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汽丰田租车,从消费市场向战略市场转型,2023 年丰田做了这三件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22 18:03:56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售价74.8W!加一次氢能跑780公里,丰田这台车真不赖

就在前不久,广汽丰田开放了Mirai的租车服务,作为一名汽车编辑自然不能错过这次与氢燃料电池车面对面的机会。一天700的租车费,着实心疼。要知道700块钱租一台宝马奔驰都不在话下,那为何我会选择租一台丰田MIRAI呢?那租一台MIRAI到底值不值?
电动车大受追捧的的当下,人们更愿意相信电车就是现今环保和经济的最优解,其在各方面都逐渐做到了与燃油车相差无几的体验,某些部分甚至已经超过后者。而氢燃料电池车作为一个准“新生事物”,人们对其更多的印象是:“这不就是移动炸弹么”对其的认识还较为陌生。
诚然,小编曾经也对氢能源车有着相同的“偏见”,但这“玩意”到底炸不炸,谁知道呢?而另一方面,氢燃料电池车在环保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其只需要加入高压氢气,而后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到最后只会生成“H?O”,也就是水。可以说,在氢气收集、利用以及相关排放物产生等整套流程中,氢能源车都是非常环保的。
租它,无非是因为它与小编的环保主义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形式,势必需要更多人知晓其存在。
?
花700块钱,当了回大冤种??
在得知租车费是700一天的时候,小编也试着在各大租车平台看了看700块钱能租到其他什么车型,果然,保时捷Cayman、奔驰C级(进口)、奥迪TT以及宝马Z4等众多豪华品牌车型都可以直接拿下(节假日价格稍有波动)。那我为何还是选择租一台丰田MIRAI呢?它没有十分精准的操控,没有很亮眼的外观,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对它身份的好奇,想知道作为一台氢燃料电池车,在驾驶层面以及乘坐上到底有何差别。
在经历了1个多小时的地铁通勤后,到了南沙的广汽丰田店,通过在“南沙氢跑”小程序上完成注册以及下单等操作后,很快就能拿到实车,整个流程都是非常方便快捷的。当拿到车时,却被告知小编是该车的第五位试驾者。可见从去年9月在国内上市,这台车的的曝光度着实太低。工作人员和我们聊了许多,包括车子本身状态,一天不能行驶超过150KM、还有需要加氢时必须提前联系工作人员。这些点无疑都时刻提醒着我们,这是一台氢燃料电池车。
而在我们的整个试乘试驾的感受上,也是十分满意的。从本质上讲,它就是一台电车。驾驶起来的感受就是一气呵成,并不会有多少拖泥带水的感觉。电门踩下去之后,就会伴随着电能的输出,不会有太多的延迟。再说到转向上,转向灵敏度适中,不会觉得很沉。而在转向精准度上,更多的就是家用车的调校,虚位存在但不大,不然给人不适感就会严重。从上面的试驾感受来看,MIRAI完美诠释了丰田深厚的造车功底。
说到配置,后排的中央扶手箱控制面板不得不提。其中座椅通风以及座椅加热均有配备,这点兴许是考虑到了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再者14扬声器的JBL高级音响系统,也能让后排乘客在旅途中享受片刻的惬意。反过来想,考虑到这台车74.8万的售价,这些配置的配备似乎也是理所应当的。
丰田MIRAI这款车,在各个方面都已经符合一台行政车的定位,小编也十分看好这台车的市场前景。然而较高的售价以及加氢站的数量分布或将影响这台车的销量,如果读者你是环保主义者,或可以支持一波。
对了,这次的加氢过程就不给大家赘述了,毕竟工作人员再三叮嘱,如需加氢请提前与其联系。我们将在下次试驾机会中给大家出一期更为完整的氢能源车使用体验,敬请期待!
?租车试驾体验上的感想?
其实,整个租车流程体验上,还算比较好。尽管得跑到南沙这种远郊区来试驾,但是考虑到加氢站的因素,所以也就释怀了。要不是偶然间从同事得到可以租车这个消息,可能现在都不知道这车能开上路了。或许广汽丰田官方应该在宣传营销方面多下功夫,加大力度宣传,不是C位至少也得是在副C位上了吧。这台车来到国内,真可谓是意义重大。毕竟在国内能上路的氢能源乘用车,MIRAI还是独一份啊。其他车企的氢能源车大多还停留在研发,还真的没有实车试驾呢。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租车费用的问题,受限于成本因素考量,这74.8万的高企售价小编能理解。但是这动辄将近700的租车费,还是大大提高了人们接触这台车的成本。租金的降低,或许还能带来租车单量的提升,从而为新车的销售成交带来可能。
再者,广汽集团推出的专线巡游新路线目前为止仅在广州市,如果其他地区的氢能爱好者要想体验,可能还真有点难。希望后续还能推出更多城市的定制巡游线路,让更多的人了解丰田MIRAI。
?
写在最后?
广汽丰田大力引进了丰田MIRAI,意在打开中国的氢能源乘用车市场。在前期遇冷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开展这种专线巡游的活动是极其明智的。不仅能让潜在消费者接触到实车,也为其他车企的氢能源市场发展打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新氢年Auto,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丰田转型“移动出行”按下加速键 首站海南

1月14日,丰田海南出行有限公司在海口开业,标志着丰田在华首个出行服务业务正式投入运营。
T3出行、如祺出行、有鹏出行、耀出行 StarRides……2019年受寒流重创,中国车市以8.2%的跌幅收官,在市场大环境低迷的情况下,保持快速增长的移动出行服务市场,为车企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早在2018年1月的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丰田就宣布由汽车制造商向移动服务提供商转型,经过两年酝酿,向来作风谨慎的丰田终于踏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讲究“谋定而后动”的丰田汽车,2020年伊始对在华三大车企高层进行大调,标志着保守的中国策略变得激进。
面对中国这一巨大的移动出行市场,丰田的移动出行业务是如同电动化策略一样快速全面推进,还是另一种打法呢?
加速向移动出行服务供应商转型
我国车市经历高点回落的同时,移动出行领域却是另一番景象。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7亿,较2018年底增长670万;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3.39亿,较2018年底增长633万。
移动出行市场的快速增长,源于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以及交通压力的越来越大,移动出行正好填补了目前出行服务的痛点和空白区域。
2012年,中国汽车租赁行业的市场规模还只有248亿元,到了2016年,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截至2018年年底,已经达到了802亿元。
加上出租车、网约车、专车等产品,整个移动出行市场的规模更是令人吃惊。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出行服务市场规模达2010亿元,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2年将达5036亿元。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全球移动出行服务市场将形成15000亿美元的规模,假设中国市场按占比1/4计算,规模将达到近4000亿美元(约合25000亿元)。
移动出行服务行业正在而且未来也将迎来高速发展。
自2015年奔驰在法兰克福车展上宣布“将从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互联网出行服务商”起,正式拉开了车企转战移动出行的帷幕,丰田、大众、通用、宝马等跨国车企巨头纷纷宣布转型。与此同时,人口规模最大、出行需求最多的中国市场,成为所有跨国车企和中国本土车企小试牛刀的目标。
比如,宝马在成都推出自营专车出行服务 ReachNow,并借国内成熟平台Evcard 来提供使用宝马车辆的高端分时租赁业务;奥迪在北京上线了“奥迪出行 Audi on demand+”,提供分时租赁服务;戴姆勒则携手吉利推出“耀出行 StarRides” 的高端出行服务(类似高端专车)。
丰田此前就已携手国内的滴滴展开合作,2019年还与滴滴、广汽丰田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开展面向网约车司机的车辆相关服务。
伴随着中国业务的独立运营,丰田需要加快“中国速度”,向“移动出行服务供应商”转型。出行服务已经成为丰田在华事业的重要一环,而中国市场也将是丰田企业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地区。
谨慎布局 暂未涉及网约车和专车
“海南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游客很多,对租车业务需求大,适宜开展相关业务。”丰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前川智士解释道,丰田将在华移动出行服务首站放在海南,是经过深入调查分析而做出的决定。
据介绍,以旅游业为支柱的海南省,预计2021年游客规模将突破1亿人次,旅游消费处于全国上游水平。故此,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丰田金融、中升集团以及嘉华集团,成立丰田海南出行有限公司。
不过,向来保守谨慎的丰田,在布局移动出行市场时,也显得颇为谨慎。与国内的“如祺出行”、“T3出行”等出行平台一上来就推出网约车不同,丰田海南出行初期业务主要是短期租赁、礼宾接送、长期租赁,暂未涉及网约车、专车。
与传统汽车租赁公司不同的是,丰田海南出行所有车辆的保养维护与维修均在丰田或雷克萨斯品牌经销店完成;负责接送服务的司机、以及接待等工作人员,均为通过丰田和雷克萨斯品牌服务标准体系培训的经销店员工。不仅如此,所有服务车型均为新款新车,并且标配行车记录仪和倒车影像功能等。
与BBA、大众相比,丰田的海南出行出现得显然有些晚,比如大众旗下出行品牌摩捷出行,目前已经运营一年多时间,丰田的出行服务是否推得有些迟?
前川智士表示目前出行服务行业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汽车厂商也都还处于试点阶段,都面临许多挑战和课题,因此不存在早晚的问题。
“海南的出行服务公司是丰田在出行服务方面的一个试点,我们会积极探讨合适的城市,提供适合于当地的服务。”对于丰田出行服务未来中长期的规划,前川智士并未透露,表示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外公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丰田与小马智行成立合资公司 推进Robotaxi商业化落地


易车讯 8月4日,丰田中国与小马智行、广汽丰田就成立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相关事业合资公司一事签订协议。
该合资公司将于年内成立,投资总额预计10亿元人民币以上,计划推出以广汽丰田生产的丰田品牌纯电动车辆为原型车的Robotaxi车辆,配备丰田T-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PCS(预碰撞安全系统)功能,同时还将充分发挥丰田TPS(丰田生产方式) 的优势、利用广汽丰田经销商成熟的服务运营体系,为小马智行Robotaxi的完全无人化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丰田汽车公司中国本部长上田达郎表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丰田中国和广汽丰田共同决定,与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小马智行成立合资公司,率先在中国推进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这既是丰田进行‘中国式继承与进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与小马智行携手迈出的事业合作的新一步,期待合资公司提供的Robotaxi早日上路运营,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安心的移动出行服务,助力实现碳中和社会以及‘Mobility for All’的愿景。”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表示,"自动驾驶技术现已进入全场景落地阶段,不断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丰田是国际一流的汽车制造商,在全球享有盛誉。此前,小马智行与丰田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愉快的合作经历。此次丰田中国、广汽丰田与小马智行三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将引领Robotaxi无人化、规模化、量产化的高质量发展趋势,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提供稳定的运力,助力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化及持续发展,助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迈入新阶段,为中国社会做出贡献。” ?
丰田以实现交通事故零伤亡为终极目标,从2019年开始与小马智行开展战略合作,在中国共同推进研发用于移动出行服务的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现有约200台以雷克萨斯RX450h、丰田Sienna赛那为原型车的Robotaxi,已在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由小马智行的运营平台提供自动驾驶移动出行服务。其中在北京、广州已取得完全无人自动驾驶的示范运营牌照。作为扎根中国推进电动化·智能化的重要举措,丰田中国除了将在拟成立的合资公司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外,今后还将探讨促进Robotaxi的量产化,致力于构建安心、安全的中国交通社会。
打开易车 App,搜索“真十万公里长测”,看最真实的车辆长测报告。

从消费市场向战略市场转型,2023 年丰田做了这三件事


不到一个月,2023年就要过去。这一年,各行各业都透露出不容易,汽车行业尤甚。这一年,中国车市先后经历四轮价格战,传统车企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合资品牌首当其冲。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品牌积极应对采取战略战术调整,依然表现出了强大的品牌韧性,丰田便是最显著的代表之一。
11月28日,丰田公布了2024财年上半年(2023年4-9月)财报,半年净利润约合人民币1290亿元,比中国十家自主品牌净利润之和还要高一半以上。中国作为丰田全球的重要市场,数据显示,1-10月,丰田在中国累计销量为136.4万辆,其中电动化车型销售4.8万辆,占比3.5%,丰田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5.1%,高居美系、韩系、及法系合资品牌。
今年4月1日起,丰田汽车开始启动新体制经营,增加BEV领域的投入成为转型重点。丰田新任社长佐藤恒治在财报说明会上表示,丰田汽车将在2030年前向纯电动汽车相关领域投资5万亿日元。与此同时,丰田汽车于5月15日设立BEV工厂。按照最新规划,2026年,丰田汽车将投入10款全新BEV车型,年销量达到150万辆,中国市场将成为这一目标的主要执行者。
回顾2023年,丰田在华所走出的每一个脚印,似乎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丰田直言,今后在中国市场坚定不移推进电动化产品发展。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丰田满足用户需求将不做选择题。
丰田中国如何彻底变成“中国丰田”今年年初,丰田汽车宣布新的人事调整,成为首家宣布人事大调整的跨国车企。从今年4月1日起,丰田章男卸任社长职位,出任会长职位,同时任命丰田首席品牌官兼雷克萨斯品牌负责人佐藤恒治接棒新社长职务。佐藤恒治表示,将大幅改革缓慢的电动汽车战略,将丰田重塑为移动出行公司。为了提供人们期望驾驶的电动汽车,公司“必须简化汽车的结构”。
中国市场连续8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丰田的电动化布局自然与中国市场高度绑定。4月17日,丰田在“新体制方针说明会”上提出,将在2026年前推出10款新的纯电动车型,并将在2026年前实现每年销售15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丰田汽车公司CTO、副社长、执行役员中嶋裕树表示,“这150万辆的销量目标中,大部分需要中国市场来完成。中国市场的重要程度,在我们心中是不会变化的。丰田今后在中国市场坚定不移推进电动化产品发展。”
丰田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今年上海车展前夕,丰田正式上市了bZ3车型,这是丰田bZ系列的第二款车型,而且还是丰田与中国本土车企合作开发的市场战略产品。丰田bZ3在今年3月份至10月份的累计销量为21555台,全球单月销量近6000辆,位居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销量排行前列。
此外,中嶋裕树以及上田达郎(丰田汽车公司执行役员、中国本部长、丰田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等丰田核心管理团队来到上海车展现场,其中中嶋裕树是丰田8人新团队中的技术负责人,上田达郎是中国业务板块的直接负责人。在上海车展期间,中嶋裕树代表整个丰田技术体系表示,丰田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团队进行充分信任放权。
中嶋裕树在接受汽车十三行采访时强调,“中国汽车市场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非常迅速,今后丰田在中国业务开展的工作方式不是说中国和日本商量着来,因为有中国现地的需求、中国现地的声音,只有当机立断在中国现地做决策,才能开发出令中国消费者满意的商品。”上田达郎更是明确指出,佐藤恒治与中嶋裕树对其明确表示,在中国行事不用事事请示日本总部,自己可以当机立断。?据接近丰田高层的消息人士称,这8人已经使用了来自中国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建立工作群,即时沟通问题,即时做出决策,这在丰田历史上是一次不小的突破。
在人才培养方面,并不是由日本总部派日方的技术人员过来在中国做研发,而是通过不断的研发培养中国现地的技术人员。上海车展上亮相的bZ Sport Crossover Concept?智享跨界车型就是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此外,丰田还积极加强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仅在今年,丰田与海马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丰田还与比亚迪保持着战略合作关系,目前比亚迪旗下弗迪动力提供的电机和电池已经搭载在丰田全球首款纯电轿车bZ3上。??
丰田成体系化推进在华的新能源智能化变革,今年8月1日,丰田在中国最大的研发基地,位于江苏常熟的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TMEC)正式更名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下称“ IEM by TOYOTA”)。
在TMEC改名的背后,丰田在华的三家合资公司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将共同打破组织壁垒加入到IEM by TOYOTA?主导的研发项目中。根据丰田披露的信息显示,目前IEM by TOYOTA的研发团队正在不断壮大。丰田特别重视本土研发人才的导入与培养,其中本土研发人才已经占到整体研发队伍的80%,今后还将继续吸纳更多中国优秀的专业研发人才。此次TMEC更名,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是丰田在兑现丰田在华所作出的承诺。
有行业评论人士表示,2023年丰田在华的中心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围绕“把丰田中国变为‘中国丰田’”展开,今年是丰田电动化变革的蓄力期,明年丰田的转型成果将陆续落地,一个电感十足的丰田将刷新市场对丰田的固有认知。
把“看不见”智能化战略变为用户“可看见”的感受对丰田2023年全年发展进行梳理发现,上下半年丰田完全展示出两种不同节奏风格。上半年,丰田汽车埋头苦干辛勤耕耘,实现了人事架构到战略举措的陆续布局。进入下半年,丰田汽车开始慢慢对外展示成果进展,一个外界可看得见可感知的电动化智能化变革的丰田正快步走向台前。
今年8月,丰田常熟TMEC更名事件中,对比更名前后发现,新公司名字中多出“智能电动”四个字,TMEC的更名也道出了丰田强化中国本土化研发方向。在丰田决定进一步强化智能化、电动化技术的本土研发的五大举措中,智能化成为重中之重。在智能化方面,丰田通过活用空间设计以及AI技术,加速设计、研发,努力实现有更好用户体验的智能座舱,以及更符合中国实际道路状况的自动驾驶技术、先进安全技术。此外,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为了提升竞争力,将通过“拓展本土供应商”、“改良零部件设计”、“改革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三个领域的举措,力争实现制造成本的大幅削减。
丰田将在中国的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的研发中心以及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的三家研发中心形成一体化研发体制,统一意识与行动步伐,形成人才与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
信息显示,IEM by TOYOTA经过13年发展,从设立之初至今已累计投入6.89亿美元。其中智能化、电动化领域的专属研发设施(包括设备及跑道)投入约占研发设施投资的50%,成为IEM by TOYOTA最鲜明的特性体现。据介绍,在IEM by TOYOTA拥有30多种类的测试跑道,包括高速周回路、恶性耐久路、各类性能测试的特性路、以及城市综合评价路等,全面再现中国所有路面情况。多样化的跑道资源,可支持进行更多电动化、智能化车辆的路面评价,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测试,为研发、试验、评价提供了完备的环境,大大提升研发效率。同时,IEM by TOYOTA已建造涵盖整车、动力总成、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的研发设施。为丰田智能化严谨提供充足的后劲。
在丰田常熟TMEC更名后的第三天,丰田与小马智行、广汽丰田成立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合资公司,投资总额预计10亿元人民币以上,计划推出以广汽丰田生产的丰田品牌纯电动车辆为原型车的Robotaxi车辆,配备丰田T-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PCS(预碰撞安全系统)功能,同时还将充分发挥丰田TPS(丰田生产方式)?的优势、利用广汽丰田经销商成熟的服务运营体系,为小马智行Robotaxi的完全无人化安全运营保驾护航。这是第二家围绕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在中国开展技术合资的跨国车企。
自今年开始,丰田便着手建设以中国为自循环的智能化和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2024年,丰田在华将推出两款本土研发的纯电动车汽车。之所以选择小马智行,这是因为小马智行不仅在中国与美国两地获得多项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相关运营牌照,还与多家整车、上下游头部企业合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此次自动驾驶合作中,承担用于Robotaxi的丰田纯电动车辆平台生产主体是广汽丰田,这同样与小马智行在广州的提前成熟布局有关,对于丰田与小马智行来说,未来围绕Robotaxi运行更具效率。截至2023年6月,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运营里程累计超过2200万公里,成为极具商业化潜力表现,更加有助于丰田智能化的成果落地,届时用户可以直观感受丰田智能化的成果体验。
随着新能源智能化变革浪潮加剧,无论是用户“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智能化,丰田均将智能化做到了实处,由内而外为用户提供了日系合资智能化体验感知。
新能源三线并举,丰田不做能源选择题今年广州车展,丰田携旗下bZ系列、全新第九代凯美瑞、全新皇冠Sedan等展车亮相,形成覆盖纯电、混动、氢燃料等动力的全覆盖。相比于过去几年新能源市场对于纯电路线的追捧,丰田一直选择比较务实的技术路线——混动技术。4月上海车展期间,一汽丰田对外展出搭载第五代智能电混双擎技术的新卡罗拉。与过去数代混动技术围绕“油混”概念打造不同,此次智能电混核心是实现混动技术全面“电混”,并且继续保持丰田混动技术的平顺、可靠、静谧等优势。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曾预测,随着中国排放法规不断提升,加上全球碳中和对汽车能源转型的要求,未来汽车市场将形成三分之一混动、三分之一插混、三分之一纯电的消费格局。佐藤恒治表示,丰田并不会一举将重心转移到纯电动汽车,而是维持视各国家和地区特点提供油电混合动力车(HEV)、氢燃料电池车(FECV)等多种选项的“全方位战略”。丰田汽车是铆足了劲要实现“新体制方针说明会”所提出的目标。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35.2万辆和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7.8%,市场占有率达到30.4%,且新能源三大技术路线车型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高增长态势,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新能源的汽车仍有很大容量空间。
为此,丰田汽车于今年5月成立了一个专门攻坚纯电动(BEV)技术的组织——BEV Factory。在BEV Factory首场技术说明会上,BEV Factory公布了多项次世代汽车黑科技,包括固态电池。据了解,次世代BEV对电池、平台、制作方式进行全维度创新,作为“BEV游戏规则改写者”的全固态电池,在交流会上,丰田宣布已在全固态电池上取得重大突破。丰田官方表示,固态电池已经研究成熟,并找到了最新的材料以提升电池的耐用性,解决了固态电池的寿命问题。核算成本后,丰田将全面进入面向量产研发的阶段。丰田全固态电池充电不到10分钟,即可行驶约1200公里,而且电池耐用年限可达10年左右,是目前年限3年锂电池的三倍以上。同时,丰田还会将全固态电池用于混合动力车上,使混动车型在充电十分钟的情况下,续航能力提升至1500公里。按照规划,丰田全固态电池将搭载到BEV车型上,并挑战于2027-2028年投入实际应用。
除了制定纯电车型目标,发力纯电产品技术外,对于视为新能源终极路线的氢燃料电池技术,丰田在华积极加强产学研企的合作。今年3月,丰田与海马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两者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对此丰田中国回应,在与海马此次的合作中,丰田是零部件供应商的定位,将Mirai的乘用车氢能驱动系统提供给海马,海马则在它自有车辆的平台和框架上进行搭载,然后再结合海南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地域性政策,进行实际运营。
丰田于7月起成立氢能Factory,从销售,研发,再到生产,都在One Leader统筹之下,实现信息通畅、当机立断的决策体制。丰田预测到2030年欧洲,中国,北美的氢能市场规模将爆发式增长,燃料电池市场面向2030年规模也将迅速扩大,达到每年5兆日元的水平。丰田将使用MIRAI的氢能部件,推进燃料电池的对外销售,在2030年预计达到10万台的外销订单规模,其中大部分来自商用车。丰田认为,氢能的成熟推广离不开商业化应用,丰田将综合次世代的氢燃料系统、技术进化、量产效果和【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十三行,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如祺出行用的是什么车型?

目前,如祺出行的运营车辆均来自广汽集团,涵盖广汽新能源GE3 530、Aion S,广汽丰田雷凌双擎等多种优质车型
如祺出行的车是否有安全监控,司机是否经过专业培训,此公司是否有名牌高档车服务
变了味的网约车——广汽集团的私企盈利行为,没有像优步,滴滴,滴答等网约车那样整合社会闲置资源,缓解交通压力。反倒是为了自己车企赚钱,增加了交通负担。如果所有车企都搞自己的专属网约车,国之交通将疲惫不堪也
如祺出行是广汽集团旗下出行品牌,采用广汽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车型。按政策和发展方向看,营运车辆包括出租车、公交车、网约车、城市物流配送车,都要新能源车。深圳、东莞走在前面了,广州也在大力推动。
如祺出行的相关亮点
据了解,如祺出行拥有多重服务保障:全流程安全保障体系;司机、车辆实名认证严格准入,信息双重核验;行程异常预警、实时位置保护;基于智能化数据系统,建立高危人群数据库。
1、专车:为用户提供优质、便利、安全的出行服务。
2、顺风车:为用户提供实惠、高品质出行体验。

日本移动出行展上的丰田,全方位电动化战略改变未来

?
在JMS上展出的一系列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与产品,不仅展现了丰田的技术资产积累和研发架构改革的成果,也展现了丰田对未来的思考。
文 /《汽车人》孟华
历史悠久的东京车展,时隔4年重新举办,并更名为“日本移动出行展(JMS)”,参展商达到创纪录的475家,全面超过了2019年。
之所以更名,表面看来,主办方希望吸引更多参展商和人群的关注;而实质上,日本汽车巨头们可能希望借此机会透露对未来趋势的思考,并展示转型的决心。
丰田面向未来的产品阵列
本次车展,丰田参展阵容空前庞大。丰田展出了两款电动概念车:FT-3e(SUV)和FT-Se(跑车)。丰田相信,未来的移动出行将不仅仅是提供实体的交通工具,更是与每位用户个人价值观紧密一致的生活上的合作伙伴。
FT-3e的设计语言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款城市SUV采用了硬朗而简洁的风格,分布式信息显示,强调多样化定制和数字信息的无阻滞流动。
就连以往强调性能和速度体验的跑车,在拥有强大的空气动力学外形和出色操控的同时,也提供了新一代沉浸式座舱和高可视性信息显示。
一代传奇车型LAND CRUISER Se,也实现电动化。长度超过5米、三排座的中大型SUV,通常的新能源思路,会采用混动或者增程方案,而丰田出人意料地坚持纯电方案,表明其三电技术的成熟度颇高。
丰田还展示了乐高式组合变换用途的IMV0纯电概念车,它可以是商业皮卡,也可以是移动咖啡店或者“胶囊惊喜”(CAPSULE BAR)。客户只需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实现变形、变场景功能,环保、驾驶乐趣兼得,并让客户自行开发出更多适用场景。丰田着意打造不一样的电动未来。
此外,丰田还为智能化适配商业运输与多样化满足个人出行带来了解决方案,展示了未来移动出行概念车型「Kayoibako」,“KAYOIBAKO”以高效的适配能力,呈现了如何满足用户从商务到娱乐的需求。
研发整合,生产变革和新技术积累
在外界看来,本届车展上丰田电动化产品的全面绽放似乎来的让人猝不及防。而实际上,丰田这几年在经营架构、研发体系的基础上,正在积累大量电动技术资产。
眼前的一切,是此前一系列投入的成果,也是通向未来的新起点。在技术储备和愿景之间,搭建了实际的道路,丰田因此在JMS上的主题,被定名为“Find Your Future”(“改变汽车的未来)。
由于中国市场转向电动化的迅猛程度与市场接受度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丰田将中国视为重要市场与研发创新的重要载体。
8月1日,丰田将在华最大研发基地“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更名为“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简称:IEM by TOYOTA)。
看似简单的更名,实则在更名的背后,丰田将中国的三个合资公司(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的工程师打破组织壁垒加入到IEM by TOYOTA主导的研发项目中。
据统计,IEM by TOYOTA从设立之初至今已累计投入6.89亿美元。今后,丰田将着力推进包括TOYOTA bZ纯电动专属系列产品在内的更多节能、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加速打造数字化、智能化、AI定制化的全新丰田智能座舱并拥有世界一流的测试场地。
丰田汽车社长 佐藤恒治
在JMS上,今年上任的丰田汽车社长佐藤恒治在回答记者提问中表示,丰田将继续采取多路线转型战略。
丰田对电动化的理解一直是多元化的。为了实现碳中和,丰田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深化全方位电动化战略,通过BEV、HEV、PHEV、FCEV多种技术路线完善电动化布局。一方面,作为全球企业,丰田必须考虑每个区域市场的未来需求;另一方面,不同路线都有自己更擅长的场景组合,以此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丰田以稳健全面的产品策略和不断积累的深厚技术,夯实自己的基础,避免盲目追求单一路线造成的其他产品技术缺失,以理性的态度和长远的目光看待市场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自己的道路。
而BEV方面,需要采取全新的开发方式,否则只停留在“更换动力系统”这个层面上。未来,丰田的电动产品开发模式,将有巨大转变。这与丰田大动作整合研发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
通过次世代电池和“音速技术”的融合,实现1000公里续航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实现让BEV也能拥有令人兴奋的操控能力,凭借只有主流大厂才能做到的技术,带给消费者惊喜和乐趣。丰田已经指出路径是轻量化、低重心、优化配置空间和视野。在电动的前提下,这将是有价值的挑战,而丰田正在用实际行动迎接挑战。
此外,丰田在再制造技术方面大胆尝试,将全新打造三大模块的车身结构,采用一体化铸造技术、车身模块化技术、自动移动生产线技术,实现电动车制造方式的转变,而且这个过程也正在改变丰田自身。
今年丰田新体制发布之后,非常强调“继承与进化”。不仅要继承的是“安心”、“可靠”的品牌基因,也要继承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进化的则是围绕电动研发和生产方式。这意味着丰田要回到造车的基本原则上来,创造电动车独有的价值。
面向未来,自研与合作并行
丰田始终面向的是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此本地化是丰田考虑的重要因素。
虽然挑战很多,但丰田不会因为某个领域比较复杂而选择不去开发,丰田将采取自研和与伙伴合作并行的做法来拼贴自己的版图。
在智能化领域的研发,丰田开始倚重“中国智慧”。今年8月份,丰田中国与小马智行、广汽丰田就成立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相关事业合资公司一事签订协议,推动无人驾驶的实际应用。
Robotaxi将成为丰田智能化未来图景当中的一个。丰田希望并有能力带动所有人参与到这一未来图景当中,这里面蕴含的思想,不仅是推出移动载具,更推出的是富有个人印记的生活场景。
就在不久前的10月中旬,丰田宣布与“出光兴产”合作,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速度,并预计将在2027-2028搭载到BEV上。据了解,两家公司在全固态电池和其材料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方面的专利数量均居世界顶级水平,双方希望通过强化合作来达到国际标准。
回过头来再看丰田在JMS上展示的一系列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不仅展现了丰田这一段时间技术资产积累和研发架构改革的成果,也展现了丰田对未来的思考,即电动化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生活。
由此可见,丰田全方位电动化战略的指向,在于改变未来出行方式,即共创型未来移动出行社会,新技术资产将创造多元化体验价值。这样的思考,决定了丰田在探索积累新技术新应用方面拥有更强且更持久的执行力,并以此获得汽车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腾讯与广汽丰田联合推出车主服务专区 支持微信远程控车

易车讯 日前,腾讯与广汽丰田联合推出“广汽丰田车主服务专区”,基于微信中的腾讯出行服务“车卡”功能,广汽丰田车主在微信中即可享受全流程的品牌专属服务,实现远程查看车况、关车门和空调、预约官方4S店服务等。
腾讯出行服务是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整合了车主日常所需的用车养车服务。其中,“车卡”服务可助力汽车品牌打造品牌定制的用户服务专区,基于微信生态打造更多新鲜、好玩的用户运营活动,与用户建立起全程互动的服务关系,探索全新的服务模式。
据了解,从即日起,广汽丰田车主可通过“微信支付-出行服务“入口,进入“腾讯出行服务”小程序绑定车辆信息,即可享受全套官方专属服务,包括实时查询车辆状态、远程控车、预约4S店车主服务等,并可参与享受一系列品牌优惠福利活动。
目前,广汽丰田大部分智能网联车型都已接入“车卡”服务,包括全新雷凌、全新凯美瑞、第四代汉兰达、威兰达、凌尚、全新C-HR、埃尔法、C-HR EV、威兰达高性能版、iA5等。
在“广汽丰田车主服务专区”,关联认证的广汽丰田车主可以通过3D车型图实时掌握车辆信息,例如车辆状态、熄火停车位置、剩余油量/续航情况、车窗/车门关闭情况等。订阅提醒后,当车辆状态异常时,例如忘关车门、电池电压异常等情况,手机第一时间就能收到提醒,并支持远程关门。在夏季或冬季时,车主可以在用车前提前开启空调。此外,还可在微信里开启一键寻车功能,找到熄火停车位置。
品牌专属服务方面,专区包含广汽丰田官方保养、试驾、租车等功能,实现一键直达。保养服务集合了广汽丰田官方4S店信息,车主不仅可以一键预约专属4S店,还能依据推荐,选择附近的4S店给车辆做保养。官方租车服务支持一键取车,夜间还能为车主送车上门。对于在售新款车型,车友们还可以抢先预约试驾。
此外,在“广汽丰田车主服务专区”里,车主朋友们还可享受品牌官方推出的各类专属优惠活动,各类礼品券、加油券、停车券每天定时放送。

长城上汽丰田纷纷布局网约车,谁能获得年轻人的心?

[汽车之家?行业]?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内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得以快速成长,并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根据《2020中国Z世代汽车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注重线上社交的Z世代,同样注重线下的社交活动,他们对于出行的需求远高于其他世代,且他们对待出行的态度更加多元化。Z世代对以网约车为代表的新型共享出行方式接受度高于非Z世代,近四成用户为高频用户。
根据共享出行业务开展模式,分为网约车和分时租赁两种模式。其中,分时租赁因资金投入量多、收益见效慢及质押金的安全性等瓶颈问题,致使中小企业的破产案例在近年来频频上演,市场困境待解;而网约车市场,自2016年开始本来已经逐渐被滴滴出行所“独占”,但由于众多主流车企的先后进入,市场迎来发展机遇,重新焕发增长活力。
而围绕汽车移动出行这一领域,各家车企在网约车业务上,到底有哪些布局?在这些布局背后,主要思考的又是什么?将来,又会朝哪些方向进一步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结合市场、政策及消费趋向等方面综合分析,来一探究竟。
Z世代意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未来5至10年,他们将全面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成为消费主力。基于此,汽车之家联手全球咨询公司德勤推出《2020中国Z世代汽车消费洞察报告》,对Z世代群体汽车消费态度进行线上线下调研,并发布“这一届的年轻人”系列文章。
基于年轻人更爱的共享出行、二手车、汽车金融等领域,我们还特约汽车行业资深从业者执笔,解析上述业务当下发展情况,并为车企下一步动作给出建议。本期行业评论员——车庸,车企研发主管,多年从事品牌战略、产品研发及市场分析等工作,擅长挖掘行业热点及趋势。
出行市场向好,Z世代接受度高
中国网约车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2012年,彼时“易到用车”、“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等网约车服务平台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在经历过激烈的竞争角逐和不断整合重组后,网约车市场也从最初的探索、培育期,跨越到当下的快速成长发展期。
在用户应用特征上,中国网约车的用户不仅在各地区分布广泛,普遍使用率较高,其年轻化特征更是尤为突出,在20~29岁年龄段的年轻网民中,网约车的使用率超过74%,远超其他大龄群体,年轻人对网约车的接受度可见之深。
根据《2020中国Z世代汽车消费洞察报告》调研结果看,对于以网约车为代表的新型共享出行方式,接近七成的Z世代受访者,月均使用频率达到3次及以上,明显高于非Z世代,而且随着频率的上升,强弱差距也愈大。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势必也成为促进网约车市场繁荣兴盛的重要推动力,未来发展前景趋势不可逆。
有Z世代车主称,由于停车不方便等原因,短距离出行时,十次约有七次会选择共享的方式。实际上,在报告调研中线下焦点访谈环节,多数Z世代消费者也表示,已经把网约车、租车当作较为常规的出行方式,他们也期望着更省事省力的智能共享出行。
因此报告认为,车企可以借助数字科技手段,需构建耳目一新符合Z世代客群消费特征的场景和氛围。现阶段需依托大数据分析,以共享出行平台作为车辆运营和出行服务提供商,并整合汽车销售、网约金融、后市场、车载娱乐、人工智能等资源,实现更低的出行成本和更高质量的出行体验。
从自由生长,向规范化体系进阶
早期的网约车,通过互联网成功连接有富裕时间及运力的私家车和有出行需求的用户,极大的提高了车主收益和乘客出行效率等,达到了多方共赢。而与其他共享经济领域发展的历程接近,最初的行业兴起,与国家在宏观设计上对创新型平台及产业一直秉承开放、包容、鼓励及服务的方针政策密不可分。但当这些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政府就需要适时出台相应的规范性办法,为行业蜕变升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仔细梳理,不难发现,正是在2016年7月由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联合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成为了网约车行业从自由生长阶段,向有章可循、合规化运营阶段转变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成为助力网约车市场乘风破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催化剂”。
随着《办法》的出台,主要地方城市也陆续发布并落实其对网约车运营平台、驾驶员及网约车车型这三维一体的具体监管措施,根据交通部信息,截止到今年4月,140多家网约平台已经取得了经营许可,全国有合法网约车驾驶员达到208万人。
全国主要代表城市准入网约车车型的监管要求
对准入网约车的限定条件(仅展示主要产品力特征)
7座乘用车排气量不小于2.0升、轴距不小于3000毫米。
车辆为轴距2650毫米以上的纯电动小汽车。
车身长度不小于4600毫米,车身宽度不小于1700毫米,车身高度不小于1420毫米,排量不小于1750毫升;
配置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前排座位安全气囊和前、后座安全带。
车身长度不小于4600毫米或者车辆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车身宽度不小于1700毫米,车身高度不小于1420毫米;
配置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前排座位安全气囊和前、后座安全带,配置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
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车辆,还应当满足纯电动续驶里程不低于100公里的条件。
采用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车辆,排量不小于2.0升,采用增压发动机的车辆,排量不小于1.8升,轴距2700毫米以上。
新能源车辆轴距2650毫米以上,续航里程250千米以上。
采用增压发动机的车辆,排量在1.5T及以上,采用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车辆,排量在1.8L及以上,车辆轴距不少于2650mm;
混合动力车辆,发动机功率不低于90kW,车辆轴距不少于2650mm。
新能源车辆,发动机功率不低于90kW,续航里程不少于200km,车辆轴距不少于2650mm。
燃油(气)车辆轴距2650毫米以上,车辆购置税的计税价格10万元以上。
新能源汽车轴距2600毫米以上,续驶里程200千米以上。
燃油、清洁能源车辆轴距2650毫米以上;
车辆购置税的计税价格12万元以上。
新能源车辆轴距2600毫米以上,综合工况续航里程200千米以上;
车辆购置税的计税价格12万元以上。
车辆轴距不小于2700毫米、排气量不小于1.8升;
车辆购置税的计税价格在12万元以上。
新能源车辆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续航里程不小于250千米。
车辆应采用7座及以下乘用车,车辆购置税计税价格不低于本市巡游出租汽车购置税计税价格。
新能源车的轴距不小于2600毫米且纯电动续驶里程不得低于150公里,鼓励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混合动力等环境友好型车辆。
而各地方对网约车车型的准入条件也不断优化,在关键产品特征,诸如车型价格、尺寸、能源类型及主要配置都做了明确要求。而从整体的政策趋势导向看,过去在该市场中占比较高的低价、经济型燃油版网约车,将逐步被以紧凑型及以上的燃油车及新能源车型所替代,其中,紧凑型的电动车更是其主推方向。
同时,针对早前社会影响恶劣的几起网约车司机对乘客犯罪事件的问题,在安全环节上,更完善的预警机制也逐渐完善,如上海市网约车监管平台通过搭建“双证”查询对比系统,对以美团打车、滴滴出行等在内的四家网约车企业完成对接建设,更好的保障乘客出行安全;而在今年7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正式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平台公司安全运营自律规范》,也标志着网约车安全相关的首个团体标准正式建立。政策及机制自上而下的走向规范化,也成为约车市场即将拉开“蝶变”的序幕。
前浪or后浪,多元化融合下焕发新活力
营销史上的传奇大师艾·里斯在《人生定位》中,曾提出过赛马理论,即如果人生是一场赛马,赢得比赛的,未必是最好的骑手,那些拥有最好赛马的骑手,更容易笑到最后。
而这个理论放到出行领域中,同样适用。面对网约车等移动出行产业的快速崛起,传统车企在这时代变革的大洪流中,如果能抓住这匹“良驹”,在汽车所在更大的交通行业中提前谋划布局,势必能成为摆脱传统制造企业刻板印象的重要机会,为未来开拓新的商业版图确立先发优势。
网约车业
主要布局动向
长城汽车
2018年8月,长城汽车发布欧拉ORA及旗下共享出行品牌“欧拉出行”,开展的网约车等业务以欧拉iQ等为主;
计划在2020年,自有车辆规模达到20万辆,覆盖200个城市。
享道出行
2018年8月,上汽集团获得网约车牌照,同年12月从事网约车业务的享道出行上线,以运营荣威ei5、荣威ERX5等为主。
2019年1月,江淮汽车旗下移动出行品牌“和行约车”上线,初期在合肥等10个城市投入江淮iEV?A50等新能源车约1万辆;
计划,到2021年,累计投入5万辆车,更多城市开展。
即时出行
2019年5月,?“东风出行”的网约车业务在武汉正式上线,同年在襄阳等地陆续投放,以东风风神E70等新能源车型为主;
计划在2021年投放10万辆车型。
2019年6月,在广州正式上线试运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主要采用传祺GE3、广汽新能源Aion?S(埃安S)等;
2019年10月,如祺出行企业版APP正式上线,为企业用户提供公务用等专车服务。
2019年7月,与腾讯、阿里巴巴、苏宁等企业共同合作的网约车等业务,在南京正式投入运营;
截止到2020年初,“T3出行”已经在重庆、武汉等地,全国注册用户超过200万人,计划在2022年运营车辆达到30万辆,以长安逸动新能源等车型为主。
2019年11月,丰田海南出行有限公司成立,布局移动出行服务(目前通过微信等可在线下单),采用?凯美瑞等中高档新车型,初期业务主要进行中短期租赁等,根据规划后续陆续开放提供负责接送服务的礼宾用车等高级别的专车服务(司机是均通过丰田和雷克萨斯品牌服务标准体系培训的经销店员工)。
戴姆勒集团
2019年12月,双方推出的高品质出行品牌,在杭州正式上线,运营车辆主要有梅赛德斯-奔驰S级、E级、C级轿车等;
计划在2020年,在广州、北京、成都等外的中国其他主要城市增加运营。
而事实上,纵观国内的主流车企,几乎都已经开始试水网约车市场。按企业经营网约车服务平台的形式看,长城汽车的欧拉出行、江淮汽车的和行约车、东风汽车的东风出行及小鹏汽车的有鹏出行等,都是选择由车企方主导,以自营自建网约车平台模式来经营,其投放车辆及布局城市数量虽然远不及当前的多数第三方出行平台,但其运行成果也算可圈可点;而另一边,中国一汽、丰田汽车等又分别通过与滴滴等现有出行公司合作的模式,展开更深层次的信息交流、产品开发协作。
在投入运行车辆的品类上看,传统燃油车型普遍较少,其中,欧拉出行及鹏友出行等仅运营电动车型,广汽集团的如祺出行等平台除运营电动车外,还提供油电混动车型等,以紧凑型的轿车及SUV车型为主;而另一边,宝马汽车的即时出行、吉利和戴姆勒合作的耀出行等,分别在成都、北京等地,运营诸如宝马5系、奔驰S级等中大型以上的高价轿车,成为提供高品质专车出行的代表。
如果说最初的出行市场,车企只是被动参与的生产者,那如今车企在网约车领域百家争鸣的势头,绝对可以说是转被动为主动的重要尝试,而按照这样的走势演化推导的话,滴滴出行当前的行业垄断地位,未来被动摇其实也未可知。
车企面临新课题,如何转为出行服务商
整车制造企业积极布局网约车业务,押注出行市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随着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的强势崛起,主流的消费模式及形态发生激变。正如《圈层效应》中所说的那样,只有懂得理解并讨好消费主力95后这一代年轻人,未来的商业才能成功。对传统制造商来讲,如何更好、更快的接近并了解受广大年轻人追捧的新领域,已经成为其不可回避的重要“关口”。
其实,无论是车企布局网约车领域,还是车企与热门网红合作直播带货等,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着内在相似的考量,除了直接拉动品牌车型销量外,更关键的是通过这些品牌及产品层面的“营销事件”,实现与年轻目标消费群体建立情感纽带,打造提升品牌价值认同感的的重要窗口。
而针对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当前车型“多品牌、多车级”及人员服务水平不统一等先天短板问题,车企方主导的新一代网约车平台完全有机会,利用自身统一化的车型、特色技术及专业化人员服务等优势,打造截然不同的出行体验,特别是在对年轻消费者吸引力较大的科技及智能辅助功能上,如果能把网约车塑造成一个个移动的“体验店和口碑店”,必然能在年轻消费者心中迅速建立领先的、鲜明的品牌认知形象。
此外,根据经营网约车的海量服务数据,诸如用户出行场景及用车频率等,可以深入挖掘用户潜在需求及使用痛点,开发定制型、高收益性的专用网约车,解决当前的平台低收益性难题,并带动整个移动出行行业的服务升级。
早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一句“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运营,而不在制造”曾引起舆论哗然。而对于移动出行来讲,传统制造车企在运营网约车平台经验等方面,显然存在劣势,尤其是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如何把握投放阵容节奏以保证平台的效率性及收益性,如何控制服务质量与保证用户流量等,成为了车企从产品制造者向出行服务供应商角色转换的重要挑战。
全文总结
在当前的大环境中,尽管国际油价暴跌、疫情影响的网约车出行需求减退及各地方紧急出台促进消费政策等各种利弊消息交织,但各家车企日子都不好过,却是不争的事实。穷则思变,面对危机,如何在危险中寻找机遇,在困境中发现出路,考验着每家车企的决断。而车企想要最终能够在出行领域实现突围,可以先从了解年轻人做起。(文/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车庸)
欲获取《这一届的年轻人-2020中国Z世代汽车消费洞察》完整版,可关注《车市物语》微信公众号,直接下载电子版。

【汽车人】三方合资,丰田实行新战略


丰田在华业务重心,将转向智能化和新能源领域。三方合资项目,成为丰田中国战略转型的关键一环。
文 /《汽车人》齐策
近两个月,业内“新合资”浪潮正在涌起,已经官宣和正在谈的项目,一个接一个曝光。
最新的一起,广汽丰田、丰田中国投资公司和小马智行签署了三方协议,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计划年内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运营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
根据协议,原型车由广汽丰田生产的电动车(赛那),搭载小马智行的L4系统。车由小马智行负责运营,提供出行服务。
有人将其与“大众小鹏”的合作类比,其实两者有点区别。广汽丰田、丰田中国、小马智行,在保持各自业务线的同时,为一个项目成立了一家新合资公司——非直接买技术,也非在现有框架下合作,而是让创业公司充当新业务的运营商,是新模式。
投资人角色
与大众小鹏、宝马零跑,以及传说中的奔驰蔚来等合作不同,小马智行与丰田的合作始于2019年。双方在中国公开道路上推动L4项目,使用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RX车型,搭载小马智行系统。只不过,该项目后续动作不明确。
小马智行迄今已经融资8轮,总额11亿美元。最近一次融资还是在2022年3月,估值因此达到85亿美元。
而丰田以4.62亿美元在B轮领投小马智行。这是迄今为止后者拿到的最大单轮投资。当时,丰田作为小马智行的重要投资人出现。
而小马智行与广汽丰田的合作,则要上溯到2018年。当年小马智行与广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续与广汽集团旗下的如祺出行合作,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这一合作,是在小马智行从坚持L4理想,到转型L2+商用后发生的。自此,小马智行已在广州、深圳多地获得测试牌照,两者的合作愈加紧密。
因此,三方早有合作基础,当前协议框架,是既往合作的深化和加力推进。
战略合拍
2022年12月,工信部发布了智能汽车试点准入的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提出,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试点,需要以主机厂为主体,试点城市、主机厂、运营公司组成一个试点的单元。
从监管层的窗口指导意见来看,主机厂牵头这一点是重点。国内已经有接近40家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不含主机厂自己的相关研发团队)。虽然小马智行一直声称自己是L4技术的领军公司,但竞争对手已经太多了。如果不能解决好商业落地的问题,那么生存将存在不确定性。
2021年,小马智行赴美上市(借壳方式)失败,很多人归咎于滴滴事件和SEC打压中概股,以至于美国一级市场投资人不再看好中国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乃至任何一家中国科技概念实体。
其实,就算上市了,也就那么回事。小马智行的美国同行、号称自动驾驶第一股的Aurora倒是成功上市,但受制于自动驾驶低潮,股价一路下行(今春有反弹),目前只有3.06美元,市值还剩下38亿美元。
不管是否能上市,小马智行也存在估值太贵,退出通道太少的困难。解决生存问题的根本途径,不在于上市、让投资人退出,而是尽快找到商业变现通道。而丰田在中国的战略变化,和小马智行的诉求,一下子就变得非常合拍起来。
小马智行对于丰田的战略价值,有所提升。而丰田以前就看好小马智行的技术能力和前进途径,所以在研发资源前移之后,没有太费周章,就在数十家类似的公司中选择了小马智行。
这一次三方合作,据官方说法,在合资公司内,三家股东各自扮演自己擅长的角色。小马智行提供L4,丰田提供精益生产方式(TPS)和车辆平台,广汽丰田提供生产品质和渠道、服务网络。
而实际上,作为Robotaxi的技术供方,小马智行提供了Robotaxi产品的底层支持,特别是自动驾驶系统生产的自动化配置与部署,这与广汽包圆生产环节的刻板印象是不符的。小马智行将深度嵌入到广汽的Robotaxi生产过程中。
同时,小马智行提供软硬件管理、车辆信息管理、出行服务管理和用户体验管理。广汽丰田则提供规模供应链管理、采购平台和生产组织。
这次签约的小马智行总经理莫璐怡在2020年表示,Robotaxi最重要的盈利前提是无人化和大规模,前者取决于技术和政策互动,后者则必须依赖主机厂。
广汽丰田并非是Waymo与菲亚特合作中的代工角色,而是扮演更承重的甲方、合作伙伴、车辆平台提供者和技术落地的执行者多重角色。
转型的信号
这次合作,也标志着丰田试图在中国实现“研发资源前置”,就是将中国技术作为丰田“碳中和”理想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次签约之前几天,丰田中国技术中心更名为“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国)有限公司”,也发出了同样的信号。
丰田在华业务重心,肯定将转向智能化和新能源领域,研发则须先行。2026年之前,丰田要建立智能与纯电的全链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在2026年实现全球纯电销量150万辆。这里面大部分销量,想必都要放在中国实现。丰田在中国的战略布局,需要大幅度地调整。
目前这个任务,倒推任务节点的话,2023年底,丰田就需要实现纯电+智能的中国研发-生产-销售闭环。这一节点实现了之后,才能谈到向全球输出相关技术和价值链,时间已经相当紧张。
这就意味着丰田的电动和智能,都要以中国市场的需求为基轴,整合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和比亚迪丰田的研发力量,由新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协调和领导。
为了加快这一战略部署,丰田将中国与北美两个区域市场负责人纳入全球经营管理委员会。中国市场是唯一由经管会成员直接领导的区域市场。丰田CTO中岛裕树今年曾经表示,今后中国事务可以由丰田中国团队直接决定。这一授权决定应该来自丰田董事会,而非管理层。
今年以来,丰田在中国市场动作很多。除了研发中心更名,还强化了与广汽集团、比亚迪联合研发电动车项目。丰田还悄悄提高了本地供应商比例,特别是将来的新能源零部件采购,大多数都要放在中国,采购需求发给厂商。这对于极其重视供应商关系的丰田来说,是需要下决心的举动。
而眼下与小马智行合资,丰田意在强化中国合作伙伴的横向研发关联,打破公司和部门壁垒,整合研发力量,并将小马智行的能力纳入其中。小马智行已经从丰田投资的创业公司,正在演变成为技术合作伙伴,时机成熟时,将变成技术供应商。而对于广汽丰田而言,小马智行早就是其特殊的技术供应商了。
三方合资项目,正在成为丰田中国战略转型的关键一环。【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