乌鹊,背景音乐红尾雀,鼓手啄木鸟,电吉他苍头燕雀,歌手夜莺……
②鸟儿为什么歌唱?它们的大脑构造如此小巧,却将如此庞大的一部分用于音乐。让我们进入奇妙的探索之旅。
③一只澳大利亚琴鸟唱歌前通常要花好几个星期搭建它的舞台——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土堆。园丁雄鸟要花费数个星期建造精巧复杂如同艺术品的窝,而且一定要用蓝色的物品来装饰爱巢,如果找不到蓝色花瓣,它会从数公里外的餐桌上带回蓝色的塑料汤匙。这些举动,其实都是为了最美妙音乐的来临。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鸟男们”如此特殊的歌舞只有一个解释——取悦雌性。因为澳大利亚的这片丛林,是个“男多女少”的卖方市场,琴鸟姑娘每年仅产卵一枚,受荷尔蒙困扰的小伙子们竞争格外激烈。
④这一学说得到了科学的印证。科学家研究了从38000只日本鹌鹑身上提取的大脑样本,然后将其分别放在光线下接受时间长短不一的照射。他们发现,当春天来临时,鸟儿就开始唱歌是因为春天日照时间比冬天长,在鸟类特殊的大脑细胞与阳光的共同作用下,其体内便开始分泌荷尔蒙。它们用唱歌来吸引异性。
⑤然而,这只是众多解释之一。另一种令人信服的理论指出,鸟儿歌唱是为保卫自己的领地。理论上,这叫“波盖斯提假说”,这个名字出自著名的同名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法国士兵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通过模仿许多士兵的说话声,使得敌人相信堡垒里驻满了军团而不是只有一个人,他靠自己的力量保卫了一个堡垒。鸟儿正是用这种方式保卫自己的领地,他们通过模仿其他生物的尖叫有效地赶跑敌人。
⑥还有更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快乐说”:鸟儿唱歌就是为了快乐。尽管这一观点还缺乏许多论据——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计算快乐的地步。
⑦理论越来越陷入无序,五花八门。甚至有科学家用诗歌来解释。他分析云雀歌唱的发音、节奏、韵律,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一首捷克斯洛伐克诗歌。结局不难想象:这个鸟类研究学家最后真的成了诗人。
⑧当然,人们往往更加相信拿着手术刀的科学家。在鸟儿热情的歌唱开始之后,它的大脑被取出,在干冰中冻结,用机器将大脑组织切成只有10微米厚的切片。“一曲未终”的鸟儿换来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只有在鸟儿歌唱的时候才能进行蛋白合成。当一只成年金丝雀学习一首新歌的时候,它大脑的顶部会出现新的脑细胞,这跟人类18岁开始脑细胞将一个接一个地衰老死去的古老教条全然不同。
⑨全世界有近100个实验室在研究鸟类的大脑。有的实验室每年要杀死大约2000只鸟儿。“它低着头唱歌,脑袋就掉下来了。”鸟类没有签发同意手术的表格,所以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他们更愿意信奉:动物就是机器。
⑩如今很多动物保护者质疑这种科学实验伦理。或许正如有人所说:鸟儿是森林的喉舌,它们能告诉我们的比我们所知的更多。鸟儿为何歌唱?与我们人类歌唱的理由一样——因为我们能够歌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10.对于“鸟儿为什么歌唱”,文中提出了哪几种解释?(3分)
11.第①节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2.第③节中“这些举动”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2分)
13.第④、⑨节中的数据,有什么作用?(3分)
14.“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如果是你,会用“牺牲”还是“杀死”来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10.求爱说、保卫说(波盖斯提假说)、快乐说、诗歌说、促进蛋白合成说。(3分,写出三种,意对即可)
11.(1)引出“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2)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每点1分)
12.琴鸟唱歌前要搭建舞台,园丁雄鸟要造窝并用蓝色物品来装饰爱巢。(2分,若抄录原文给1分)
13.更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为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所杀的鸟的数量之多。(3分,写出“更准确”得1分,结合原句分析得2分)
14.示例1: 我会用“杀死”来描述。因为鸟儿同我们人类一样是地球的生灵,科学家为了研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而肆意剥夺鸟儿的生命,是一种残忍的行为。示例2:我会用“牺牲”来描述。因为科学家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是为了探索科学奥秘,鸟儿为科学事业献出生命,它的死是有意义的。(3分,能结合选文内容和个人认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语文阅读题?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一、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7.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8.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9、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10、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1、记叙文中议论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2、记叙文中抒情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3、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1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从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2、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3、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4、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____特征 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引用说明有哪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6、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7、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 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充满感情。 三、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4、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5、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6、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7、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作用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8、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 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 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9、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0、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 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加强每一个阅读题的练习,会让你收获新的知识。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一) 哈德曼奶奶被抢劫了!丧心病狂的劫匪居然向这么一位体弱病残的百岁老人打劫,而且作案方式非常残忍。 哈奶奶一瘸一拐地从银行走出来的时候就被他们两个盯上了。他们尾随她进了一条偏僻的巷子,一个劫匪突然伸出腿来将她绊倒,另一个抽出雪亮的刀片把哈奶奶肩上的背包带子割断了。 哈奶奶紧紧抱着背包,开始呼救。无奈,曾经因喉癌而做过手术的她喊不出太大声音。她这么做激怒了劫匪,于是他们飞腿踢了她几脚。天昏地暗之后,哈奶奶失去了知觉。等她被送进救护车的时候,她叫起来:“我的三万三千美金啊!” 这个数目让此案升级为重案,警察局派来了四位警察在哈老奶奶的病房外等候。媒体随后就到,记者们将病房围得水泄不通。这起针对近百岁老人的抢劫案给专门负责此案的瑞斯警察巨大的压力。哈奶奶的腿和胳膊都摔断了,然而神志依旧清晰。于是,瑞斯警官迅速对她进行了问讯:“夫人,你被抢劫了多少钱?” “三万三千美金啊!我所有的积蓄啊……” 瑞斯警官不理解为何她会带着这么多现金出行。哈奶奶说自己有一个怪癖,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去银行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取出来。她喜欢把成堆的钞票放在家里摸一摸,然后快乐地再次存进银行。 当哈老奶奶绘声绘色描述自己这一怪癖的时候,记者们拼命记录。“因怪癖,百岁老人遭到抢劫!”还有比这种新闻更吸引眼球的?她老泪纵横的模样让记者们为最好的摄像位置而争吵起来。当记者的话筒对准瑞斯的时候,他拍着胸脯保证让此案在一周之内水落石出。 当天晚上,这则特别报道在电视上足足播放了十分钟。哈奶奶打着石膏,缠裹得像木乃伊一样的外形,让许多电视观众过目不忘。 第二天,瑞斯警官气咻咻地冲进了哈奶奶的病房。 “我简直不敢相信,您这么大的岁数了,还敢欺骗警员!我已经去那家银行查了你的户头,夫人,你最高的存款记录也不过三千美元。这么说,你的三万三千美金是胡编乱造的?” 哈老奶奶依旧是一副很无助的表情:“你看,那两个劫匪对我这么大岁数的老太太下黑手。我如果不把事情说得严重一点,你们会派这么多警察找他们么……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劫谁都别劫老奶奶!” 瑞斯一听,更加生气了:“您老没必要撒谎啊,你知道对警察撒谎是多么严重的事情?更何况你还对媒体撒谎?” 哈奶奶不急不慌地说:“假如警察们对被劫三块钱的案子和被劫三万三千块的案子可以一视同仁的话,我也就用不着撒谎了。实话跟您说吧,昨天我背包里只有三块钱现金,可包里还有我刚买的两包草纸,你说我能不拼死护卫么?” 瑞斯无奈地耸了耸肩膀,他觉得这个老人实在是有病。 “我先走了,案子有了进展,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你的。你还有什么事情么?” 哈老奶奶说:“英俊小伙子,麻烦你把你手里的《刑事快报》送给我吧。我很想知道这座城市这两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瑞斯出门的时候,哈老奶奶用没受伤的那只手摁铃叫来了护工。 “请帮我读一下杀人案的部分。亲爱的。” 护工读了起来,当她读到一则报道的时候,哈老奶奶让她重复念了三遍。 “昨晚10点左右,警察调查了第七大道895号一套公寓里发生的骚乱。警察发现两个人死在客厅的地板上,死因是持刀械斗。这两个人是怀特(有老虎的文身)和波尔特(一只眼睛失明),他们的邻居说这两个人在打架前都在指责对方私藏了一笔数目不详的钱。警方将继续调查此案。” 读了三遍之后,哈老奶奶张开青肿的嘴巴笑了起来:“对啦,就是那两个劫匪,一个有老虎文身,另一个是独眼龙。你看,我说得对吧,劫谁都别劫老奶奶啊!” (选自2014年第4期《小品文选刊》) 1.选文采用倒叙开头,有什么好处? 2.哈奶奶为什么要把被抢劫的三块钱说成“三万三千块”?这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中加线句在 文章 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结合具体语境,简析下面 句子 中加着重号词句的表达效果。 (1)第二天,瑞斯警官气咻咻地冲进了哈奶奶的病房。 (2)读了三遍之后,哈老奶奶张开青肿的嘴巴笑了起来…… 5.选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答案: 1.先告诉读者百岁老人哈德曼奶奶被抢劫的结果,再叙述抢劫的经过,通过倒叙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2.一是引起破案警察的重视,二是激化抢匪间的矛盾。这说明她是一个爱憎分明、富有智慧的老太太。 3.为下文两个劫匪为分赃相互残杀埋下伏笔。 4.(1)“冲”是“不顾一切地闯”,在本句中生动地刻画出警官因生气而怒闯哈奶奶病房的失态之举。(2)神态描写,作者通过描绘“张开青肿的嘴巴”“笑”,把哈老奶奶因得知抢劫者相互残杀后开心得意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5.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二) 林老师: 请原谅一个家庭主妇给您写这封信。 写信是因为三天前,我初次发现小儿振亚带回的饭盒中有一块萝卜干,当时我以为那是午饭时同学们互尝菜味所交换来的。可当第二天饭盒中的残羹又是萝卜干时,我不免生疑。第三天,就是昨天早上,我装进饭盒里的有一块炸排骨。但下午振亚带回的饭盒中,依然是萝卜干。 我想这是有人在干着偷天换日的勾当。林老师,您或许知道,我的丈夫靠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家人,因此在每天给他们父子俩的饭盒里,无论装入的是一块排骨或者一只鸡腿,我都会想到它来之不易。我求您多费心,查明是哪个孩子干的。为了您调查方便,我想告诉您,今天早上我在饭盒里装进了一个大肉丸。您可以看看,到底是哪个孩子在吃这个大肉丸? 敬祝教安 朱××上 朱太太: 当您的信送进来时,孩子们正吃着午饭。现在我以无比轻松的心情写信给您,我捉到那“贼”了。 三天前吃午饭时,刘毅军站起来说:“老师,有人拿错了我的饭盒。”我抬头望去,那个饭盒里是一只红烧鸡腿,确实不会是刘毅军的。我便对同学们说:“谁拿错了饭盒?”没有人来认。我只好叫刘毅军吃了再说。毅军津津有味地吃着鸡腿。他没有父亲,靠寡母替人缝补度日。如果不是有人拿错了,他哪里能有鸡腿吃呀! 可是第二天,当刘毅军打开饭盒,又惊奇地喊着有人拿错了。今天的是一块炸排骨。我问毅军自己带的是什么菜,他很难为情地说:“只有一些萝卜干!”还是无人认领。我也纳闷起来,刘毅军也以想不通的样子吃下了这顿排骨饭。今天,当我们正为那个大肉丸惊疑时,您的信来了。 我读完您的信,良久不能自已。我顺着饭厅巡视一番。走到那个圆圆小脸蛋儿的孩子面前,这孩子抬头看见了我,有点做“贼”心虚。我在他耳旁悄声问道:“萝卜干的滋味怎么样?”他先是一惊,随后回答我:“很甜,老师!” 很甜!我回味着他这句话,抿嘴笑着走出饭厅,可是身后响起了跑步声。“林老师!”他跑到我面前,“老师不要讲出去吧,刘毅军天天吃白饭配萝卜干,所以……”您现在已明了了吧。您要我调查的那个“偷天换日”的孩子,正是令郎朱振亚自己! 我答应了振亚的请求,心情却无法平静。 我想,虽在如此纷乱丑恶的人间,善良的本性却并未从我们的后代身上失去,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事情。 当您看完了这封信,您会原谅“偷天换日”的孩子吗?我倒要为我的学生向您求情了! 林××上 (选自2013年第16期《读者》) 1.选文中加着重号的“偷天换日”具体指什么? 2.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中的“贼”加引号有什么作用? 3.简析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朱太太读到林老师回信后会怎样想?请以朱太太的口吻描绘一下。 5.研读加双横线的语段, 说说 该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答案: 1.把炸排骨等美食换为萝卜干。 2.“贼”在此处是特殊含义,属于贬词褒用,指富有爱心的更换饭盒的人。 3.“惊”字刻画出他被发现时吃惊的神态,“很甜,老师!”简单的语言映衬出人物默默助人的美好的心灵。 4.示例:真没想到,偷天换日的竟然是儿子振亚。他小小的年纪居然懂得了默默帮助比自己更苦的同学,我真为儿子的举动自豪啊! 5.前面为记叙描写,该段为议论。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
基础知识: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7.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容易弄错的术语:
(1)表达技巧 =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 =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
(5)语言特点= 通俗易懂/ 严谨/ 优美、生动、鲜明/ 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
9.在哪儿找线索: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0. 引号的作用:
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表强调。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二、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 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
表达了 的感情(反映了 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 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 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 的语气。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 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
5、反复:强调了 加强了语气。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题格式:我认为(觉得) 。因为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提炼中心、主题:
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阅读:
一、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二、常用的答题技巧: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题:
答题格式: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二)“××”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三)“××”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格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四)说明文中的主观题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对于这个题型,我有制胜法宝:就是把文章拿过来大声朗读,特别是早读课,这种方法也适用于1-3题。
茎 叶子 花朵 从颜色 形状两方面写的 用比喻修辞 远近结合
借物抒情 对其 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
就像打上一层蜡似的像几个粉红色的小饺子似的的花像五角星,远远望去,就像在绿色的布匹上点缀着一颗颗红星呢!笑脸般的花朵 是描写生动具体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作文高分秘诀
1、多练审题
尤其是对于哲学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研究其深刻内涵.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通畅,把握就越大.吃透话题的实质,弄清它究竟向我们要什么.但当材料审读感到困难时,如遇到诗歌类的材料,在读不懂的情况下,干脆撇开材料,就抓住话题来思考.万不得已时,直接以“话题”来作为作文题目,也总比无题或瞎拟题目好.材料中所说的是“事”也好“物”也好,都要与“人”挂起钩来.
2、牢记标准
什么是好文章?浓缩成八个字:“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心里牢记这四杆尺子,就有了作文的高标准.当然,由于电脑阅卷,要特别注意书写的美观.
3、加强理性思考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观点深刻一些,视野宽阔一些,见解新颖一些,富有启发作用?
(1)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结果看到原因.最好的思想武器是哲学,哲学是聪明学、明白学,不可不用.为什么说近墨者未必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为什么说评价玫瑰的好坏根据在花而不在刺?花是主流,刺是支流.为什么说不能让感情的亲疏远近影响认知的正误深浅?情与理,是与非,真理与谬误,感性与理性,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宽思路,从时间到空间,从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会,看看自己,还愁找不到最佳的立意角度吗?
(3)观点有没有启发性,这是文章拉开档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一览无余,索然无味,那就是白开水,就是“陈言”.有了启发作用,才谈得上有意蕴,有意境,有内涵.
要想写出有启发性的观点,有一个重要技巧是常常要用上的,那就是类比推理.当然这也是由此及彼的办法.运用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抓准两件事物的相似点,否则反而节外生枝了.
4、加强材料储备
从哪些方面选材备料呢?主要是四个方面:
(1)自己的生活.一要真实(切勿瞎编);二要有内涵,有特点,有味道,有新意,确保不会与别人雷同、撞车;三要自己对这个生活材料有所感悟,且比较深刻.
(2)学识与见识.从科学、文学、哲学、美学四个方面多备点料,不求多,但求精.
(3)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眼界宽,材料新,意义又重大,这就是有价值的素材.一要保证真实,道听途说不行;二要把握好选用的尺寸.信息材料的引用最好有准确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使之更有说服力.
(4)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倘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练语言,练技巧,出文采,上水平
文采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真诚、自然、优美、机智和幽默.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而已.在你记叙、抒情、议论的时候,你的学识、见识、个性、修养、趣味、神韵也同时往外流,这就是言为心声,这就是文采.
6、力求创新
从立意选材到构思设计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弃我取,人趋我避.没有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很难突破思维定势和新老八股.平时背诵名言警句时,要学会分类、归纳记忆.
语文阅读答案?
语文的阅读理解题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语文阅读理解题(一) 学习能力广泛存在于动物界中,昆虫也不例外。例如,昆虫的觅食行为不完全都是出自本能,它们也需要通过学习辨别食物的气味。美国科学家利用一种气味加糖水(烟草天蛾的食物)以及另一种气味而无糖水,来训练烟草天蛾寻觅特定气味。他们将微电极植入烟草天蛾的大脑对其在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的神经细胞活动和进食行为进行监测,发现它们的神经系统发生了剧烈的重组活动,从而将气味进行编码处理以便于大脑理解,表明烟草天蛾能够学会辨别代表食物和非食物的气味。 昆虫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是它们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的环境。科学家已经证实,不同类群的昆虫其学习能力的大小是有区别的:昆虫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社会性昆虫的学习能力比独栖性昆虫强,如蜜蜂和蚂蚁的学习能力较强,行为也较复杂。 另外,同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学习能力差异也很大,并且各种昆虫都有一定的学习临界期限。对于寄生于寄主不同发育阶段的寄生蜂来说,幼虫寄生蜂在寄主搜索过程中需要感觉的信号类别多、变异大,需要决策的步骤也较多,故学习能力最强,尤其是对植物气味的学习;蛹寄生蜂则次之,而且主要是对寄主气味的学习;而卵寄生蜂的学习能力最弱。 印记是昆虫学习行为的一个特例,只在其生命早期的一个被称为“关键期”的短暂时间内发生。在关键期内,昆虫如果获得了对某种显著刺激的记忆,例如寄主植物的味道,巢穴的气味等,这种记忆就可以终生保留,并在需要的时候被重新唤起。如果蝇在含有苹果提取物的人工饲料中 饲养 ,则雌成虫在寻找产卵地点时就会对苹果表现出极强的偏好。 联系学习是昆虫学习的一个主要类型。例如,黑芥子苷对菜粉蝶产卵具有刺激作用,可用黑芥子苷的刺激使其在不同颜色的纸上产卵,一旦产卵后,它就特别喜欢在此种颜色的纸上产卵,甚至在黑芥子苷不存在时,也趋向在此种颜色的纸上产卵。因此,这种中立的刺激(颜色)就同有意义的刺激(黑芥子苷)联系起来了。在自然界,智利小植绥螨可以把寄主植物化学信号与猎物联系起来,提高其捕食效果;一种捕食性的花蝽成虫可以4梨木虱取食诱导的挥发物与猎物出现联系起来,而在室内饲养没有接越到该挥发物的花蝽在嗅觉测定中不显示偏好性:七星瓢虫也可以把气味和颜色的组合与猎物蚜虫联系起来,提高其搜索和捕食效率。 事实上,只有当学习能力不仅仅成为一种自动的反应,而是变成应对环境的更佳方式时,这种能力才会进化到更高层次。例如,有些种类的蜜蜂只依靠单一种类的花朵为生,它们利用自动的感观刺激就能找到足够的花蜜。而另一些蜜蜂能适应多种花期不同、形状各异的花朵。英国科学家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大黄蜂比学得慢的其他种类多采集40%的花蜜。一般来讲,食性越广的昆虫,面临的栖息环境就越复杂,其行为可塑性也就越大,学习的能力也就更强。 7.下列关于昆虫的学习能力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昆虫的学习能力是昆虫应对变化的能力。 B.昆虫的学习能力在不同发育阶段是不相同的。 C.高等昆虫学习能力要比低等昆虫学习能力强。 D.印记和联系学习是昆虫学习行为的两种类型。 8.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昆虫的觅食行为既是昆虫的先天本能,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形成。 B.社会性昆虫的学习能力最强,它们的行为也比低等昆虫复杂得多。 C.印记是只有昆虫才有的特殊学习行为,它形成于昆虫生命的早期。 D.昆虫的食性越广,意味着其行为可塑性就更大,学习能力也更强。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的学习行为为昆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B.联系学习是昆虫捕食等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行为。 C.为应对环境的变化,昆虫的学习能力可以无限进化提高。 D.昆虫学习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反之亦然。
语文阅读理解题答案: 7.D 8.A 9.C
语文阅读理解题(二) ①在“汉字听写”比赛中,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并不受青睐,比赛的意义就是看那些学生选手能否写出高难度的字和词。所谓高难度,就是在现代汉语中用不到或者难得一见的字和词:比如“捍蔽”“溪刻”“唼喋”等等。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词,现在露出了芳容。它们躺在某些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或者在文学作品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光顾,它们可能也没有机会光临。 ②人们有理由质疑出题人的意图:那些古怪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选手们,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一部分比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即除了比赛上的意义,它们还有深刻一点的 文化 意义吗? ③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有点自然淘汰的意味。孤立地说,哪些僻字对今人有意义,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特别的功用,那是无稽之谈。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特定的语境,文字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的,也难说今后会派上什么用场;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创造能力。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我们古人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也表明人类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和彼此的不可替代性。 ④我想,随着汉字听写比赛的深入,古奥冷僻的词语或许也会不甘寂寞,纷纷登场。作为一档竞技节目,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相对常用的而又容易读写错误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的。“汉字听写”比赛也许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会长久流传下去。 ⑤没有进入日常生活用语的僻字,像是古董。除了供摆设、观赏,古董大多数时候是压在库房的,僻字的情形也相似,压在古文献和辞书中,难见天日。不过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有时会在某些境遇中又重新露头,成为文化焕发活力的新因素,文化神秘的伟力有时就缘于偶然性和突变性之中。 ⑥从当下应用的角度讲,我们倡导语言文字的简便实用,但是不能因为推崇简便实用而否决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历史的丰富性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之中,当然也包含在那些僻字之中,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某种轨迹。如果我们把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看成人类早期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把中国古代语言看成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禁锢我们国人思维的不是中国古代文化或文字,而是只认某种文化为唯一正确者而屏蔽其他文化,不能吸收人类的整体文明成果。 ⑦像“汉字听写”这类节目反映出的汉字文化,其生命力不取决于外在的所谓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汉字使用者,取决于汉字使用者的敬意和热忱。 (有删改) 8.下列对作者所认为的僻字的“文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僻字可以显示出我们文化演进的独特轨迹。 B.僻字作为文化的化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C.僻字虽冷僻,仍可能再进入语言交流系统。 D.僻字承载着古代文化,比常用字价值更大。 9.下列对 文章 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与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相比,人们更青睐在现代汉语中难得一见的字和词。 B.汉字比赛中听写僻字,因为能难倒选手、分出胜负,所以具有较深刻的文化意义。 C.僻字不具备语言文字简便实用的特点,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效用较低。 D.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古汉语与古希腊语、拉丁语一样是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E.只要使用者具备敬意和热忱,那些僻字便能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重新焕发光彩。 10.作者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下列各项中所引材料的性质不属于本文作者所论的一项是(3分) A.以前的文学史,说到汉赋,往往批判其辞藻繁缛堆砌,讽一劝百等等。后来的研究者,重新肯定了其开拓性价值和在修辞方面的努力。 B.“囧”(jiǒng)字,“槑”(méi)字,还有“烎”(yín)字等等一些早已退出人们生活的古汉语中的词,而今又回来了,成为网络热词。 C.网友们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缩写为一个词“喜大普奔”,这个网络 成语 被网友们争相使用,风靡一时。 D.过去北京有很多老规矩,如“一见面就地打招呼”“不许当众喳呼”等等,已经渐渐被人淡忘。现在被重新整理出来,引发大家的热议。
语文阅读理解题答案: 8.D(“比常用字价值更大”并非原文的意思。) 9.C、D(A项表述缺少“在汉字听写比赛中”的限制,不合逻辑;B项“因为……所以……”的逻辑关系不成立;E项“只要……便能……”的逻辑关系不符合文意。) 10.C(C项不属于对旧有文化新的认识,即不符合“淘汰的旧文化有时会在某些境遇中又重新露头,成为文化焕发活力的新因素”。)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每一个练习题。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初一 语文阅读题(一) 在山城义工组织的活动中,第一眼看到他,我就呆住了。 他曾经是一位优秀的外科大夫,在整座城市里都赫赫有名。然而,两年前的一场车祸结束了这一切,现在的他,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后半生。可他在全体义工中是最开朗豁达的一个,脸上的笑容最亲切迷人,比阳光还要明亮温暖,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那样温柔朴素,直抵人心。用他的话说,只有经历过不幸的人,才最能听得懂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心声。 原来,在人生遭遇重创的时候,他也曾经心灰意冷,希望一睡之后永不再醒来,甚至无数次萌生过自杀的念头。他常常望着自己修长而灵活的手指,心中充满了怨怼,为什么老天对我如此残忍无情?不能驰骋在手术台上,为什么还要我苟活于世?他终日眉头紧锁,唉声叹气,脸上是日复一日的阴云笼罩。 一天,正当他情绪低落的时候,一位曾经的病人来看他。他感到很意外,病人早已康复,为什么还记着他呢?在谈话中,病人痛苦地向他诉说自己遭受到的挫折,公司破产,朋友背叛,家人责难,众人刻薄的嘲笑。这些不幸累积起来,像巨石一样沉甸甸地压在他心上,使他喘不过气来,现在的他痛苦不堪,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整个下午,两个人都在絮絮叨叨地说着,到最后,也搞不清楚谁在安慰谁。当这位病人离开的时候,落日的余晖正温情脉脉地照射在他的身上。这是车祸之后他第一次感到阳光仍然如此明媚,第一次感觉到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并不仅仅是他一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有需要逾越的心理难关。 他说,他非常感激那位病人,因为他发现即使自己做不成优秀的外科大夫,但还是有能力帮助别人。那个下午,两人互为对方的心理治疗师,互为对方的生命天使,正是这个人才让他真正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走上了义工这条道路。 从一个受人尊敬的外科大夫到现在的受人敬重的义工,他经历了曲折的心路历程,最终摆脱了命运的阴霾,挣脱了自我的束缚,走出狭小的生活天地,去关注更为广阔的人生和命运,从帮助弱者的过程中,获得心灵永恒的安宁和平静。 当我们遭遇不幸,处在逆境中时,更要记得提醒自己,不要躲在角落里独自一人陷入忧伤愁闷,任绝望的蚕茧层层包裹我们的心。相反,一定要勇敢地走出去,面对外面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播撒爱和友善的雨露,在给予别人爱的同时,我们也一定能够获得强大的心灵力量。那时,我们就会发现,受益的不是他人,最大的受益者多半是自己。 让我们记住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帮助他人走出迷雾,给别人翅膀,你的生命也能飞翔。 (选自2014年3期《杂文选刊·下半月》) 1.选文的标题很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2.“他”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 句子 中加着重号词句的表达效果。 (1)这些不幸累积起来,像巨石一样沉甸甸地压在他心上,使他喘不过气来,现在的他痛苦不堪,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2)当我们遭遇不幸,处在逆境中时,更要记得提醒自己,不要躲在角落里独自一人陷入忧伤愁闷,任绝望的蚕茧层层包裹我们的心。 4.有人认为,选文中主人公用第三人称“他”来表述不好,应点明真 实姓名,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初一 语文阅读题答案: 1.“给别人翅膀,你也能飞翔”妙用比喻,生动地揭示了“帮助别人,收益自己”的主题。2.五年前的一场车祸结束了“他”的外科医生生涯。只能坐在轮椅上的“他”也曾经心灰意冷,在与一位曾经的病人的交谈中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逾越了心理难关。 3.(1)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巨大的心理压力,凸显了他的痛苦不堪。(2)“躲”富有表现力,把遭遇不幸、身处逆境时躲避起来独自悲伤的孤苦无助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蚕茧”是比喻的写法,生动地刻画出了绝望时的自闭心态。 4.不认同。因为“他”代指社会上的遭遇磨难挫折的一类人,这样写使 文章 更客观、更真实,突出了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初一 语文阅读题(二)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 ,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 端午节 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上背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⑧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选自 2014年3月10日 《甘肃日报》,有删改) 1.选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选文写了家乡端阳节时的哪些风俗? 3.选文第④段加线句子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析选文第⑦段“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中“敲”字的表达效果。 5.阅读选文第⑧段,提出一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解答。 初一 语文阅读题答案: 1.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心地善良又有点封建迷信的妇女。 2.包粽子、吃粽子、用粽子供祖先、布施乞丐。 3.对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的思念和惋惜。 4.“敲”具有动感,形象地刻画出妈妈的话对我思想认识上的重要的敲打作用。 5.问题:选文第⑧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答案:结构上 总结 全文,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抒发了对粽子、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初一 语文阅读理解(一) ①这里要说的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的一些表现,但我首先须交代一下我母亲的职业。我母亲退休前是一名声乐教授。她对自己的职业很满意,甚至可以说是热爱,因此她一开始有点不知道怎样面对退休。 ②我记得退休之后的母亲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她的退休最好别告诉我的熟人和同事。我说退休了有什么不好,至少你不用每天都挤公共汽车,又累又乏又耗时间。母亲冲我讪讪一笑,不否认她说过这话,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觉出她对于挤车的某种留恋。 ③母亲的工作和公共汽车关系密切,她一辈子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公共汽车连接了她的声乐事业,也使她几十年间饱受奔波之苦。在中国,我还没有听说过在哪个城市乘公共汽车不用挤、不用等、不用赶。我们这座城市也一样。母亲就在常年的盼车、赶车、等车、挤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车 经验 。 ④有时候我和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她上了车,一边抢占座位(如果车上有座位的话)一边告诉我,挤车时一定要溜边儿,尽可能贴近车身,这样你就能被堆在车门口的人们顺利“拥”上车去。试想,对于一位年过六十的妇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为啊。 ⑤我的确亲眼见过母亲挤车时的危险动作: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母亲便会让过车头,极近地贴着车身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她替我着急;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对于她在上车这件事上的比我机灵。 ⑥她这种情态让我在一瞬间觉得,抱怨挤车和对自己能巧妙挤上车去的得意相比,母亲是更看重后者的。她这种心态也使我们母女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总仿佛不是母女同道,而是母亲率领着我上车。这种率领与被率领的关系使母亲在汽车上总是显得比我忙乱而又主动。 ⑦近几年来,我们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逐渐得到了缓解,可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仍是固执地使用她多年来练就的上车法。她制造的这种惊险每每令我头晕,我不止一次地提醒她不必这样,万一她被车剐倒了呢,万一她在奔跑中扭伤了腿脚呢?我知道提醒的无用,因为下一次母亲照旧。 ⑧每逢这时我便有意离母亲远远的,在汽车上我故意不和她站在(或坐在)一起。我遥望着母亲,看她在找到一个座位之后是那么的幸福感十足。我母亲也遥望着我,她张张嘴,显然又要提醒我眼观六路留神座位,但我那拒绝的表情又让她生出些许胆怯。我遥望着母亲,遥望她面对我时的“胆怯”,忽然觉得母亲练就的所有“惊险动作”其实和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有关联。 ⑨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母亲就总是拥挤在蚁群般密密麻麻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拥挤着别人,也被别人拥挤:年节时买猪肉、鸡蛋、粉条、豆腐的队伍;凭票证买月饼、火柴、洗衣粉的队伍;定量食油和定量富强粉的队伍;火车票、长途汽车票的队伍…… ⑩每一样物品在那个年代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支队伍都可能因那些珍贵物品的突然售完而宣告解散。母亲这一代人就在这样的队伍里和这样的等待里练就着常人不解的“本领”而且欲罢不能。我渐渐开始理解我母亲不再领受挤车之苦而形成的那种失落心境,我知道等待公共汽车、挤上公共汽车其实早已是她声乐教学事业中的一部分。她看重这个把家和事业连接在一起的环节,并由此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护”。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就像在从前的岁月里,她曾为她的孩子、她的家,无数次地排在长长的队伍里,拥挤在嘈杂的人群里等待各种食品、日用品一样。 不久之后,母亲同时受聘于两所大学继续教授声乐。她显得很兴奋,因为她又可以和学生们在一起了,又可以敲着琴键对她的学生发脾气了,她也可以继续她的挤车运动了。我不想再指责母亲自造的这种惊险,我知道有句老话叫作“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幸福,对于母亲来说,一定程度上源自对于挤公共汽车的“ 爱好 ”。 (选自2013年12期《杂文选刊·下半月》,有改动) 1.选文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讪讪”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的“上车经验”。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 句子 中加着重号词句的表达效果。 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母亲就总是拥挤在蚁群般密密麻麻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 4.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选文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初一 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母亲因“我”的反驳无言以对,从而感到害羞(或不好意思)。 2.看见车来了,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让过车头,极近地贴着车身随车奔跑。车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 3.运用比喻,把“队伍”比作“蚁群”,生动具体地刻画出队伍中人数多、人员密,反映出那个年代物质的极度困乏。 4.爱家、爱声乐教学事业、被社会磨练得吃苦耐劳、精明能干的人。 5.内容上点明 文章 主题,结构上照应题目。 初一 语文阅读理解(二) 林老师: 请原谅一个家庭主妇给您写这封信。 写信是因为三天前,我初次发现小儿振亚带回的饭盒中有一块萝卜干,当时我以为那是午饭时同学们互尝菜味所交换来的。可当第二天饭盒中的残羹又是萝卜干时,我不免生疑。第三天,就是昨天早上,我装进饭盒里的有一块炸排骨。但下午振亚带回的饭盒中,依然是萝卜干。 我想这是有人在干着偷天换日的勾当。林老师,您或许知道,我的丈夫靠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家人,因此在每天给他们父子俩的饭盒里,无论装入的是一块排骨或者一只鸡腿,我都会想到它来之不易。我求您多费心,查明是哪个孩子干的。为了您调查方便,我想告诉您,今天早上我在饭盒里装进了一个大肉丸。您可以看看,到底是哪个孩子在吃这个大肉丸? 敬祝教安 朱××上 朱太太: 当您的信送进来时,孩子们正吃着午饭。现在我以无比轻松的心情写信给您,我捉到那“贼”了。 三天前吃午饭时,刘毅军站起来说:“老师,有人拿错了我的饭盒。”我抬头望去,那个饭盒里是一只红烧鸡腿,确实不会是刘毅军的。我便对同学们说:“谁拿错了饭盒?”没有人来认。我只好叫刘毅军吃了再说。毅军津津有味地吃着鸡腿。他没有父亲,靠寡母替人缝补度日。如果不是有人拿错了,他哪里能有鸡腿吃呀! 可是第二天,当刘毅军打开饭盒,又惊奇地喊着有人拿错了。今天的是一块炸排骨。我问毅军自己带的是什么菜,他很难为情地说:“只有一些萝卜干!”还是无人认领。我也纳闷起来,刘毅军也以想不通的样子吃下了这顿排骨饭。今天,当我们正为那个大肉丸惊疑时,您的信来了。 我读完您的信,良久不能自已。我顺着饭厅巡视一番。走到那个圆圆小脸蛋儿的孩子面前,这孩子抬头看见了我,有点做“贼”心虚。我在他耳旁悄声问道:“萝卜干的滋味怎么样?”他先是一惊,随后回答我:“很甜,老师!” 很甜!我回味着他这句话,抿嘴笑着走出饭厅,可是身后响起了跑步声。“林老师!”他跑到我面前,“老师不要讲出去吧,刘毅军天天吃白饭配萝卜干,所以……”您现在已明了了吧。您要我调查的那个“偷天换日”的孩子,正是令郎朱振亚自己! 我答应了振亚的请求,心情却无法平静。 我想,虽在如此纷乱丑恶的人间,善良的本性却并未从我们的后代身上失去,这是多么令人喜悦的事情。 当您看完了这封信,您会原谅“偷天换日”的孩子吗?我倒要为我的学生向您求情了! 林××上 (选自2013年第16期《读者》) 1.选文中加着重号的“偷天换日”具体指什么? 2.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中的“贼”加引号有什么作用? 3.简析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朱太太读到林老师回信后会怎样想?请以朱太太的口吻描绘一下。 5.研读加双横线的语段, 说说 该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初一 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把炸排骨等美食换为萝卜干。 2.“贼”在此处是特殊含义,属于贬词褒用,指富有爱心的更换饭盒的人。 3.“惊”字刻画出他被发现时吃惊的神态,“很甜,老师!”简单的语言映衬出人物默默助人的美好的心灵。 4.示例:真没想到,偷天换日的竟然是儿子振亚。他小小的年纪居然懂得了默默帮助比自己更苦的同学,我真为儿子的举动自豪啊! 5.前面为记叙描写,该段为议论。
语文的阅读理解题是考试里的必考内容。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一) 宗盛搞小说,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为清末最后一茬翰林,只是做了三两年,大清便倒台了,这位遗老偏又随了张勋的“辫子军”光复朝廷,直至无望,才迁回小城。祖父便日日拖了花白辫子,去大户人家纵论诗文,写写对子,也不过是为了换得一碗米酒。 好在遗老留下一堆古籍,宗盛受益匪浅。宗盛熟读经史子集,一部《资治通鉴》,口若悬河,讲到现在,回回有新花招,从不重样。 宗盛的小说,便也来得厚重。 宗盛的妻子教书,人极好,讲一口好听的嘉兴话。宗盛写小说时,埋头不出,妻子便餐餐裹了粽子。粽子里有核桃、乌枣、腊肉、蛋黄。小巧好看,且又耐吃。 宗盛好论时事,又是政协。每次开会,总是借古鉴今,就如何发展本县经济,发表宏观大论,常常一矢中的。但提案上去,往往只是被签上“此提案极有价值,请某某部门研处”,便没了下文。宗盛却不气馁,照提不误。 眼下文人的日子多过得艰难,宗盛也不例外。两个儿子均已大了,一家四口,仍挤在一间斗室。妻子常说自己裹得一手正宗的嘉兴粽子,应该到街上摆个摊儿试试。宗盛倒不清高,他说:“为商不耻,只要不奸。”却反对妻子卖粽子。宗盛一腔雄才大略,做生意也是如此。 果然有文学圈里的人来找宗盛,商议合伙做生意的事,这生意往往大得令人瞠目结舌,且往往唾手可得。宗盛便很激动,时常与来人商议至深夜,却从没有做成的时节。 时间久了,妻子不见有钱进来,且往往要打扫满地烟蒂,不免有了些怨言。 机会终于来了。 乡下某山发现银铜矿,省地质部门来测定,品位极高,只是蕴藏量不大,不值得大工程队开采。有文学青年兴冲冲地找来,手持着省里的测定文书,说已与村里讲定,承包此山,每吨矿石只需交给村里十八元,运到外地却可卖出高价。 宗盛立时激动不已,翻开县志,果有记载,说民国十六年,有南洋巨商准备投资采矿,奈何运输机械的船只在海上遭海盗劫掠,只得作罢。宗盛再细读测定文书,记载的数据与来人所说无二。有史可查,又有现代科学鉴定结果为据,还能有假?宗盛便七拼八凑借来三万元,与来人合股开矿。 没料想,几个月过去,第一车矿石出来,运到矿厂,一测,却品位极低,以十八元一吨卖给矿厂,人家也不愿收。连运几个矿厂,皆是如此。 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 背了三万元债,宗盛无心再写小说。 妻子却仍是极好,也不多言。 这时,县城的小吃兴起粽子热,一色儿挂着黄色小旗,上书“正宗嘉兴五芳斋粽子”。一元钱一只,生意极是红火。 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 宗盛却极爽快,说:“行!” 又说:“古时有卖药老人,卖的药货真价实,几十年‘言无二价’,生意却始终红火。《镜花缘》里又有一君子国,君子国里,卖的人总是嫌自己的东西不好,卖的价钱又高,请买方担待:买的人总是说卖的东西太好,卖的价钱又低,实在无法承受。我们虽不是君子国,但一要货真,二要言无二价。” 妻子也极看重品行,说:“这个自然。” 妻子裹粽子时,宗盛便在一旁督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一样不少,工艺也只只讲究,裹得严严实实,不松不垮。 宗盛便放心了。每到夜晚,便在街上摆一竹椅,置一煤炉,炉上安一钢精锅,一锅粽子热气腾腾。粽子九毛一只,一晚上能卖几百只,生意极为红火。 一星期下来,宗盛和妻子一结账,却发觉每只粽子要亏一毛钱。 妻子说:“要加价,一只一块一,好货不怕贵。”宗盛却说:“言无二价,我不卖!”妻子又说:“价不变,那料要减几成。”宗盛更是不肯:“这样岂不欺了后买的客?我不卖!” 妻子恼了,说:“你以为君子国里做得成买卖?”宗盛坚持不卖。 后来,倒是合伙开矿山的文学青年和宗盛妻子一道,将粽子生意又做了起来。他们租了个店面,料不但减了,价格也不再是言无二价,一年里都有了四个价,都是往高里涨,生意却依然红火。 初始,宗盛也时时去店里走走,忍不住要看看原料,说说言无二价和君子国的买卖,妻子和文学青年自是不理。一年下来,非但将债还了,还略有结余。 宗盛不再去店里了,又写起了小说。写作时,妻子仍然餐餐另做了粽子给他端来,核桃、乌枣、腊肉、蛋黄,依旧一样不少,宗盛吃起来,却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 不知怎的,宗盛的小说竟难发起来。写时,眼前总拂不去那位翰林先祖,拖了辫子纵论诗文,以换一碗米酒。 (选自2015年第1期《短篇小说》,有删改) 19.请简要概括叶宗盛的形象特点。(4分) 20.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l)宗盛忽然觉得自己像这矿石。(2分) (2)妻子对宗盛说:“我们去卖粽子,好哦?”言语极轻,犹犹豫豫地望着宗盛。(2分) 21.小说倒数第二段,叶宗盛吃着妻子做的与先前完全一样的粽子,为什么会“总觉得少了些许风味”?(4分) 22.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含义丰富,可以引发读者的多种理解。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9.(4分)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文学功底深厚;颇具古君子遗风,恪守传统道德;崇尚清谈议论,常脱离实际;迂腐教条,不知灵活变通。(答出一条给1分) 20.(4分)⑴(2分)叶宗盛开矿失败,感到自己同这些矿石一样无用,表现了他消沉低落、失意自责的心理。⑵(2分)妻子以试探和商量的口吻提出卖粽子的事,小心翼翼,表现了她体贴关怀丈夫,想为丈夫分忧,但又担心他不同意的矛盾心理。 21.(4分)妻子出售的粽子料减价涨,有违自己遵奉的“言无二价”“货真”的古风,(2分)叶宗盛觉得眼前的粽子也似乎沾染了庸俗之气,失去了以往纯正的风味。(2分) 22.(6分)可以有如下理解:⑴叶宗盛恪守的古君子之风在现实中落败,他倍感失落,只能从自己的翰林先祖那里寻找慰藉。这样更能突出其迂腐固执的性格缺陷,增添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突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⑵妻子事业的成功让叶宗盛反躬自省,觉察到自己与迂腐守旧的翰林先祖别无二致。这样使主人公具有了理性反思的品质,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主题也更为丰富。⑶市场经济观念与传统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和碰撞,使得叶宗盛内心困惑、纠结,对是否继承翰林先祖的遗风感到疑惑。可以引发读者对新形势下如何传承传统道德深入思考,使小说更富时代意义。(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如有其它理解,符合文意、合乎情理即可。)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二) 泗州人喜食鱼,善捕鱼。人常下水,会受风寒,年纪大,腿脚胳膊会酸痛。有病就要治,汴河桥头的许三楼就能医。许三楼治病,很少开药,他常告诫人说,是药三分毒,人生病,是身体中了邪气。有人就医,问清病因,许三楼便拿来细银针,找准穴位,扎进去。一般扎针七天,准好。 许三楼每天太阳偏西准时关门。如来晚了,不管是平民乞丐,还是达官贵人,对不起,明天再医。也有破例时候,一次,钱家当铺少爷上树掏鸟窝摔下后昏迷不醒,钱家人急抱孩子找许三楼。听见哭声,许三楼快步出屋,钱家人一见,扑通跪下,求他救人。许三楼猛一转身说,拿针来。说着话,接过银针,一二三四,银针瞬间扎下,不一会儿,孩子嘴角开始抖动,许三楼脸上露出笑意,紧接着,五六七,又飞快扎下三根银针,孩子睁开眼睛。 钱家送来白银百两,可许三楼只收十文钱。 还有一次破例。新来知府白一品腿酸疼不能站立。师爷上门请许三楼。许三楼认真对师爷说,家中病人多,实不敢离开半步,还请知府上门才好。师爷回去告诉知府,白一品没有生气,坐轿去见许三楼。 白一品亲自登门,许三楼握针出门迎接,并示意知府不要下轿,就坐在里面扎针。 一二三四……十二根银针扎上腿,白一品顿感觉疼痛减轻许多。半个时辰过后,许三楼将白一品腿上银针起了,告诉他明天还来,要接连针七天,才好。 针腿时,透过轿窗,白一品看到前来找许三楼看病的人排着长队。 第二天中午,白一品到许三楼家门外和百姓一起排队。 看见等候在外的白一品,许三楼心想,都说新知府清正廉明,关心百姓,看来是真的。自己昨天破例针腿没错,知府离开腿哪行哟?许三楼走到知府面前,要为他扎针。白一品摇头说,等吧。白一品坚持排队。许三楼很感动。 第三天再针腿时,白一品发现自己是第一个,等腿针好,看病的人才陆续赶来。几天都这样。七天后,知府腿好了。白一品开心说,这下不用坐轿啦。说着话,他从怀中掏出七十文钱,许三楼也不拒绝,伸手接下。 傍晚,许三楼收拾好银针,正准备关门,忽然从汴河桥飞奔一匹马来,跑到门前,从马上跳下一个红脸大汉。来者双手抱起许三楼准备将他送上马背。 何事?许三楼也不惊慌。随俺上山治病。不带针,去何用?红脸大汉一听,放开他。 许三楼进屋拿把银针,顺从地坐到他身后,双手紧紧抱着红脸大汉后腰。白马急驰。半袋烟工夫,马已跑到重岗山。进了山门,红脸大汉下马一看,傻了,身后坐的人不是许三楼,是个十岁男童。 男孩告诉他说,自己是许三楼的五公子,父亲坐上马后,准备亲自前来,可想到明天还有许多病人来扎针,无奈临时改变主意,让其前来,还请谅解。你也会针?红脸大汉满脸疑问。男童点头,一脸认真。红脸大汉半信半疑将他领到母亲身边。问清病情,男童拿过银针,一二三四……瞬间针已扎好。感觉如何?红脸大汉抱着母双肩,不放心地问。舒服。见母亲闭上双眼很享受,红脸大汉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连针七天,母亲腰不疼了。红脸大汉拿出金银珠宝,男童谢了,只取七十文钱,下山。 知府得知消息后,去找许三楼,让他帮助劝说山匪孙飞虎,把劫去的救济粮归还给府衙。 许三楼点头说,试试看吧。 重岗山寨。红脸大汉热情款待五公子。那可是救命粮。山上的弟兄也等米下锅呀…… 五公子告辞。孙飞虎一直送到山下。临别,孙飞虎左脸上停落一只苍蝇,他刚想伸手拍。只听五公子说,去。话音刚落,孙飞虎就看到眼前立着根细银针,针尖上的苍蝇正挣扎拍打着翅膀。有的钱该拿,有的米不能吃呀。丢下这句话,五公子飞身上马。 瞅着一路扬起的尘土,孙飞虎禁不住摸了摸左脸,感觉脸有点木。孙飞虎发现嘴歪时,满山正飘着细雨。 汴河桥头,一个蒙面人找到许三楼,求见五公子。五公子出远门了。何时回来?你的脸不是受一般风寒,要马上针。许三楼答非所问。半个时辰,取针。许三楼交代说,嘴歪最怕风寒,如你用心医治,也不必前来扎针,每天此时只须面向阳光,双手抚心,我便在家为你下针,十天,准好。 歪嘴人将信将疑骑马回山。想到一路上遇到那么多讨饭灾民,再摸下自己的歪脸,他叫人把救济米全部送还给府衙后,这才安心下来。 中午十二时,孙飞虎面南朝泗州城许三楼家方向坐好,他刚把双手放在心口,就觉得左脸上,仿佛真有银针一根接着一根扎下,半个时辰后,孙飞虎感觉左脸上针又被一根根拧下。 隔水隔山又隔城的,许三楼真能在他脸上扎针?孙飞虎不信。不过,许三楼没有骗他,十天后,他的歪嘴真的恢复了原形。 (选自《小说月刊》2013年第4期) 1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 全篇以自然、生动的叙述,交代了许三楼和五公子治病救人的经历,故事算不上复杂,但情节扣人心弦。 B 小说开头关于泗州人喜食鱼、善捕鱼的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 C 五公子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五公子深受父亲的影响,面对金银珠宝时,也只取七十文钱。 D 文章通过白一品亲自登门以及坚持排队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清正廉明、自尊心强、关心百姓的形象。 E 小说结尾处银针显露出神奇的功效,实则与前文“人生病,是身体中了邪气”相照应,使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8.“五公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9.“许三楼”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0.小说以“神针”为题非常妙,请从标题含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的角度加以探究。(8分)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7.B D 18.(4分)①推动情节发展。以五公子医治红脸大汉母亲的腰疼串起小说后半部分,让我们了解孙飞虎把救济米全部送还给府衙,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趋自然。②映衬主要人物。通过对五公子的描写映衬许三楼,许三楼有医术精湛、淡泊名利、关心民众疾苦的性格,使其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生动,从而使其在读者的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③深化作品主题。作为许三楼幼子的五公子不但继承了父亲的精湛医术,而且传承了父亲的高尚人品,既增添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答两点即可) 19.(4分)①医术精湛:许三楼问清病因,找准穴位,用细银针扎进去,一般七天准好。医治钱家当铺少爷和白一品均淋漓尽致地体现。②淡泊名利:医治好钱家当铺少爷,钱家送来白银百两,许三楼不为利益所诱惑,只收十文钱;七天后,知府腿好了。当白一品从怀中掏出七十文钱,许三楼也不拒绝,许三楼没有因为白一品知府的身份,去巴结和讨好,而是伸手接下。③关心民众疾苦。当知府找许三楼劝说孙飞虎归还救济粮,许三楼并没有推辞,设法让孙飞虎把救济米归还府衙。(回答两点即可) 20.(8分)①标题含意:表层含义,许三楼、五公子的精湛医术能救死扶伤;深层含义,能解孙飞虎等人的心结,关心民众疾苦, 救民于水火之中。②人物形象:小说中所有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以神针为纽带连结合起来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借助神针来表现的),神针使许三楼、五公子等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③情节结构: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都是围绕神针进行的。以神针为线索,使故事情节发展一波三折。④小说主题:借“神针”来赞美许三楼、五公子妙手回春的医术,也表达对他们关心民众疾苦的高尚品德的褒扬。
小学六年级说明文阅读。急急急,范文及问题、答案。
一 说明文阅读训练题
1 《 氦-3人类未来的新能源》
① 氦-3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率的核融合发电燃料。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② 氦—3是氦的同位素,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它有许多特殊的性质。根据稀释制冷理论,当氦—3和氦—4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后,温度可以降低到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在温度达到2.18k以下的时候,液体状态的氦---3还会出现“超流”现象,即没有粘滞性,它甚至可以从盛放的杯子中“爬”出去。然而,当前氦—3最被人重视的特性还是它作为能源的潜力。氦—3可以和氢的同位素发生核聚变反应,但是与一般的核聚变反应不同,氦—3在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中子,所以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科学家发现,虽然地球上氦—3的储量非常少,但是在月球上,它的储量却是非常可观的。
③ 氦大部分集中在颗粒小于50微米的富含钛铁矿的月壤中。估计整个月球可提供71.5万吨氦—3。这些氦—3所能产生的电能,相当于1985年美国发电量的4万倍,考虑到月壤的开采、排气、同位素分离和运回地球的成本,氦—3的能源偿还比估计可达250。这个偿还比和铀235生产核燃料(偿还比约20)及地球上煤矿开采(偿还不约16)相比,是相当有利的。此外,从月壤中提取1吨氦—3,还可以得到约6300吨的氢、70吨的氮和1600吨碳。这些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也是必要的。俄罗斯科学家加利莫夫认为,每年人类只需发射2到3艘载重100吨的宇宙飞船,从月球上运回的氦—3即可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据加利莫夫介绍,如果人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施从月球开采氦—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该计划总似的费用将在2500亿到3000亿美元之间。
④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内,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在这次探月高潮中,氦—3成为世人瞩目的目标。我过“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的探月仪器2004年4月开始初样研制,其中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是该探月仪器工作的重要内容。氦—3作为最有潜力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研究的重要课题。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9月,有改动)
15、为什么说“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2分)
答:
16、本文作者在《神奇的氦—3》一文中曾说:“科学家通过分析从月球上带回来的月壤样品估算,在上亿年的时间里,太阳风为月球带去大约5亿吨氦—3。”这与本文第③段开头画线句所介绍的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
17、文中大量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答:
1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氦—3是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氦的同位素(元素),同时它也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融合发电燃料(物质)。
B、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氦—3,在其聚变过程中不易产生中子并且放射性小,所以它将是一种环保型的新能源。
C、从月壤中提取氦—3所得到的副产品可以满足月球永久基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D、由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发射的探月仪器目前已进入对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的初步探测阶段。
19、假若某年后由我国发射的宇宙飞船将氦—3成功运回地面,请你根据本文介绍,用上 “月球”“氦—3”“科学家”三个词语(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写一段话,代表学生向从事开发利用氦—3能源的科学家表示祝贺或感谢。(3分)
答: (2005年临沂市)
【答案】
15、要点:①储量可观(或储量相对较大)②环保、安全 ③能源偿还比高④副产品可供月球永久基地使用(2分。答出其中三个要点即可得2分,每少答一个要点扣1分)
16、不矛盾;前者说明的是上忆年时间里太阳风为月球带去的氦—3的的总量,而本文画线句说明的是月壤中可以供开发利用的氦---3的总量。二者说明的具体内容不矛盾(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17、示例:①这些氦—3所能产生的电能……是相当有利的“几句中,用作比较的“250”“20”“16”三个数字,具体、清楚、直观地说明了氦—3的能源偿还比高,开发利用效益大。②“此外……也是必需的”几句中所列举的四个数字,具体说明了开采氦—3所得到的副产品数量大,利用价值可观。③“加利莫夫认为……3000亿美元之间”几句中,所六数字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开采运输氦—3的费用相对较低,开采的可行习惯内大(3分。举例1分,分析2分)
18、A(3分)
19、提示:开放性答案。能综合利用文中有关信息、合理串接给定的词语,符合内容要求且语言通顺即可(3分)
2
《警惕啊,无声无息的土壤杀手》
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地球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众的关注,而土壤污染看不见,而且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会显现出来。土壤污染不像大气或水污染物那样,可以直接进入人体,危及健康,而是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因为土壤里的污染物是通过食物链,主要通过粮食、蔬菜、水果、奶、蛋、肉等进入人体的,所以有的地方往往不重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然而,土壤污染比其他污染的危害时间更长,污染物质在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通过长期积累以后,其影响往往是区域性的,而且重金属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受其污染的土壤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飘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农业生产所用的化肥、农药和不合格的畜禽粪便肥料,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此外,战争之后的炸药、重金属等化学残留物,也对战区的土壤造成严重伤害。陈同斌研究员指出,世界上90%的污染物最终滞留在土壤内。
日前我国估计有1000多万公顷耕地受到污染,居然上全部可利用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矿区污染土地达200万公顷,石油污染土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土地约5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各种农业经济损失合计200亿元。
土壤污染已经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陈同斌研究员前后用了3年的时间对北京全市的土壤和蔬菜进行了大规模的取样分析研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并且已经影响到蔬菜等农产品的质量。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各种疾病。土壤污染还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选自《自然与人》,有改动)
13.土壤污染跟其他污染物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3分)
14.土壤污染物有多种,下面列举了两种,请你从文中找出其他几种,仿照示例表述。(3分)
示例:(1)播散在农作物上的化肥、农药和不合格粪便。
(2)残留在土壤中的炸药、重金属等化学物。
15.第3段中多处引用数据,你认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简要说明。(3分)
16.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对土壤污染问题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防止土壤污染的建议或拟一条警示性的标语。(3分)
(2005年浙江省舟山市)
【答案】
13.⑴土壤污染看不见 ⑵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 ⑶污染的危害时间更长。
14.⑴堆放和倾倒在土壤表面的固体废物⑵渗透在土壤中的有害废水⑶(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的有害气体和飘浮尘土。
15.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和造成的巨大损失。
16.(此题答案开放,只要能围绕防止土壤污染、告诫人们保护土壤等要点写即可。)
3
《 科学认识海啸》
任何灾难对人类来说,兴许是最好的老师。大灾之后必有大识。A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是十分有益的。
海啸,古已有之。B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形象地描述了海啸灾害降临时大海满溢、波浪立起成海墙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甫在《朝献太清宫赋》中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描述了天空乌云密布,海水立将起来、猛扑过来的态势,说明中国人对海啸早有所知。…
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风暴而引起的海面巨大涨落。“海啸”一词是常受海啸侵扰的日本人首先用的,英文海啸“Tsunami”一词是由日文音译而来。海啸的成因有三类:一是由气象变化引起,诸如强大的低气压通过时产生的海面异常升高,称为“风暴潮”;二是由地质变化引起,如地震、火山、海底断层、滑坡都能造成,称“地震海啸”,就像这次印度洋发生的海啸;三是由核爆炸、人工地震等引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核爆炸试脸,曾经诱发海喻。
但是,也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通常海啸的产生受震源条件、震源水深、震源深度和震级大小控制。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这次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
1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C)
A.中国对海啸的认识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
B.导致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各种海洋地质的突变。
C.海啸的产生往往受震源的条件、水深、深度和震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由于海啸产生的主要诱因在海底,所以它造成的危害都非常小,
15.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2分)
16.分析句子“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在文中的作用。(3分)
17.面对人类受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威胁,我们应怎么做?谈谈你的理解。(3分) (2005年云南省曲靖市)
【答案】
14.C
15.A.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B.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
16.用引用的方法既说明了中国对海啸的认识比校早,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海啸发生时的状貌。(每答对一方面给1.5分)
17.首先,要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加大对自然灾害知识宣传的力度,科学地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第三,建立自然灾害的监控和预警机制,以便科学有效地减灾救灾。(答对一点给1.5分,答对两点及以上给满分,表意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4
《路面上的新科技》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能够吸纳回收雨水的路面技术的采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一18%。德国计划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选自《百科知识》2005年第3期,有删改)
14.第2段中“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中的“不同”指哪两个方面?“各行其道”和第1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4分)
15.阅读第2、3两段,任选一题回答。(3分)
(1) 第2段中的彩色路面有哪三个作用?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2) 第3段中所说的透水路面分为三层,每层各有什么功能?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16.最后两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17.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基本铺设了彩色路面。
B.普通沥青路面的孔隙率不足4%,而透水路面的孔隙率大多为15%一30%。
C.采用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能。
D.由于透水路面优越性多,德国已把全国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2005年江苏省盐城市)
【答案】
14.颜色(或“呈暗红色”)、材料(或“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2分) 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2分)
15.(1)①美化市容(1分)
②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或“防滑并提示司机减速”)(1分)
③方便交通管理(1分) (每超过3个宇扣1分)
(2)①透水(1分) ②分流(或“回收”)(1分) ③密封(或“防渗”)(1分)
(如两题都做,以答得较好的一题给分)(3分)
16.说明透水路面的特点及发展趋向(答到一个方面给1分)(意思对即可,2分)
17.C(3分)
5
《蜜蜂与排雷》
有些动物天赋的生理机制和特殊本领,可利用来造福人类。
科学家发现,经过特殊训练的蜜蜂可以在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上大显身手。美国蒙大拿大学研究人员还发现,蜜蜂在寻找地雷以及其他爆炸物方面同样具有非凡的能力。与警犬相比,蜜蜂除了容易训练且工作起来更吃苦耐劳外,在寻找“猎物”(各类爆炸物品)的准确性方面也显得高出一筹。
目前世界各地约有1.1亿颗地雷等待排除,每年约有2.6万人因触雷而死或致残。小小蜜蜂可以为搜寻这些重大隐患开辟新路并做出贡献。
为什么蜜蜂能有这种本领?因为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的嗅觉十分敏锐,可以识别出狗无法分辨的许多种细微气体。加之这种昆虫经常是群体出动,因此在搜索同样面积的情况下,它们的工作远远比狗更有效。科学研究表明,这些“探雷蜜蜂”只需要接受短短几天训练,就可以适应搜索地雷的要求。
12.本文第2段告诉我们,蜜蜂探雷比警犬探雷“高出一筹”表现在___ 、__、
__ 三个方面。(3分)
13.善于捕捉关键词语,有助于把握主要信息,快速理解语意。上文画线句子中能概括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语是口口和口口。(4分)
14.请你另举一个利用动物本能或运用仿生学造福人类的事例。(3分)
(2005年福州市课改实验区)
【答案】
12. 容易训练(训练)吃苦耐劳 (工作)准确性高(准确性)(3分)
13. 嗅觉 敏锐(4分)
14. 示例①利用猪的灵敏嗅觉来缉毒示例 ②运用蝙蝠超声波定位的原理,研制出雷达,应用于军事、气象等领域。(3分)
二 实用文阅读训练
1.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
2.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②③段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4.第⑥段中画线的“同样的道理”指的是 。
5.针对我国人口密度高的现象,国家采取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等措施。阅读本文后,你认为,要保证我国13亿人有饭吃、有衣穿,还应当注意什么?
答案
1.中心内容是“为什么中国一直人口众多”;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2.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中国人口密度高的现实情况。3.不能删去;这两段具体说明了两种假说的具体内容及其局限性,使文章内容更加准确全面。4.养人成本较低,养人数量较多,人口密度就会较高。5.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搞好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的单产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5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请给下列语段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我曾在你的记忆中háo 啕大哭,像一个小气的孩子;也曾在你的chōng 憬里,低吟浅唱,像一个睿( )智的老人。祖国啊,现在,我躺在你宽大的手掌中,像一颗露珠,被你千年的皱纹细细摩挲(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种文化要有活力和竞争力,归根到底要激发创造力。
B.当微波炉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各种质疑声层出不穷,最危言耸听的是微波致癌一说。
C.郭孝义意味深长地说,通过“融入中原、对接上海”,他们深刻意识到品牌效益远远高于资源效益。
D.新一轮的“环保风暴”正在掀起,钢铁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达道:“先打四角酒来”。
B.不多时,只见两个到来,前面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背后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儿。
C.因为班里多了几个“女穆铁柱”,女生们无形之中就更神气了。
D.他指示说,由大家代表他:也不问问大家是否愿意代表他,这个专啃英语书的家伙!
4.(安顺中考)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防止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班全体同学专门开会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把“不再”删掉)
B.通过开展机动车使用乙醇汽油的活动,使中山市的空气更加清新。(把“使”删掉)
C.为了搞好这次活动,老师征求了同学们广泛的意见。(把“为了”删掉)
D.我们中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把“也”改为“就”)
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自《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单打二龙山、大闹野猪林、大战呼延灼等都是与鲁达相关的经典故事情节。
B.《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形象地说明了科举制度是套在封建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是戕害人心、败坏社会风俗道德的毒剂。
C.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长篇小说《选举风波》,围绕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而展开,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小说,笔调生动活泼、轻松幽默。
D.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的《山米与白鹤》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告诉我们“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
6.(黔南州中考)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7.(东营中考)下面是某名著的插图,请认真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4分)
插图出自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中的《_________》。本书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事件(不含插图中表现的内容)塑造了画面中的主人公_________这一侠义英雄的形象。
8.(东营中考)综合性学习。(8分)
材料一:据统计,A市患呼吸、心脑、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人数比例与10年前比增加了2.4倍。医学证实,雾霾中的微颗粒携病菌进入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炎症,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导致人脑功能衰老,引起如肾衰竭等生殖泌尿系统病变,进入心脏引发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损伤,对人体造成直接严重危害。
材料二:A市10年前曾被誉为“天然氧吧”,如今却遭受着雾霾严重污染。
表一 A市2014年1—3月份空气质量(单位:天)
月份 严重污染 中度污染 轻度污染 良 优
1月 5 8 8 9 1
2月 5 8 8 7 0
3月 5 9 9 8 0
表二 A市雾霾成分分析结果
污染源 热电排放 化工生产 汽车尾气 居民生活 地面灰尘 其他
所占比例 25.2% 30.7% 13.5% 12.7% 11.9% 6%
(1)综合研读以上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4分)
(2)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学校组织开展“生命与空气”语文综合性学习,请你设计一项活动;联系实际拟写一则公益广告。(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完成练习。(14分)
看自行车的女人
梁晓声
○1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 只不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 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竟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竟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11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9.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10.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4分)
11.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3分)
12.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亲情,一生的归宿
①男人处于人生最深的低谷。刚刚和妻子签完离婚协议书。六岁的儿子和她都要离开自己。他没有怨言,只是觉得对不起儿子,让他在六岁就面临这家庭的破碎。今年的经济危机,他投资的股份打了水漂,自己还背着沉重的债务,还有失落、叹息和迷惘……
②这天夜晚,他站在13楼的阳台上。望着上海这个大都市,他不到二十就离开家乡,在这里打拼了十几年,可最后还是无家可归,要到处流浪。他最后看看这个即将不属于自己的房子,明天就有人来接收了。这最后一夜里,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家,他决定回家看看,然后四海为家,因为他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的处境。
③终于回家了,母亲还是腿脚不方便,哥哥也老了许多。给父亲上完坟已是傍晚,母亲做了丰盛的家乡菜,哥哥拿出两瓶酒,母亲就开心地看着。这天,他聊得很开心,嗓子都哑了。小时候,他和哥哥晚上一起在油灯下写作业,然后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块冰糖,咬开后给他哥俩一人一半,他俩总是笑呵呵地填到嘴里,母亲总是笑。还有一次,他偷了邻居李大爷的瓜,然后兄弟二人又偷偷地吃了。晚上李大爷找到他家里来,他指着哥哥说是他偷的,哥哥就这样被父亲打了一顿。事后哥哥找他理论,他说哥哥也注意那瓜好几天了,何况哥哥也吃了……这夜,嫂子送来的棉被很暖,不知不觉他就睡着了。
④第二天,他说公司还有事要马上回去,母亲送他很远,还嘱咐他明年端午一定要回来。他只是点点头,就启动了发动机……
⑤到了村口,他不舍地往村里看。却看到哥哥急匆匆地跑来。他下了车,哥哥给他一个包裹,说了几句 家常话就走了。他上了车,打开包裹,里面却是钱。有几摞100的还有50、20的,甚至5元的,里面还有一张纸条:
⑥刚子,哥哥知道你的困难,你昨天给咱爸说的我都听到了。虽然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我想让你知道,无论有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希望。累了,就回家看看,妈盼望你端午回家。
⑦他看着包裹,虽然它对于自己欠的债微不足道,却是哥哥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从失意到现在,一个男人,终于流出了泪水……
⑧也许亲情不能永远,但它却永远真挚可贵。也许亲情没有爱情来的浪漫,但它却比爱情纯净得多。家,才是永恒的港湾,它容纳你的快乐和痛苦。如果爱情可以陪你走到最后,那么亲情,是你一生的归宿。
13.为什么说“男人处于人生最深的低谷”?(4分)
14.第③段插叙小时候和哥哥在一起的哪两件事?从全文看,起到怎样的作用?(4分)
15.“虽然它对于自己欠的债微不足道,却是哥哥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加点词语在句中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16.如何理解“亲情,是一生的归宿”?(3分)
(三) (滨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2分)
在大数据中“精准”生活
①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因为互联网、手机、无线传感器的普及,实时监测、远程协作、SOHO工作、数据管理已成为平常之事,信息像水电一样通过网络供应汩汩传输,计算机上有形的数据转化为无形的财富,深入并造福于现实生活。
②这标志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的开启。智能管理、社交网站、物联网、IPv6,当新技术风驰电掣般地驶入生活,我们如同搭上高铁列车,还来不及看清楚窗外的风景,就已呼啸着越过下一个站台。大数据应用于健康管理,几乎表征了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全部特征:电子档案高度个性化;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细分信息;远程协同记录用户的行为模式;数据挖掘预测人们的未来需要。而智能终端与“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出现,更使得行为、位置、生理数据等细微变化成为可供记录和分析的精准对象。
③尽管大数据这个名词并不新鲜,但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尚在深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雅虎的科学家发现,得益于计算 机技术和海量数据库的发展,个人在真实世界的活动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纪录。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如今,大数据的概念逐渐拓展,涵盖了从数字图像、新闻跟帖、文本记录、视频文档、社交平台互动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不仅如此,它还被视作一种能力,引发了社会和国家战略层面的深刻关注。
④大数据之“大”,不仅在于容量,更在于社会对其价值的洞悉:在大数据所重塑的后信息环境中,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世界扑面而来。正如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它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一角,绝大部分隐藏于表面之下。
⑤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察觉到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一些改变。从谷歌的流行病分析系统到沈阳浑南居民的数据查询终端,基于信息的创新成为服务的先导,连接民生,可以救助更广泛的普通大众;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手段,推动着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知,创造新的价值;作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大数据也影响到传统学科研究的分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有学者将大数据比作观察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显微镜和仪表盘。而我们看到,这个新的测量工具,再一次引领新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⑥作为发掘价值、征服数据的强大引擎,大数据所带来的更多改变蓄势待发。站在创新、竞争和生产率提高的前沿,思索大数据对于生活的意义,如何将数据、信息转化为知识,扩大人类的理性,实现技术与智能服务的跨越?如何规避风险、应对它对管理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如何借助于大数据的力量将人类的观察和理解推向“精准”,并衍生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答案还存在于人类智慧的彼此交融之中。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7.简要概括第⑤段中大数据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改变?(3分)
18.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9.第②段中加点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0.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大数据这个名词早已出现,社会对于大数据价值的认识也早已深化。
B.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可以“精准”规避风险,成功应对所有挑战。
C.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将再次引领新 的繁荣,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D.大数据之“大”,仅仅是因为它的容量大,数据大。
三、写作(50分)
21.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正义、面对危难、面对挫折、面对诱惑,我们该以怎样的勇气和精神去拷问自己的灵魂?是直面还是退避?是迎击还是躲让?是承担还是推辞?
请以“面对”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
(2)在本单元的“环保小课题研究”中,你一定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了相应的调查、研究。现在请你将自己调查的事物或现象依据你的资料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突出事物的特征,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嚎 憧 ruì suō
2.B(解析:“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微波致癌一说”在句中并没有表明是故意说的,这里宜用“骇人听闻”。)
3.C(解析:A项句号应在引号之内;B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冒号;D项冒号改为破折号。)
4.C(解析:C项是语序不当,“广泛”应位于“征求”之前。)
5.C(解析:应为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6.B
7.水浒传 大闹野猪林 拳打镇关西 鲁智深(鲁达)
8.(1)热电、化工、汽车尾气排放,导致A市空气污染严重(或每月污染天数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因为雾霾会对人体的呼吸、心脑、内分泌系统造成直接严重危害,所以A市患呼吸、心脑、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人数比例比10年前增加了2.4倍。(2)活动示例:查阅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动植物生存乃至生命的相关影响,撰写研究报告;举办“保护空气,从我做起”义务宣传活动;开展“远离雾霾,共享蓝天”征文、演讲比赛或图片展览;组织“雾霾的产生及治理”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公益广告示例:你污染空气,空气污染你;绿色是生命的食粮,空 气也是生命的食粮;一个人人戴着防毒面具呼吸的世界是多么可怕!
9.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
10.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旧迷彩服”“老式旧布鞋”“脚面晒得很黑”写出了她衣服的廉价、穿着的过时、工作的 辛苦。或:“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写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惊恐。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追”“回头看看”“慢慢走回”“捡起”“瞧”“抵”“哭”写出了她被抢后的为难、无助与伤心。
11.在叙述她免收“我”存车费这件事后进行议论。由她对“我”的信任、体谅,引起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猜度与信任的感慨,引人深思。
12.示例:①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体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②看自行车的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为她写点什么是为了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
13.①刚刚和妻子签完离婚协议书。②六岁的儿子和妻子都要离开自己。③今年的经济危机,他投资的股份打了水漂。④自己还背着沉重的债务。
14.第一件事是和哥哥同吃一块糖;第二件事是他偷瓜,哥哥挨打。这两件事都写了童年时和哥哥在一起的事情,体现了手足情深,为下文中哥哥把自己一点一点攒下的钱送给他作铺垫。
15.“一点一滴积攒”,特别突出这个词,体现了哥哥的钱来之不易,哥哥能把这些钱都给了他,体现了哥哥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体现了手足情深。
16.示例:血浓于水,亲情,是永远难以割舍的,不管时隔多久, 相隔多远,永远那么真挚可贵。无论富有与贫穷,无论幸福与悲惨,无论何时,亲情永远是人生的归宿。
17.可以救助更广泛的普通大众;可以帮助人们发现 新知,创造新的价值;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
18.打比方。把大数据的真实价值比作“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它巨大的价值还未被发现,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19.不能删去。因为“几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说明了“大数据应用于健康管理”差不多“表征了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全部特征”,删除后说法就太绝对了,不符合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20.C
21.作文略。
共享时代
共享时代1 21世纪,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许多共享资源来临,因而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共享时代”。当人们的生活与资源摩擦出火花后,它的利与弊也逐渐显露。
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共享。“滴滴打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让私家车实现共享;“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的出现,把城市变成一个毫无负担的“接力赛”赛场。便捷、环保的共享交通,人们出行和回家的脚步变得轻松。共享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起来。
科技就像一把双刃剑,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人们一边享受着共享时代带来的便利,一边却出现一幕幕令人寒心的画面:许多共享单车随意的堆放在马路边,偷盗,损坏甚至扔至河里,可见部分国人的道德和文明素质还是有待提高的。用完车后,应该按规章停放到指定地点,对它进行关锁。更应该珍惜资源,不应该随意破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提高国人素质,应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然而,无论对于一座城市还是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而言,所有共享性的事物,都是刚刚出现的事物。不管是任何一种方便了我们生活的“共享”方式,都在呼唤着人们,更加合理地管理和调配公共资源,更加文明享受方便,更加耐心地融入新的时代。
我希望科技在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素质和思想也在进步。
愿我们与共享时代共同成长!
共享时代2 随着人们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共享资源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书店这些共享资源的出现大大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也预示着“共享时代”的到了
还记得上一次的暑假时,随家人一起出去玩时的“单车之旅”。
那时,刚放暑假,天气还很闷热,那种闷热似乎现在还感觉得到。但这并不能阻挡我们出去游玩的兴致。我们出发时,天气还尚晴,我们便去公园游玩。
去公园的路上,车水马龙,却发现时不时会有人骑着共享单车,旁边的草开的很茂盛,东一片西一片,随意的铺着,高大挺拔的树木下总有那么一排排,一列列的共享单车,树木为他们遮风挡雨,科技与自然的结合却显得那么和谐,一点也不突兀。
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就在我和家人玩的不亦乐乎时,天空竟下起毛毛小雨。我们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急中生智,对妈妈说:“这附近好像有共享雨伞,我们去借几个吧。”我们惟恐雨下的更大,便心急火燎的往家赶。
奈何玩得太过于开心,力气也所剩无几,走了没多久,弟弟就经不住这“长途跋涉”,撒起娇来,我向四周望去,那一排排共享单车映入了我的眼帘,我眼骨碌一转,计上心来。赶忙跑回去向妈妈请求帮我们扫几辆小黄车,妈妈经不住我们那软磨硬泡,成功拿到两辆小黄车。
骑着共享单车,在雨中穿梭,在人群中穿行。骑着共享单车来到树下,斑驳的阳光洒在共享单车上,让我们一起共享属于我们的“共享时代”。
共享时代3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共享资源正在与我们每个人产生密切关联,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
这些共享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和轻松,但人们好好珍惜这资源了吗?并没有。
人们没有好好珍惜它。共享单车越来越多,人们却没有好好珍惜它们:用完了以后,随意将单车摆放,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也不是自己的,那我问你们:“假如有人随意捉弄你,你会开心吗?”还有的时候,有些人故意偷盗共享单车上的某些零件,害得众多单车上的都像废物一样少胳膊少腿的,那我再问你们:“假如有人打断你的手臂,折了你的腿,或在你的各个部位上进行伤害,你不痛吗?”这单单只是共享单车上的点点伤害。
共享资源为什么称为共享?就是因为那是公用的,而部分人将它占为己有,用完之后,就放在自己家,留给自己用了,这样的行为难道对吗?
我们之所以会有共享资源,那是为了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方便更轻捷的服务吗?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对待这些资源了,单车用完摆放整齐,不损害不盗取它,更不要占为己有;共享书店的书不要乱改乱画,给下一个看书的人留一本整齐有崭新的书……
让我们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珍惜资源,以善为品。让科技时代,共享时代像我们一样继续发展,茁壮成长,不让社会对人类失望,建造我们美丽又庞大的家园!
共享时代4 “妈妈,我好累呀,走不动了!你帮我租一辆共享单车吧!”咔嚓一声,车上的锁开了。那位妹妹骑上车,欢快地骑着。这现象是多么的美好啊!可是,这种现象并不是实际。虽有,但很少。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被拔了,编号也被刮了;一辆辆车子在损坏,好心人打电话报修,都没人接;小区并没停放共享单车的位置,但却一直听到共享单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共享宝马被人租去,停回来时,已经坏得不成样子。这些现象本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小男孩用斧头砍共享单车,父母却说这是小孩子贪玩没事;共享书店的书一本本流失;被列入黑名单的人一大串。这都是为什么呢?人们的素质如此差吗?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人们的道德问题。
随着桂花的芬芳,路上散步的行人渐渐增多。骑着共享单车的人也多了,在共享书店里看书的人也多了,共享一系列的东西都变成了潮流的热门。随着损坏的增多,上海的一位修匠工李伯伯看不下去了,每天一清早乘上公交车到每一个共享单车地点,背着沉重的维修袋,把附近的共享单车集中到一起进行维修,每天风雨无阻地进行着,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这一切都深深使我们感动!可是,也使我内心非常恼火,人们怎么能这般狠心?让一位65岁的老人家每天出来为你们这些人收拾后果!
虽然“共享”这一产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使我们人类变得懒散。“你会不会累啊?骑着自行车出去吧!”“没事,累了扫一辆共享单车不就行了吗?”
这一切都是共享时代造成的,如果人们能保护共享单车,那么世界就变得更美好!
共享时代5 随着街上行驶着的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出现,“共享时代”已在悄然到来: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这些共享资源无一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人们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付出一元钱,就可以骑行一天,何乐而不为?不错,这共享单车的确很方便,但这也对人有了些许不良影响。在某些方面,将人类的自私品质“发扬光大”了。大家都知道,这共享单车是有一把锁的,只有扫码后得到解锁码才能解开,但有的人不愿在网上花费一元钱解锁,就把车上的锁给拆下来,给车松开了“防火墙”,这车不就永久的为己所用了吗?这样,人类的自私也就暴露无遗了。
再来说说共享汽车,这个共享资源与共享单车差不多,只是要多花些钱罢了。不过,相比于买私家车,可是能省下一笔很可观的费用,一些“无车人士”正是看中这一点,而争相使用共享汽车。这似乎也没什么问题,对,这的确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将它与环境污染牵涉到一起,问题就严重了。
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汽车尾气!造成全球pm2·5持续上升的是什么?汽车尾气!造成臭氧层功能锐减的“元凶”是谁?还是汽车尾气!
从上面的三个问题可知,汽车尾气造成了多么大的自然灾害!如果说共享单车是在改善环境的话,那么共享汽车就是在加重环境污染与臭氧层的负担。
由共享单车、共享汽车这两个共享资源的“典范”可知,共享时代的到来是有利有弊的。在这里,我并不发表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只希望人们能合理的运用这些共享资源,让它们造福人类,而不是伤害人类。
共享时代6 父母常说:“你们这个时代的孩子真是幸福。”是的!在如今这个新的时代,我们拥有了高铁、人脸识别、扫码支付和共享资源等方便快捷的发明。而共享资源是我今天想讲的主题。
共享就是和许多陌生人共用同一件东西。共享单车则是我们最常见的共享资源。当我第一次听说有共享单车时,我非常地激动。共享单车的存在,说明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了,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了!
大家都知道,自行车是我们造的第一辆现代交通工具,在很久以前,我们就骑着自行车去到各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出现了,给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共享单车的加入,不仅遵从了老上海的样子,也让人们懂得了减少空气污染。而这仅仅只是共享单车这一种共享资源的功劳!可想而知,更多的共享资源对我们是多么有帮助。
可是好景不长,在不久后的新闻中,我看见令人愤怒、令人惋惜的一面。在垃圾场中,我看见了无数损坏甚至是严重断裂的共享单车!那残破不堪、不愿倒下的身躯,仿佛在表明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我们拥有共享时代不容易,请珍惜它们!
在这则新闻播出以后,人们似乎也像我一样被触动了,自行车的损坏越来越少。我也经常在路上看见骑着单车的人们,他们是那么快乐、那么自在。我也会被他们感染到。微风吹过,我闭上眼睛感受,连空气都更加香甜了。
共享时代是我们文明进步的一个大的转折点。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跟着进步,对于共享时代的产生,我们要接受,更要珍惜……
共享时代7 时代在进步,生活在改革。身边出现了许多共享资源,例如: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这些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
随着它们的出现,大多数人们获得了方便,却也有一部分人们只是获取了破坏公物这个陋习。
有了共享单车,曝出有小孩拿针扎满了座位;有了共享书店,曝出一些小孩把书到处乱飞,而家长则是在一旁聊天;有了共享蓝球,曝出许多学生把蓝球用完后随手扔在地上……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网站热搜被“共享”这二字霸占,那我们到底还需要共享吗?这取决于人们品德。
试想,你坐上共享单车,可却被针扎了,你是否会产生不满,亦或是厌恶,更或是憎恨?反而,你坐在一辆干净舒服的单车上,心情也会舒畅很多呢!
如果每个人都能换位思考,我们的社会将大有改良。当然,这个世上,好人占了大多。我曾看到,一个年轻人走在路上,他的身旁有一辆停在道路上,倒了的共享单车,他主动扶了起来,并拿出纸巾去拭擦座位,把它停到了单车停放区域。
弯下腰,动一动手,这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但在穿梭的人流中,只有那位年轻人愿意这样做。细微的动作却给行人提供方便,也为下一个使用者能更加舒适。即使他没有多出名,可正是有这样助人为乐的人,社会才得以进步。
少年强,则国强。只有人们都能为别人考虑,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品质,我相信,不久后,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国,将更加辉煌!
共享时代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事物已经步入了人们的生活。而许多新颖的“共享资源”,正与我们每个人产生着密切的关联。
共享,字面上来看就是“共同享受”之意。共享资源的的确确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轻松:共享单车让我们环保出行,而且价格便宜,受公众欢迎;共享摩托也是无处不在,让人们能够便捷外出。还有类似的共享篮球,共享书店等等。“共享”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凡事都有利有弊,“共享”资源亦是如此。当共享事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时,当人们享受着这些便利时,一些极其不和谐的画面却发生了。就拿当下最热门的共享单车说。
在人来人往的马路口,总有几辆共享单车杂乱无章的摆放着,或是阻挡着人们的去路,或是乱七八糟的横在人行道上,或是缺一个手柄少一个踏板的堆在地上,十分不雅观。在车来车往的街道上,总有几个人成群结队的骑着共享单车驶过马路。这不但危险,而且还影响了交通秩序。在安静的居民小区里,甚至还能见到上了锁的共享单车静静的立在高大的居民楼下……
这些种种,让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留下的却只是一辆辆破损的自行车,在风中,在雨中,轻轻的哭泣着……
共享资源给我们带来便利,我们也应该保护它们、合理运用它们——不让它们再受伤害。从我做起,用会身边的共享资源,用好身边的共享资源。让它们能够更好的为我们服务,让共享时代能够长久的留在我们身边!
共享时代9 记得20世纪到21世纪前,所有的物品都是归私人所有,然而,就在前不久,一个新词汇横空出世,那就是“共享”。共享,顾名思义,就是公共享有的物品。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越来越多的共享资源正与我们每一个人产生密切关联,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理念。
现在经常可以听到人们说:“这点路,我们可以骑共享单车啊!”以前要赞许多钱买自行车骑,到现如今只要在街头随意的找一辆共享单车扫一扫,付一元就可以随意的骑,既实惠又便利。
但在共享单车造福人类时,人们的许多问题就体现了出来。胡乱的停放单车,在共享单车上加上私锁,恶意的破坏……一件件事令人触目惊心。
在这个暑假,我去到丹麦旅行,在这个著名的“自行车王国”,同样大街小巷停放着自行车,但他们整整齐齐,还有些人按照自己单车的颜色,停放在一起,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新闻里说,几万辆共享单车放在街头,过一个月,大半的单车被人为的损坏,一部分则消失不见。这令我十分不解。接下来,“共享单车座位上的图钉”,“消失的共享单车”等等新闻出现在我的手机上,更是令我膛目结舌。
陶铸先生曾经说过:“当你在破坏一样东西时,想想修缮它需要多久。”人们在破坏单车时,大约只要一分钟。可维修它的人呢?大概要一天才能修好它,那么为什么要破坏他们呢?共享单车是一样十分便利的东西,它使我们的出行增添了一种方式,我们应该合理的去使用它,而不是去破坏它。对于其他的共享物品也是如此,何必大费周章地去破坏它们呢?
共享时代10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婴儿车……越来越多的共享资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如今的共享时代存在着“漏洞”。
共享单车是共享资源中使用率最高的产品,但是它也有“漏洞”。曾经,一个醉汉在桥上准备把共享单车扔进河里,幸亏有人及时举报,否则那辆价值三千元的单车就将沉于河底。这些放在街头的共享单车其实很有可能被人恶意损坏。
有一些使用者因为害怕下一次没车骑,把共享单车用铁链锁上,导致其它使用者没有车骑,却没有办法知道是谁锁的。
还有一些人对车上的二维码打起了算盘,把上面的二维码换成带有病毒的二维码,让使用者的手机中病毒,以此勒索钱财……
这些例子简直是数不胜数,共享单车为此受到很大的破坏,老百姓也是怨声载道。或许几年后,共享单车依然放满街头,但是真正能骑的.却只有几辆。我认为“共享”时代是要建立在社会文明的基础上的,如果人人都能遵守条约,正确地使用它们,那么使用者和共享资源的开发者才会互相受益,“共享”资源才能长远地为人们所使用。
我认为,共享时代的“漏洞”就是社会上有些人道德缺失,以至于社会的文明程度与经济、科技的发展不同步。如果每个公民都有道德意识,那么共享资源就会给予我们更多的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认为那时,才是真正的共享时代!
共享时代11 现在,我们的社会已步入共享时代。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处处围绕在我们身边。
共享工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清早,当你踏着阳光走出家门,准备上班或上学时,只要拿出手机一扫,自行车就解锁了。瞧,多方便啊!当你的手机没电了,急需充电时,只要找到共享充电宝的操作平台,按照上面的步骤,就可以获得一个充电宝了,多好啊!当下起倾盆大雨你却没带雨伞时,只要扫码就可以得到一把共享雨伞了。
但是,共享工具在造福我们的同时,也惹出了麻烦。现在在大街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共享单车混乱得倒在一起的场景,这样不仅不便于人们解锁自行车,还挡住了道路,让人们无法行走;你还会发现有大量的共享单车被损坏了,车锁、坐垫,无一幸免。其他共享工具也是一样。共享充电宝被损坏了,共享雨伞被折断了……
有些人更加过分!他们拆掉了共享单车的的车锁,将单车占为己有。共享充电宝和雨伞都是一样。还有人损坏了共享工具确抱着侥幸的态度。例如“哎呀,这辆单车坏了,没关系,反正不是我的,不用我花钱。”再例如“呀,这个充电宝被我弄坏了,没关系,反正没有人看见,我就不还回去了。”
还有一些人十分贪心。他们为了不花钱骑共享单车,就肆意摆弄密码锁,乱输密码……这些场景处处可见!
虽然共享工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但也勾起了许多人的贪欲。希望在今后,人们能够有道德心,好好使用共享工具,让共享工具更好地造福人类!
共享时代12 当今的共享资源随处可见,也往往体现了我们的责任心。——题记
最近生活中最常见的非“小黄”莫属了。在人行道上往往排列了一辆辆自行车,很多人选择骑着自行车去上班、去公园等等,认为这是极环保的“低碳能源”,而且能运动,健身,但享用好了共享单车,一定得把车完好无损地归还到周边的停车位。这是责任心的考验,让大家爱惜公共财物,还可以把它们留给一位需要者。就这样,爱就此传递开了。
离我家不远处有一家书店,紧挨着书店旁有一家24小时不停止营业的“漫书咖”。我经常去那里看书,但座无虚席,也只好坐在书架旁看书。人们有的边吃东西,边拿一本书信手翻阅起来,也同样看见大家都是静悄悄的,轻轻归还给原书架。这便是人们白天的惬意时光。
但有一天我从新闻里得知,“漫书咖”一但进了深夜,经常可见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人,他们衣着褴衫,面黄肌瘦。他们会走进那道门,直接找个墙角过夜,有时也会顶着疲惫的身子囫囵地翻一会儿,而他们并不受服务人员的待见,常常想着:“流浪人一直待在这儿可怎么办啊!”却又不好意思对流浪人拒之门外。我想,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假如互相能注意些行为举止,都能宽容对待,尊重他人,人人都会对“共享”中得到乐趣,而不会因此感到不愉快,抱怨或者杜绝“共享”。
不管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还是如何,我们必定要有那份责任心,因为有责任心,不会破坏“共享”,更要传递“共享”。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共享时代13 原本空空荡荡的人行道上,整齐地排列着一辆辆自行车,社会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把骑车出行当做生活中的常态。共享单车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促使越来越多的人绿色出行,为保护地球献出一份力。
如今,全球都在讨论环境问题,人类无休止地滥用资源,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森林数量急剧减少,物种濒临灭绝等等都是人为造成的。最近接连不断的地震似是地球母亲给予我们的最后通牒。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而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也率先行动了起来,共享资源正是其中之一。
象征着低碳环保的绿色、积极向上的橙色、轻快明亮的黄色,色彩斑斓的共享单车为街道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让原本匆忙沉闷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活力。方便快捷的扫码提车、便宜亲民的用费、随时随地的骑行等等都让共享单车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与应用。在上下班时,骑车沿着街道行驶,感受轻风拂面的清凉、街边树木的繁茂青翠、花朵的迷人芬芳。开启充满活力的一天亦或是扫除整日辛劳的疲惫。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惬意美好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热爱呢?骑车出行,既能保护环境,减轻地球的负担,又能锻炼自己的身体,有健康作为资本才能更好地生活,又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在低碳环保的同时,它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麻烦。过于繁多的单车停放在路边,造成交通的拥堵与行人走路的不便,尤其在繁华的路段,给人们的正常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不过我相信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被解决,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使用时的态度与行为,新闻上不断曝出有人破坏单车,扔到河里,把锁破坏后行窃,把原本属于整个社会的东西占为己有。这些行为都给企业的回收与维护增加了成本与不便,原本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却因某些人的不文明行为而困难重重,社会已经足够好了,我们人民的行为与文化修养却还有待提高,人民的行为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强大的关键。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不应是如此面貌。
归根结底,共享资源这件事,利大于弊,虽然前途布满荆棘,但我相信共享时代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个世界会变得愈发美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值得我们用心去呵护与热爱。
共享时代14 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这些名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正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些资源固然便利,但也为社会带来了许多难题。
现在,随着共享资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共享单车的便捷,开始使用共享单车。可是,社会上恶意破坏共享单车的人也不少。有一次,我看见一辆小黄车孤零零地躺在地上,也没有人去扶。我走进一看,这辆车的部件少了许多!轮胎,脚踏板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心想:干着事的人可真无耻!这可是公共资源,怎能占为己有呢?由此可见,这社会上素质低的人还真不少。
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都有这种事,二三线城市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呢?答案是几乎没有。今年国庆,我去了湖南长沙玩,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意图破环共享单车的人,对他不停地指责,弄得那个人十分羞愧,竟将坏自行车又修好了。我十分惊讶,为什么长沙会如此珍惜共享资源呢?因为那里共享资源较少,物以稀为贵,自然人们就十分爱护共享单车。而在上海,共享资源泛滥,人们认为这些资源很正常,就连看见别人破环它们也袖手旁观。
那么,我们应如何爱护共享资源呢?先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吧。例如,拍照上传被损坏的共享资源并让专业的师傅进行回收与处理。但最基本的规则,就是不要破坏共享资源。然后,要开始重视它们,保护它们。事实,共享资源的损坏就是人们污染环境的缩影,不要喊大口号,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最后,我们应劝阻那些不文明的人,号召他们也一起爱护共享资源,这样,我们才能共享资源,爱护资源,并享受这个独一无二的共享时代。
共享时代15 在现如今这个科研技术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经济水平在不断地上升,但在街道旁都会发现带有共享字样的物品,一辆自行车、一把雨伞、一个篮球……
为什么要共享呢?现在的人们已逐渐失去了爱护物品的意识,用完一扔,就结束了物品的“工作生涯”。共享,正是提高人类文化素养的一大方式。当你使用共享物品时,你会有要爱护它的意识:上一使用者尽到了这个义务,自己也应当为下一个使用者尽到责任。共享物品一般使用价格十分便宜,这同时也告诉了人民:自己的善举,换来的是给自己的好处。
共享确实提高了人民的素质,也带起当今社会的潮流,但有利必有弊。因为价格的便宜,人人都能使用,将共享物品占为己有,甚至给它“洗心革面”,变为自己的东西,永不归还。你问为什么,他们会回答,你打趣儿呢,这是我的东西。还有些是违法行为,大多出现在小学生身上。比如:共享单车是不允许12岁以下骑乘上路的,交通法规也有提到。小学生们通不过实名认证的审核,只能利用共享单车的缺陷来骑乘,如试密码、撬锁等,无知者无畏啊。这也许就是学生交通事故的伤亡人员都以小学生为主的原因。
共享,是国家为我们带来的便民服务。它的设计精良是大家认可而信任的,但弊端不是可以利用的。希望在对于素质低下的人的惩罚中,他们能得到教训并改正吧。
共享,是科技发展飞快时代的成品,它为我们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是我们该珍惜、爱护的。
共享,共同分享、享用。为人们带来的是什么?光明的未来,使人们更优秀的未来。
说明文阅读题目和答案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考查点: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从说明对象看,属于事理还是事物说明文?从说明方式说明语言看,属于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文艺性)的说明文。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三、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考查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常常在说明一个特征之后,会有举例。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有一、二、三……或其一,其二,……首先、其次……等形式。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作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四、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基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考查形式主要为填空。 五、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考查点:1.副词:如几乎,差不多,2.数词。 考查形式: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考查形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形式:1.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更有说服力 注意:准确≠精确 2.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的风格。 六、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七: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重视从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的能力等角度来考查。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那种纯粹说明某一知识的,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或者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的说明文入选的概率是很低的,命题者通常会依据这么两条标准选择材料:1.内容方面,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在介绍说明某一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的同时,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或者蕴涵了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2.表达方面,以说明为主,穿插记叙、描写和议论、抒情,灵活生动,可读性强。试题的编制,由传统的说明文阅读四大块题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顺序及文章结构、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逐渐转向把通用的阅读能力与文本特点结合起来设计考题,强调能领会科技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考查点:运用文中的原理进行设计、发明。 其它考查点: 1. 了解说明文中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的表达作用。 2. 诠释概念、词语,特别是科技说明文中。 下定义的形式:……是…… 方法:找出解释概念必需区别其它事物的成分,排除可要可不要的成分。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诱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如1999年卷第1题,可做如下标记:“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标记。第一处是命题点所在的位置,第二处是试题考查的内容,第三处是选择答案的标准。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如第1题b项说:“比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漏了“调节性”几个字,与文章原意不合。 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阅读题及答案:
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电子五官的作用:
1、电子鼻:辨别危险或有毒物品和诊断疾病。
2、电子舌:品尝味道。
3、电子耳:探测海底物品。
4、电子耳:探索宏观和微观世界的无穷奥秘。
二、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可是科学家制造的电子鼻比狗的鼻子还灵。(作比较)
2、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就是用声纳“听”到而发现的。(举例子)
3、通过射电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看到几百亿千米之外的天体。(列数字)
三、说明文中也会运用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设问句。
1、排比句:通过射电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看到几百亿千米之外的天体;透过电子显微镜,我们能够看到分子、原子的活动情况;借助电子扫描、电子衍射仪器,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人或动物身体里面和地球内部发生的事情。
2、设问句:你知道声纳吗?声纳是利用声波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技术。
电子五官全文:
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都是身体上重要的感觉器官。人和动物通过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嘴巴尝,来感觉和认识外部事物,在自然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一些从前看不到、听不清、嗅不出、尝不着的东西,现在都能了解得一清二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科学家发明和制造的各种各样的电子“五官”。
这些电子鼻、电子舌、电子耳、电子眼,比我们的肉体器官灵敏百倍,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人们常说:狗的鼻子最灵。可是科学家制造的电子鼻比狗的鼻子还灵。有的电子鼻能嗅出夹在邮件、包裹中的爆炸物的气味,防止意外的爆炸事件发生;有的电子鼻能嗅出极其稀微的大麻、海洛因等毒品的气味,不管毒品贩子伪装得多么巧妙,也别想从电子鼻下蒙混过关。
这些电子鼻在车站、机场、码头认真地履行着职责,也有人称它们为电子狗。
还有一种电子鼻是专为诊断疾病而设计的。健康的人呼出的气体是清新无味的,患病的人则会发出各种不同的气味。科学家和医生合作,将各类病人的气味收集、分析、汇编成图,病人只要对着电子鼻吹一口气,电子鼻根据气味,马上就能判断出你体内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这样省去了不少检查、化验的麻烦。这种电子鼻也可称作电子医生呢!
电子舌则是一种专门用来品尝味道的电子装置,能分辨出酸、甜、苦、辣各种味道。在食品厂里,它能检验配料添加得是否合理,还可品尝出食品的新鲜程度;在污水处理厂,它负责化验处理后的水是否达到卫生标准。有些东西,我们人的舌头还真不敢尝呢!
你知道声纳吗?声纳是利用声波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技术。也就是说,用“听”的方法来确定要找的东西在什么地方,离自己多远。电子耳发出声音信号或者声纳脉冲,然后对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就能知道水中哪儿有潜艇,哪儿有水雷等等。
最先进的声纳系统甚至能探测到埋藏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的炸弹或别的东西。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就是用声纳“听”到而发现的。
通过射电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看到几百亿千米之外的天体;透过电子显微镜,我们能够看到分子、原子的活动情况;借助电子扫描、电子衍射仪器,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人或动物身体里面和地球内部发生的事情。这些电子眼协助我们探索宏观、微观世界的无穷奥秘。
有了电子“五官”,人类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成为“千里眼”“顺风耳”。
扩展资料:
电子五官的文体特点:
电子五官是一篇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
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 说明文 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1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 思维方式 。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选自《 百科 知识》2015.03A,有删改)
1.阅读全文, 说说 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4分)
2. 文章 第②段画线 句子 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 、 。(4分)
3.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 方法 ,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3分)
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5分)
(1)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3分)
(2)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2分)
5.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 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 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 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D. 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阅读答案
一、1.(4分)数字时代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大脑结构。(每点2分)
【解析】文章共五个段落,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段总领下文,尾段 总结 全文,中间三个段落可分为两层,第②③段为一层,第④段为另一层。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所需信息应在第②~④段中提取。第②段首句“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引出下文内容,第②③段内容由此展开;第④段首句“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引出下文内容,第④段内容由此展开,因此我们从这两句话中提取信息即可。
2.(4分)持久思考(每空2分)
【解析】首先理解“深阅读”的含义:“深阅读”的“深”有持久阅读、深入思考的意思,“深阅读”即“持久地、能深入思考的一种阅读方式”。再联系文章第②段中“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第③段中“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来看,深阅读不同于对网络页面的浏览,而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的阅读方式。综合以上分析,再品读第②段画线句,从中找出与“深阅读”的“深”字意思相吻合的词语,即“持久”“思考”。
3.(3分)示例一:举例子,举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实验的例子具体说明了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改变人类大脑。示例二:列数据(字),准确说明参与此项实验的人数、组别和持续时间,使结论更具科学性。示例三:作比较,将智能触屏手机用户和按键手机用户使用手机后大脑相关区域的不同反应作比较,突出了使用智能手机能改变人的大脑。(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
【解析】第④段画线部分中,“在一项实验中”表明此处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对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列举……的例子,具体说明了……”的句式来表达,此处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改变人类的大脑结构;“37位”“26人”“11人”“10天”等数字,表明此处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对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列举了……数字,准确地说明了……”的句式来表达,此处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有力地证明了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能改变人们的大脑;“大脑皮层……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没有明显变化”表明此处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将……和……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句式来表述,此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智能触屏手机用户和按键手机用户使用手机后大脑皮层的不同反映进行比较,说明了使用智能手机能改变人的大脑。
4. (5分)(1)运用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数字阅读对耐心的危害程度之深。(比喻1分,语言特点1分,说明对象的特点1分)
(2)“不断”表示连续、不间断,准确说明在智能手机上频繁地敲打会持续改变人的大脑。(释词1分,分析1分)
【解析】第(1)句中“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堪称”是一个比喻词,连接其本体“数字阅读”和喻体“耐心杀手”,将数字阅读对耐心的严重影响表现得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第(2)句中“不断”有“连续、不间断”的意思。联系前文,“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指的是在智能手机上反复敲打,“不断”一词说明了这种看似简单的反复敲打会塑造、改变人们的大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4分)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A项的内容在文中第②段,原文是“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文中并没有指定是“翻阅网页”,故A项前半句表述错误,后半句原文为“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文中并没有把大脑拽回去的意思,故A项错误。B项的内容在文中第③段,联系文章看,应该是: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这种跳跃性阅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甚至谈不上逻辑。B项误用因果,错误。C项的内容在文中第⑤段,原文是“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与C项表达的意思一致,正确。D项的内容在文中第⑤段,原文是“多动症……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中只是说多动症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有密切关系,并没有说是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导致了多动症等现代疾病,错误。故此题选C。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2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
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⑥一肆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而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妈奶的话去。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术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维持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想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全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金被割完,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物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
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开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当现代机城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6.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妇的人物形象。(3分)
17.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18.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2分)
19.选交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2分)
20.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参考答案:
16.(3分)生活简朴、善良厚道、勤劳肯干、技术过硬。
17.(3分)运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渲染天气的炎热。衬托麦客夫妻在烈日下劳作的艰辛。
18.(2分)称赞与赞美之情。
19.(2分)交代麦客夫妻出来当麦客的原因。
20.(4分)表达了对麦客品质的微美,对远去的童年生活的怀恋。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3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15.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16.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1分)
17.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8.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2分)
19.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2分)
15、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6、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2分)
17、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1分)
18、举例子、列数字。(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1分)
19、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2分)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归纳相关文章:
★ 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20整理归纳
★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
★ 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归纳
★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 说明文阅读练习附带答案整理归纳
★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归纳
★ 高中说明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整理
★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
★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附带参考答案整理
★ 记叙文阅读练习题以及参考答案2020整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