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类人不宜进藏,哪十类人不宜进藏?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01 06:12:30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哪十类人不宜进藏?

不宜进藏的人群有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肓目进入高原你如果从未进过高原,那么建议你在进入高原之前,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贫血或重症高血压的游客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他们在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人、若在高原停留时间过长,也较其他人易患各种慢性高原病。同时由于机体要适应高原环境,肝、肺、心、肾等重要脏器的代偿活动增强,使这些脏器的负担加重。
西藏的简述
西藏,简称藏,首府拉萨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西藏常住人口为3648100人。西藏北邻新疆,东接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
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什么人不适合西藏旅行?

青藏铁路于7月1日开通运行,这大大方便了内地人进藏旅游观光。按照铁路部门的要求,旅客上车前必须填写一张《旅客健康登记卡》方能进站上车,建议旅客准备进藏旅游前要先进行健康检查。医学专家认为,有六类人不宜乘坐进藏客车进行高原旅行,尤其是进入3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旅行。他们分别是: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律失常或静息心率大于100次/分,高血压Ⅱ期以上,各种血液病,脑血管疾病。2.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度以上阻塞性肺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活动性肺结核,尘肺病。3.糖尿病未获控制;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4.现患重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8℃以上或体温在38℃以下但全身及呼吸道症状明显者,在病愈以前,应暂缓进入高原。5.曾确诊患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血压增高明显的高原高血压、高原心脏病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6.高危孕妇.

哪些人不适合去西藏旅行?

青藏铁路于7月1日开通运行,这大大方便了内地人进藏旅游观光。按照铁路部门的要求,旅客上车前必须填写一张《旅客健康登记卡》方能进站上车,建议旅客准备进藏旅游前要先进行健康检查。医学专家认为,有六类人不宜乘坐进藏客车进行高原旅行,尤其是进入3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旅行。他们分别是: 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律失常或静息心率大于100次/分,高血压Ⅱ期以上,各种血液病,脑血管疾病。 2.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度以上阻塞性肺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活动性肺结核,尘肺病。 3.糖尿病未获控制;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 4.现患重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8℃以上或体温在38℃以下但全身及呼吸道症状明显者,在病愈以前,应暂缓进入高原。 5.曾确诊患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血压增高明显的高原高血压、高原心脏病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 6.高危孕妇。
一、患有心脏病的人,如有显著性心律失常、或者心脏跳动过快的人。
二、患有呼吸系统方面疾病的人,如哮喘、支气管扩张等。
三、患有高血压2级及以上的人,或者到了高原血压增高明显的高原高血压人群。
四、严重糖尿病患者,或者严重低血糖患者。
五、上高原前患有重感冒,或者体温在38度以上的人,不宜进入高原地区,需要病情痊愈后再进入。
六、孕妇和婴幼儿不建议去高原,这类人需氧量比较大,缺氧环境可能对胎儿或婴幼儿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七、高度近视的人,尽量也不要去高原地区
八、建议去高原地区的话备上高原安,能帮身体更好的适应高原环境
1.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血液病、严重贫血的人群
这类疾病属于慢性疾病,多数需要靠药物维持病情,进藏前务必要检查。因为进入高原初期,心脏、肝脏等重要脏器的负担会明显加重,发生高原病的危险性要比普通人更高,甚至使病情恶化。
2.患有感冒、发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尘肺病、活动性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
高原地区本就空气稀薄,吸氧困难,若是还患有呼吸道疾病的话,症状会明显加剧。若是感冒的话,一定要治好再出发,不然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很差,极易加重病情。
3.妊娠期妇女、3岁以下的幼儿、70岁以上的老人
这类人群体质特殊,孕妇可能无法承受长途的奔波跋涉,幼儿和老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很低,上了年纪的老人行动也比较迟缓,若是患有慢性疾病,更是雪上加霜。
4.患有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这类患者的病情不受控制,若是突然发作的话,相当危险。
游西藏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1)除了身体准备,大家还要做好心理准备,心情过于紧张、精神过于紧绷,都会使心跳加快,加重缺氧症状。
(2)乘坐火车或者飞机抵达目的地后,以头高脚低的方式坐着或者半卧着,有助于保持呼吸顺畅,不同人的体质不同,产生的高原反应程度不一样,通常快的几个小时、慢的一两天才能逐渐适应新环境。可以提前服用抗高反的药物,例如高原安或者高原安口服液提高身体的缺氧耐受力有利于缓解高反。
(3)在饮食方面,大家不要吃得太饱,不然为了消化食物,肠胃内的血液循环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会加重,继而导致缺氧症状加重。
(4)不要做重体力劳动,不要奔跑、跳跃,凡是耗氧量大的动作都要少做。
(5)若是实在难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缓解高原反应的药物;若是吃药也无法缓解,可以进行吸氧治疗。

哪些人不能去西藏

  西藏海拔很高,通常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肓目进入高原。如果从未进过高原,那么在进入高原之前,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
  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贫血或重症高血压的游客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在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人;若在高原停留时间过长,也较其他人易患各种慢性高原病。同时由于机体要适应高原环境,肝、肺、心、肾等重要脏器的代偿活动增强,使这些脏器的负担加重。一旦这些脏器出现疾患,便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简单的概括为六类人群不能去:
  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律失常或静息心率大于100次/分,高血压Ⅱ期以上,各种血液病,脑血管疾病。 
  2.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度以上阻塞性肺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活动性肺结核,尘肺病。
  3.糖尿病未获控制;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
  4.现患重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8℃以上或体温在38℃以下但全身及呼吸道症状明显者,在病愈以前,应暂缓进入高原。
  5.曾确诊患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血压增高明显的高原高血压、高原心脏病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
  6.高危孕妇。
  乙肝患者只要在指标正常值只能可以去,癫痫和脑血栓病史的人最好不要前往。
高血压不能去,心脏病不能去,还要多带一些衣服,防止感冒!!!
由于西藏海拔高,会出现高原反应,部分人群不适合去西藏
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律失常或静息心律>100次/分。高血压II期以上,各种血液病,脑血管疾病。
2、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度以上阻塞性肺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活动性肺结核,尘肺病。
3、糖尿病未获控制,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
4、现患重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在38度以上或体温在38度以下、但全身呼吸道症状明显者,在病愈以前,应暂缓进入高原。
5、曾确诊患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血压增高明显的高原高血压症、高原心脏病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
6、高危孕妇女。
扩展资料:进藏前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大量事例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的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原紧张的情绪,反而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使自愈时间延长。
身体准备:进藏前睡眠和休息要充足,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宜进藏。进入高原之前,禁止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于劳累,要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如有呼吸道感染,应治愈后再进入高原。
进入高原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如头痛、胸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失眠等,一般来说过1-2天后,以上症状都会逐步减轻或消失。但有严重心、肺病、高血压患者不宜到高原旅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原反应

身体不怎么好的人能不能去西藏

可以去的,最好做飞机去,当天不要洗澡,喝酒。不要感冒,晚上休息的时候如果不舒服吸点养,吃点红景天,2天后你就可以领略西藏的魅力风光了
身体不健康的人不宜进藏。西藏是高原地区,海拔高,氧气少,气候干燥,辐射强,路途艰险,交通不便。
如果你有下列疾病,建议你不要去西藏:
1. 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2. 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3. 严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体温超过38度等。
4. 怀孕的妇女和婴幼儿。
如果你决定前往西藏,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并做好充分准备。
这样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在西藏只要别感冒,血压不是很高是不成问题的,另外,洗脚可以缓解高原缺氧
但不要洗澡————老西藏对你的忠告
心肺功能有疾病的最好还是别来了
进藏除了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外,对于健康的身体并无特殊要求,有严重呼吸气管、心脏、心血管、精神方面疾病的人不宜进藏,因此,对于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炎、糖尿病、感冒的患者限制进藏。到西藏一般不需体检,没有以上几种严重疾病的人都能去西藏。建议进藏前不要刻意的锻炼身体,因为通过锻炼后的身体,耗氧量增大,增加了在西藏心脏的负担,反而容易引起高原反应。